晏子春秋·景公问古之盛君其行如何晏子对以问道者更正第十一原文|翻译
【原文】
公问晏子曰: 古之盛君,其行何如? 晏子对曰: 薄于身而厚于民,约于身而广于世:其处上也,足以明政行教,不以威天下;其取财也,权有无,均贫富,不以养嗜欲;诛不避贵,赏不遗贱;不淫于乐,不遁于哀;尽智导民,而不伐焉,劳力岁事,而不责焉;为政尚相利,故下不以相害,行教尚相爱,故民不以相恶为名;刑罚中于法,废罪顺于民。是以贤者处上而不华,不肖者处下而不怨,四海之内,社稷之中,粒食之民,一意同欲。若夫私家之政,生有遗教,此盛君之行也。 公不图。 晏子曰: 臣闻问道者更正,闻道者更容。今君税敛重,故民心离;市买悖,故商旅绝;玩好充,故家货殚。积邪在于上,蓄怨藏于民, 嗜欲备于侧,毁非满于国,而公不图。 公曰: 善。 于是令玩好不御,公市不豫,宫室不饰,业土不成,止役轻税,上下行之,而百姓相亲。
【译文】
景公问晏子说: 古代的圣明之君,他们的德行怎样? 晏子回答说: 自身节俭而厚待百姓,对
自身严格而对世人宽容;他们身居君位,足能用清明的政治教化百姓,而不威迫天下。他们取用财物,权衡有无,均衡贫富,而不用来满足自己的嗜好与欲望。诛责不回避权贵,奖赏不遗弃贫贱。不过度欢乐,也不沉溺于哀伤。竭尽自己的智慧引导人民,而不夸功;勤于政事,而不责求于民。治理国家崇尚相互有利,所以百姓不以利相互伤害;施行教化崇尚相互爱护,所以百姓不以相互怨恨为荣。刑罚合于法律,废置顺于民心。所以,贤德之人身处高位而不得意喧哗,平庸的人身处下位而没有怨言,四海之内,社稷之中,全国民众,同心同意,好像是自家的家务一样。活着的时候对百姓施以厚利,死去的时候,留下遗教,这就是圣明之君的德行。 景公不放在心上。晏子说: 我听说,问道的人更正行为,听道的人更改容。现在君王赋税沉重,所以民心背离;买卖不公平,所以商人绝迹;玩乐的物品多,所以生活用品少。邪僻聚结于上,积怨藏于民心,一切的嗜好欲望都备办在身边,毁谤充满了国家,而您不放在心上。 景公说: 好。 于是,下令玩乐的物品不再用,买卖不许欺诈。宫室不再装饰,正在修建的土木工程不再修筑,停止劳役、减轻赋税,上下一致行动,百姓相互亲爱。
【繁体原文】
景公問晏子曰:「古之盛君,其行何如〔一〕?」晏子對曰:「薄于身而厚于民,約于身而
廣于世:其處上也,足以明政行教,不以威天下〔二〕;其取財也,權有無,均貧富,不以養嗜欲;誅不避貴,賞不遺賤;不淫于樂,不遁于哀〔三〕;盡智導民,而不伐焉,勞力歲事,而不責焉〔四〕;為政尚相利,故下不以相害,行教尚相愛,故民不以相惡為名〔五〕;刑罰中于法,廢罪順于民〔六〕。是以賢者處上而不華〔七〕,不肖者處下而不怨,四海之內,社稷之中,粒食之民〔八〕,一意同欲。若夫私家之政〔九〕,生有遺教〔一十〕,此盛君之行也〔一一〕。」公不圖。晏子曰〔一二〕:「臣聞問道者更正,聞道者更容〔一三〕。今君稅斂重,故民心離;市買悖,〔一四〕故商旅絕;玩好充,故家貨殫〔一五〕。積邪在于上,蓄怨藏于民〔一六〕,嗜欲備于側,毀非滿于國〔一七〕,而公不圖。」公曰:「善。」于是令玩好不御,公市不豫〔一八〕,宮室不飾,業土不成〔一九〕,止役輕稅,上下行之,而百姓相親〔二十〕。
【繁体注释】
〔一〕 盧文弨云:「元刻倒。」◎黃以周云:「當依元刻作『如何』,凌本同。標題亦作『如何』。」◎則虞案:治要、冊府元龜二百四十二引作「何如」,楊本、子彙本作「如何」,吳勉學本作「何如」。
〔二〕 蘇輿云:「治要作『而不以威下』。」◎則虞案:下「不以養嗜欲」與此對文,治要奪「天」字。
