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的想法和我不一样想法和别人不一样
别人的想法和我不一样想法和别人不一样
一天,3岁的佳佳握着一个牙膏盒跑到妈妈面前,歪着小脑袋调皮地问道:“妈妈,您猜这盒子里面装的是什么呀?”妈妈回答:“当然是一支牙膏啦!”“哈哈!”这时小淘气从牙膏盒里抽出一支铅笔,大声说:“是支铅笔!妈妈上当啦!”
你可知道,会玩这样“欺骗性”的把戏,对孩子的心智而言,是个多了不起的进步! 因为他已经开始尝试猜测别人的想法,试着从别人的角度来看世界了!
在起初很长一段时间里,幼儿只能从他自己的愿望出发来行动,他不仅无法意识到自己头脑中形成的世界会与真实的世界有出入,也无法意识到别人的想法可能和自己不同。他会觉得自己怎么想,别人也肯定是这么想的。就像我们前面所讲的故事,最初,孩子往往会认为“我知道盒子里面是铅笔,妈妈也同样知道”。
直到3岁以后,孩子才逐渐明白:“别人有别人的想法,和我想的是不一样的!”就像佳佳能够明白,自己知道盒子里是铅笔,而妈妈不知道。
这种改变,可以说是儿童心智上的一次飞跃!他会渐渐学会从别人的角度来看问题,会从他人的行为来
推测其动机。这种能力对于孩子逐渐融入社会生活是至关重要的!有了这种能力,在今后的生活中,他就会理解父母对他的要求是源于什么样的期望;就能明白课堂上老师在传授知识时的意图;也能够体会交谈中,伙伴究竟要表达怎样的想法;并且开始去思考如何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如何尊重他人的意愿……
研究表明,3~4岁是这种能力发展的一个关键期!带着他从“自我中心”的认识方法向“别人也有不同的想法”转转弯吧。
好,如果你家的宝宝刚好处在这个关键期,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假如下面几个场景出现在你的家中,你该如何利用这样的机会:
童童的铅笔不见了
宝宝回到家,向你播报在幼儿园里的见闻:“妈妈,今天童童从家里带来一
支特别漂亮的铅笔。可过了没多久,铅笔不见了。他跑去向陆老师告状。”
最常见的回答:“他怎么说的?”“后来怎么样了?”
现在,请换个问法:“假如你是童童,你会对老师怎么说?”“假如你是陆老师,你会怎么答复童童?”
藏起爸爸的拖鞋
爸爸快回来了。你不妨拉着宝宝来个小小的恶作剧:
“宝宝,平时爸爸回来后,第一件事都是到鞋柜换拖鞋。现在,我们把拖鞋藏在茶几下,你猜,爸爸回来后会到哪里换拖鞋呢?鞋柜还是茶几?”
爸爸回来了,还像往常一样,打开鞋柜,去自己的拖鞋。“咦,拖鞋不见了?”
这样的恶作剧会让宝宝在笑声中对“别人和我的想法不一样”有一种深刻的体会。
开心娃娃家
你猜,生活中最常见的换位思考游戏是什么?是孩子们的最爱――娃娃家。
“我当爸爸,你当妈妈。
“你是病人,我是医生。”
“我是王老师,小朋友们都坐好,现在我要上课了。”
这些在娃娃家里最常见的语言,其实都是在从别人的角度去想事情,去看问题。
看来,要想让孩子的脑筋转个弯,爸爸妈妈的脑筋也得先转转弯,学会从最日常的细节中寻教育的契机才行。
小测试
心理学家的冰激凌
下面是一道心理学家推荐的思考题,看上去有些复杂。不过,如果你有兴趣,也不妨说给宝宝听听:
“小红每天都要出门去买冰激凌。以前,卖冰激;麦的人是在小区的南门,可这天,他搬到北门去了。小红知道了这个消息,她的好朋友小明也知道了。但是,小明以为小红不知道,便打电话去告诉她。可谁知,电话打过去的时候,小红已经出门买冰激;麦去了。你想想看,小明认为小红会到哪里去买冰激凌呢?小红自己会到哪里去买呢?”不一样的我
当然,如果孩子回答不上来,你可千万不要失去信心。因为这并不能说明孩子没有这种推测能力,而很有可能是因为语言能力没有跟上来。难道你没觉得,故事里一会儿小明,一会儿小红,连我们成人读起来都有点拗口,对孩子语言能力的要求实在是有点儿过高了吗?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来,这种对他人心理的推测所要求的能力是多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