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研究综述
纳兰性德是清朝满族著名的词作家,初名成德,后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著有《侧帽集》(后更名《饮水集》)、《渌水亭杂识》等,曾辑刻《通志堂经解》。夏承焘《词人纳兰容若手简前言》称:“他是满族中一位最早笃好汉文学而卓有成绩的文人,他的令词是五代李煜、北宋晏几道以来一位名作家,那是他可以当之无愧的。”(1)
纳兰性德其人其事及其文学艺术成就,在有清一代曾引起诸多学者文人的关注,而在民国及解放初期,则相对受到冷落。研究者对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解释:
1.这和民族偏见及晚清的腐败政治有关;
2.由于受“左”的社会思潮的影响,对纳兰性德作品的思想内容产生偏见和误解,对其文学成就估价不足;
3.人民众对纳兰性德及其作品了解甚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社会的稳定与繁荣和人们思想的解放与进步,纳兰性德及其作品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研究纳兰性德的专著、文章逐渐增多,研究的力度和深度也不断得到加强。
中国传统文学批评多为散金碎玉似的点滴感悟与评价。与此相关,清代对纳兰其人其作的评价也多见于序、跋、词话、词论、诗论、碑文等形式中,一般只是只言片语的评论。解放前关于纳兰性德的研究文章
与专著很少,20世纪上半叶涉及纳兰性德的论文不足40篇;但这些研究虽少而精,诸如张阴《纳兰性德传》(2)、陈铨《清代第一词家纳兰性德传及其著作》(3)、张任政《纳兰性德年谱》(4)、徐裕昆《纳兰容若评传》(5)、张裕京《满洲词人纳兰成德丛录》(6)等等,对纳兰性德的家世、生平、著作都有有力的考证及论述,是后人进行深入研究的珍贵参考资料。
解放初期,研究纳兰性德的人可说是了了无几,《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文索引》(1949—1962)(7)中收入建国后十三年中研究纳兰性德的文章只有两篇,到1979年,对纳兰的研究也只是增加了两篇论文和出版了《通志堂集》(四卷)。近20年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纳兰性德及其作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仅重要的研究专著就有近十部,下文将对此作简要介绍。有关的研究论文则每年都有数量可观、质量上乘的力作问世。尤其自1985年值纳兰性德逝世三百周年纪念之际,承德纳兰性德研究会成立,把纳兰研究推向一个高潮。1997年8月由台湾历史文学学会和承德纳兰性德研究会共同发起组织的“海峡两岸少数民族文学研讨会”在承德举行,纳兰性德研究是此次会议的重要议题,交流了一批有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纳兰的家世、生平、思想及创作等得到日益全面而精深的研究。
《纳兰性德和他的词》,作者黄天骥,1983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本专著对纳兰性德生活的历史背景、家庭、经历、政治思想、文学观点、交游等多方面进行了精湛的分析,阐明了他的思想矛盾、创作风格和在我国词坛上的地位,书后附有年谱,并精选了纳兰的六十多首词作给予注释和简评,是一部能全面反映纳兰性德思想及艺术面貌的学术著作。
《饮水词》,夏承焘主编,1984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是夏先生主编的“天风阁丛书”之一,对纳兰词作三百四十八首遂一进行了校勘和整理,并附有冯统的《纳兰性德和〈饮水词〉》,收录了前人撰写的关于纳兰性德的传记、评论、
年谱等文字材料。纳兰容若的词
《纳兰性德词选》,刘逸生主编,盛冬铃选注。1986年由三联书店香港分店出版发行。本书共收纳兰词九十八首,注释简明、准确,书前的简介及每首词的题解,有助于读者对纳兰及其词作的全貌进行了解。
《纳兰词笺注》,作者张草纫,1995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本书以光绪六年的许增刊本为底本,又兼采众多版本的词选、词钞、词综等,校勘精当,注释详尽,书后附有徐乾学、韩菼所作悼念纳兰的碑文和对纳兰词的总评及吴绮、顾贞观、张纯修等作的《饮水词》集序。
《清初学人第一:纳兰性德研究》,作者刘德鸿,199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是学术界第一部研究纳兰身世的专著,刘德鸿先生全面系统地考证、论述了纳兰的家世、生平和思想,绘制了一幅完整而清晰的纳兰家世图志和纳兰个人成长的历史文化背景,为人们认识纳兰,理解纳兰文艺创作特别是词作提供了方便。《纳兰性德词新释辑评》,是由叶嘉莹先生主编的“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之一,张秉戍编著,2001年由中国书店出版。本书缉纳兰性德词348首,按内容题材分类,进行遂首注释、讲解、
