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叙述视角看《老王》
作者:***
来源:《知识窗·教师版》2019年第11期
        摘要:本文立足于叙述视角,从回忆性散文的文体特点出发来分析《老王》,以窥探作为知识分子的杨绛与底层劳动者老王之间的交往与心灵隔膜,以期更准确地把握回忆性散文中两个“我”的不同情感。
        关键词:叙述视角 《老王》 回憶性散文
        《老王》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主人公是作者杨绛生活中熟悉的一位车夫,记叙了作者和老王交往的几个片段,表现出老王的“苦”与“善”。《老王》的最后一段是全文的点睛之处,“愧怍”一词将作者的情感升华,耐人寻味。作为一篇典型性的回忆性散文,教什么,怎么教,是一个值得语文教师探究的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老师对文本解读不到位,对文体认识不清,于是教师往往把
《老王》当作人物传记类文章或者一般的记叙文章,甚至作为小说体裁,将教学重点放在分析人物形象和品析文章语言上。这样一来,教师混淆了回忆性散文的文体特征,模糊了教学内容。
        阅读散文是为了触摸作者的心灵,感受作者的情思,体会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思量和感悟。《老王》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品兼具叙述和抒情的特点。回忆性散文最大特点有两个,第一是文中有两个“我”——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第二是文中有两种类型的情感——过去的“我”的感受和现在的“我”回忆往事时的感受。学生一旦忽视这种体式特点,就容易把这篇散文和其他类型的散文混淆。《老王》中的老王是作者对社会、对人生思量的一个折射,所以教学的关键点不是分析老王的善良,而是作者能看出老王的善良,并通过自己的人生经历,在回忆老王时产生了新的感受。过去的作者感受到了老王的善良,现在回忆往事的作者感受到了“愧怍”,这是两个“我”的两种感受。
        《老王》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思,而不仅仅是分析老王这个人物形象。在那个时代,“我”处于知识阶层,车夫老王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苦力劳动者,两者之间的距离是阶层的距离,是难以逾越的距离。然而,如果在一个正常社会里,“我”与老王之间还会
有这样一个鸿沟吗?还会有“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吗?正是这心灵的隐痛折射出了时代的伤痕,引发我们不断思考,作者希望以自己的“愧怍”换来后来人的警醒。
        阅读活动是读者与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阅读的目的是提升读者与文本对话的能力,加深作者对世界和人生的认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和语文经验。散文阅读教学是要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课文不仅是学习材料,也是学习对象,学生面对的学习对象,是“这一篇”独特的文本,学习目标是理解、感受“这一篇”文本所传递的作者的认知情感,是理解、感受“这一篇”中与作者独特认知情感融为一体的语言和章法。由此看出,散文阅读教学的实质是建立学生已有经验与“这一篇”散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经验的链接。学生已有的人生经验与语文经验自然不同于作者的,这种不同是阅读教学的起点,也是阅读教学的终点。
        《老王》是杨绛眼中的“老王”,作者生活的年代与我们不同,作者的生活经验也与我们不同,所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散文感受作者的情感,体验作者的人生经验,丰富学生的认知和感受。因此在执教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本文特殊的时代背景,以时代背景导入新课,把学生迅速拉回到那个年代,有效建立学生与“这一篇”散文的链接。20世纪60年代至70
年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它是产生老王悲剧的主要原因。如今的中学生生活条件普遍提高,生活经验较少,阅历较浅,学生对现实生活中如同老王一样的不幸者可能会产生同情,但很难明白作者既然对老王关爱有加,为何又心怀“愧怍”。“老王”不是现实生活中的,而是杨绛眼中的“老王”,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的“老王”,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揣摩语言和补充资料,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本传递的作者情感。
人生感悟散文        参考文献:
        [1]陈洁梅.中学语文教科书中散文文体的分类教学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4.
        [2]顾康麟.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叙事性文本分类教学探究——以叙事学理论为指导[D].苏州:苏州大学,2013.
        [3]钟寒,王从华.由黄厚江《老王》课例看散文教学内容的选择[J].语文教学通讯,2017,(3).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