〔三〕 張純一云:「『遁』讀為『循』,凡字從『彳』從『辵』者皆得相通,非儒『宗喪循哀』可證。」
〔四〕 孫星衍云:「『伐』、『責』為韻。」◎王念孫云:「案『歲事』本作『事民』,『事』,治也(見呂覽、淮南、戰國策注)。謂盡智以導民,而不自矜伐,勞力以治民,而不加督責也。後人不解『事民』二字之義,而改『事民』為『歲事』,則既與『勞力』不相承,又與上句『導民』不對矣。治要正作『勞力事民而不責』。」◎洪頤烜云:「『勞力歲事』與上文『盡智導民』文義不相對,『歲』當是『蕆』字之訛,左氏文十七年傳『以蕆陳事』,廣雅釋詁『蕆,敕也』。」◎于省吾云:「按王氏不解『歲事』之義,而改從治要,疏矣。治要正以不解『歲事』,而改為『事民』,『事民』既不詞,且上云『盡智導民而不伐焉』,『導民』之義,亦在『治民』之內,不知二者有何區別,甚矣王氏好改古書之妄也。『歲』應讀作『會』,孫子行軍『山林蘙薈』,六韜戰騎作『翳薉林木』,太玄玄告『日月相劌』,注:『劌之言會也。』是從『歲』之字與『會』音近字通,『會事』謂與事
相期會,亦即赴事之義。禮記月令『以會天地之藏』,疏:『會,猶趣也。』趣亦赴也。此言勞力赴事而不督責焉,『會事』與上文『導民』,正相對為文。」◎則虞案:作「事民」者是,冊府元龜亦作「事民」。
〔五〕 孫星衍云:「論語『必也正名』。」◎王念孫云:「案上二句本作『政尚相利,故下不以相害為行(去聲)』,與『教尚相愛』二句對文。後人誤以『故下不以相害』為一句,『行(平聲)教尚相愛』為一句,『故民不以相惡』為一句,遂移『為』字于『政尚相利』之上,而以『為政尚相利』連讀,以對『行教尚相愛』之文,則既失其義,又失其句,而下文『為名』二字,遂成衍文矣。治要正作『政尚相利,故下不以相害為行,教尚相愛,故民不以相惡為名』。」◎劉師培校補云:「元龜略同。」◎則虞案:指海本已據王說改。
〔六〕 俞樾云:「案『廢罪』當作『廢置』,字之誤也。舉直錯諸枉,則民服,是謂『廢置順于民』。」
晏子春秋翻译 〔七〕 蘇輿云:「『不華』即下第二十章所謂『諫乎前不華乎外』意。」◎陶鴻慶云:「『華』讀為『譁』,孫卿子子道篇云:『奮於言者華,奮於行者伐。』韓詩外傳作『慎於言者不譁,慎於行者不伐』,是其例也。說文:『譁,讙也。』後第二十章『諫於前不華於
外』,問下第八章『通人不華』,第十九章『夸禮貌以華世』,第二十四章『不以傲上華世』,並當讀為『譁』。」
〔八〕 蘇輿云:「治要無此二句。」
〔九〕 蘇輿云:「治要無此句。」◎劉師培校補云:「元龜『私』作『利』。」
〔一十〕王念孫云:「案治要作『生有厚利,死有遺教』,是也。今本脫去『厚利』『死有』四字,則文不成義。」◎則虞案:元龜與治要同,指海本據補。
〔一一〕蘇輿云:「此下治要所無。」
〔一二〕王念孫云:「案此六字,衍文也。晏子對景公以『盛君之行』既畢,即繼之以『臣聞問道者更正』云云,其中不得有『公不圖,晏子曰』六字也。今本有此六字者,『公不圖』三字涉下文『公不圖』而衍,校書者不知此三字之為衍文,故加『晏子曰』三字,以別于上文耳。案:此章標題云『景公問古之盛君其行如何,晏子對以問道者更正』,然則『問道者更正』云云,即是對景公之語,而其上更無『公不圖,晏子曰』六字明矣。」◎劉師培校補云:「王氏雜志以此為衍,今考元龜引作『而公不圖,晏子又曰』,當據訂。下言『問
道者更正,聞道者更容』,即蒙『而公不圖』言。」◎則虞案:指海本刪此六字,非。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