辑评,言辞简洁精当,为纳兰性德词的爱好者和研究者鉴赏纳兰词,领悟纳兰词旨,提供了绝好的入门途径。后附有纳兰性德词集目录、纳兰性德词集跋汇编、纳兰性德评议汇编、纳兰性德研究专著及论文目录。展现了历年来对纳兰性德及其作品的研究成果,为纳兰性德研究者在总结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创新提供了最好的条件。还有《纳兰成德评传》(8)、《纳兰性德全传》(9)及《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10)第五卷中赵景深、李平之《纳兰性德评传》,对纳兰的家世、生平、文学主张、创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思想、性格和生活的时代背景均有材料详实、见解独到的评述。《清代第一词人纳兰性德》(11)也对纳兰其人进行了全面的评述。《纳兰词笺注》(12)是对纳兰词进一步整理、评析的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
另外,《清词纪事会评》(13)录纳兰词二十首。《清诗纪事》(14)录纳兰诗九首。《近三百年名家词选》(15)录纳兰词二十五首。《清词选》(16)录纳兰词五首。《金元明清词选》(17)(下册)中选了纳兰词七首,每首都做了注释和述评。
在纳兰性德研究中,除以上专著外,还有很多论文和一些文学史著作中的简要论述,这些著述的研究内容涉及到纳兰性德的家世生平、文学艺术创作、思想生活等各个方面,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问题。
一、关于纳兰性德的思想
纳兰性德生长在裘马轻肥、钟鼎鸣食之家,父亲明珠位居宰辅,显要当朝,纳兰自己则身为皇帝的一等
侍卫,“密迩天子左右,人以为贵近臣无如容若者”(18)。与其尊荣享乐,无所不备的贵族生活相对照,其词给人的感觉却是另一番情景:情调凄凉哀婉,气氛悲郁怆恻,字里行间充满怨恨幽愤、徒唤奈何之情态。有人统计,在纳兰性德现存的三百多首词里,“愁”字出现了90次,“泪”字用了65次,“恨”字使用了39次,其他如“断肠”、“伤心”、“惆怅”、“憔悴”、“凄凉”等字句,也触目皆是。对于纳兰性德的这种思想矛盾的成因,历来著家说法不一:杨芳灿《纳兰词序》认为:“先生貂珥朱轮,生长华朊,其词则哀怨骚屑,类憔悴失职者之所为。盖其三生慧业,不耐浮尘,寄思无端,抑郁不释,韵淡疑仙,思幽近鬼。年之不永,即兆于斯。”(19);吴绮《纳兰词原序》认为纳兰性德“资本神仙,虽无妨于富贵,而身游廊庙,恒自托于江湖”,“才由骨俊,疑前身或是青莲,思自胎深,想竞体俱成红豆也”(20);金梁外史识《饮水词》则说:“或言纳兰容若,南唐
李重光后身也。”(21)以上观点显然是唯心主义的,近现代研究者对其原因的解释大致有以下几种:
1、家世家史使然。纳兰的高祖及其部落曾惨遭努而哈赤的屠杀,这种烙印深深铭刻在纳兰的思想里,成为一种不敢明言的隐痛。其父则权倾当朝,炽手可热,又纳贿擅权,结党营私,纳兰为全家的安全担心而忧郁。
2、爱情经历使然。纳兰婚前曾恋一女子而终不能结百年之好,成一段情思难解的伤心恋爱史;与纳兰恩爱非常的妻室卢氏的早逝,给词人留下难以弥合的心灵创伤。
3、时代折光。封建王朝的衰败没落在敏感的词人心里投下阴影,规定了他不可能唱出盛世之音。
4、政治生活使然。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冲垮了他的美好理想,侍卫生活的枷锁,限制了他追求个性自由的发展。
5、也有人设想纳兰原是南方汉族的幼儿,别有根芽的身世成为埋在其内心深处的痛苦。
在对侍纳兰对作官和隐居的态度问题上也存在分歧,一种认为纳兰一心向往山林生活,做官违反他的本性;一种认为纳兰在官场所感到的郁抑不舒,不是因为做官本身,而是官场的生活和周围的环境与他本人的意愿背道而驰,他既无法实现其理想抱负,又无力扭转现状,而致郁郁不欢;或认为纳兰在种种挫折下,思想由崇尚以忠孝为本的儒教到向往空门。
关于纳兰性德与汉民族及汉文化传统的关系问题,研究者的看法大致从以下几方面展开:1、认为纳兰性德在历史上是一位增强民族团结、促进满汉文化交融的杰出代表,他心胸广阔,毫无民族偏见,结交了许多汉族士子并在政治上、生活上尽其所能给予帮助,尤其是营救吴汉槎一事,对康熙帝改变清初对汉族知识分子镇压政策有积极的影响。在他的周围,形成一个“日下词人集团”,有的研究者认为“日下词人集团”的形成和存在是清词所以能“中兴”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清词中兴”最有力的证据。2、有的研究者认为纳兰性德对《通志堂经解》的辑刻及其中由他所作的《陈氏札记集说补正》(三十八卷),《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八十卷)两部书,说明他对汉族文化有极大的兴趣。
纳兰性德对西方科技的讴歌和向往也多次被研究者提及,认为这表现了他向往社会进步和要求对落后事物进行改革的强烈愿望,对康熙重视和引进西方科技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纳兰性德的文学艺术创作及其成就
纳兰性德最突出的文学成就表现在词创作上,关于纳兰词的思想内容:
1、悼亡之作。有研究者认为,悼亡之作在纳兰性德的创作中,几乎占十分之一,回顾词史,在他之前,从来没有人这样大量创作悼亡词。其悼亡词对其凄清词风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也有研究者认为纳兰有意识地把悼亡作为自己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其悼亡词反映了高尚的人情美,在内容和形式的结合上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是他无限凄楚的悼亡之情和卓越的文学才华水融的结晶。
