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根本不愿意去描述⼀个⼈的外在容貌
是我,好了开始今天的正题
有时我会想,该如何去描述⼀个⼈呢?
思前想后我还是觉得不该说她穿着什么样的⾐服,
背着什么款式的包,有没有化妆或者⾝⾼是个什么样的参数,
这些硬性指标在⽣活中太常见,
长得⾼的⼀抓⼀把,矮的也是,
可每个⼈都完完全全的不⼀样,我该如何去描述他们呢?
差异性究竟该如何去体现?
我在写作中遇到的最常见的问题,不同的⾓⾊之间有什么区别,怎样把它们塑造成不同的形象?我们在现实中常会有这样的想法:
遇到的某件事情那个⼈⼀定会这样去做,
当我们去问“为什么你会知道”的时候,
⼈们通常会扔出⼀句“因为我了解他”。
可是这种了解从何⽽来?
我和表情包聊天时有谈到过关于写作的话题,
她说她喜欢的⼀个作家的作品叫《北京⼈在北京》,
有个细节写的⼈物很传神,然后举了个例⼦给我:
“她说'书没在我⼿边,我得去⼀下'。
我能从这句普通的话中得到哪些信息呢?
这句既没有⼈物的名字,⼜没有多⾼多重的硬参,也没有家财⼏贯的赘述,
但你能联想出这个⼈物的样⼦。
她应该会是⼀个⽂绉绉的⼥孩,安静,
她应该会是⼀个⽂绉绉的⼥孩,安静,
可能会喜欢⽂学,⽂艺,
会喜欢复古的装饰吧,穿裙⼦⽐裤⼦多,⼲净,
可能还会经常带着笔,随⼿画下书上的句⼦,谈吐颇为优雅等等。
这些信息我们是如何联想到的呢?
⼤脑有⼀种信息补全机制,
就是当你看到“苹果”这个词汇,
就能联想出它的样⼦,它的味道,甚⾄是售卖它的情境,
与“苹果”相关的信息就会被⽆意识的调⽤起来。
所以他描述⼈物的⼀个习惯,
“书不在⼿边,我得⼀下”,
我们就会联想到“经常看书的⼈”这个信息,
然后与⾃⼰已有认识体系中的信息进⾏联想与匹配,
从⽽塑造出这个⼈物的形象,⽓质,感觉。
那这种描写和普通的外表描写有何区别呢?
⽐较⼝⽔话的解释是,这种描写更“传神”。
因为这种描写更多的是从⼀种内在去映射这个⼈物形象的。
有⼈也许会有疑问,这明明是⼀个⾏为的描写,怎么就成内在描写了?
⼼理学上有⼀个论调:
它认为⼈们的⼀切⾏为都是由思想驱动的,
⽽思想的形成⼜是受到教育,习惯,⽂化,饮⾷等⼀切外在因素所⼲扰的,
所以不同性格的⼈会有不同的⾏为表述出来。
所以⼀个⾛路抬头挺胸的⼈和⼀个⾛路左顾右盼的⼈,
在感觉上是完全不同的两种⼈,
这种细节塑造的⼈物形象也就截然不同。
那这种传神的细节该如何在写作中进⾏运⽤呢?
还是举个例⼦吧,就以我之前的⽂章《别说什么痛苦是财富,痛苦就是痛苦》为例:
1:
可以表现出这个家庭并不富裕,谋⽣⼿段很可能是很稀松平常的职业,因为有“厚厚的⼀沓零钱”,⼀般⽤于零;
2:
为什么会是“猪”呢?有男主的抱怨在其中,⽹吧爆满但可能由于朋友的拖沓最后导致等到深夜才能开始玩耍,所以⼀定有指责那⼏个拖沓的⼈,所以即使是好朋友,也说是猪,害⼈等了很久;
3:
这些描写,⼯作本⾝没有难度,谁都能去做,男主四处打听才敢离职,最后拿到薪⽔才放下⼼,⽤于描写⾼中毕业去⼯作的男主⾯对社会的稚嫩。
还有很多就不⼀⼀举例了,⼈物是个什么样的⼈,他有什么样的境遇会有什么样的想法,这些想法会令他做什么样的事情,说什么样的话,这些表述要符合⼈物的设定,这样⼀来,读者能感受到这个⼈物的存在,会觉得他是真实的。
“感觉真实”就是“传神”的意思。
有很多⽂⼈会在传授⾃⼰写作的时候说,
“你⼀定要写真实的东西”,
其实这是⼀种很笼统的说法,
盗墓笔记是虚构的,
但没⼈觉得三叔是个假的,
也没⼈觉得潘⼦会没胡⼦,
不一样的我没⼈会说⼩哥是个话痨,
因为他能把⼈物的“传神”的⼀⾯表述出来,
那是单纯的外表描写做不到的事情,
甚⾄可以说,当⼀个⼈物的精神塑造到位的时候,
你就能知道这样的⼈会穿什么样的⾐服,会是什么样的妆容。
说到这⾥我要不要做个总结呢?
我⼜开始犹豫,做了总结,就成了⼀个观点,
⽽只记着观点根本⽆法真正做好某件事情,
我思前想后对于想通过⽂字更好的表达⾃⼰的思想的⼈,⼜回到了那句:“你⼀定要写真实的东西”。
by the way,
“真实是可以塑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