2、边塞词作。在纳兰性德的600多首词中,边塞词无论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值得一提。他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22)既描绘了边塞雄浑郁勃之美,又刻画了塞外的苍凉凄清。他以真挚的感情把建功立业的雄心与对现实中待卫生活的厌倦、爱国忧民的心怀与伤离念远的思愁、吊古伤今的喟叹与民族和睦的祝愿溶入词中,既体现了其进步的历史观和民族观,也可以使人体会出其中包含的无限幽怨和无尽伤感。至于其幽怨伤感的原因,有的研究者侧重强调是由于其先祖叶赫那拉氏与爱新觉罗氏的先世恩怨,有的强调主要是因为纳兰壮志难酬之愁。
3、酬朋赠友之作。纳兰性德为人至真至纯,对挚友肝胆相照,一腔热情。他
与朋友或是书信往还,唱和赠答,或雅集联句,饮酒赋词,许多词作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这方面的代表作《金缕曲〃赠梁汾》有“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然若重,君须记”(23)之句,被称为披肝沥胆的友谊之歌。
4、写幽思情恋、离愁别恨之作。这类词在纳兰词中所占比例最大,多写儿女情长,怨离伤别,表达了他爱情的喜悦或伤感,其感情真挚圣洁,思念深广绵长,最能体现其缠绵凄婉的词风。
对于纳兰词的艺术风格和师承,历来诸家评说不一,见仁见智,千人各面,较有影响并得到公认的说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清新自然的风格。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五:“其所为词,纯任性灵,纤尘不染。”(24)《中国文学史》(第四册)说纳兰词:“直抒胸臆,自然流畅,风格颇近李煜。”(25)《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下编第二册)(26)说纳兰词:“长于小令,清淡朴素,不尚雕饰。”《辞源》说纳兰词:“自然有风致。”(27)《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说纳兰词:“清新秀隽。”(28)王国玺认为:“自然流丽,深挚清婉是纳兰词在风格上的主要特征。”(29)
2、哀感顽艳的风格。陈其年云:“《饮水词》,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
(30)顾梁汾云:“容若词一种凄婉处,令人不能卒读,人言愁我始欲愁。”(31)姜宸英《通议大夫一等侍卫进士纳腊君墓表》:“视其凝思惨淡,终合天巧,真若有自得之趣者。”(32)樊志厚《人间词乙稿序》:“纳兰
容若以天赋之才,崛起于方兴之族,其所为词,悲凉顽艳,独有得于意境之深,可谓豪杰之士,奋乎百世之下者矣。”(33)后世学界对这一风格的界定,多有遵循并给予了充分的阐释。
3、格高韵远,缠绵婉约的风格。顾贞观所刻《通志堂词》:“容若天资超逸,土旱然尘外,所为乐府小令,婉丽清凄。”(34)谭献《箧中词》:“容若长调多不协律,小令则格高韵远,极缠绵婉约之致,能使南唐坠绪绝而复读。”(35)
4、既有婉约又有豪放的风格。有研究者认为纳兰性德固然有“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后主之风,儿女的柔情和哀感顽艳之作也确实占据他诗词的近半,可是,他还有攻读经史,做顶天立地伟业的大丈夫之志。他的另一部分诗词也不乏豪放激昂之作,反映出他的思想抱负和壮志豪情。徐轨指出,纳兰:“词旨山钦奇磊落,不啻坡老、稼轩。”(36)严绳孙,秦松龄《祭纳兰容若文》评价其词:“兄善倚声,世称绝唱,周柳香柔,辛苏激亢。”(37)董讷《进士纳兰君诔词》:“字追米蔡,词抗苏黄,诗则拾遗王孟之间,罔不各臻其妙。”(38)
对纳兰词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研究者多从以下角度进行研究。1、个人经验的积淀。纳兰性德家史、家世、政治生活、爱情经历及所受教育等铸就其特有的个性气质,是形成纳兰词风的重要原因。2、历史的积淀。对丰富多彩、风格多样的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使纳兰不期然而然地到最适合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形式,形成其多样化的风格。
关于纳兰词在清词史乃至中国词史上的地位。研究者由于所处时代及评判尺度的不同,对纳兰词或褒或贬,或兼而有之。1、评价甚高。况周颐论词主张“真字是词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基于此,其誉纳兰为“国初第一词人”。(39)王国维论词亦重“真切”、“自然”,他认为:“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40)谢无量认为,纳兰词于清初词坛:“独为一时之冠。”(41)胡云翼对纳兰词也彼为激赏:“纳兰性德的个性与作品都和李后主相伯仲,他的小词在清代是无足与抗衡的。”(42)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下册)认为:“清代词人当从纳兰性德为始,词最有名,为清代词人之冠。”(43)2、评价较低。陈廷焯《白
雨斋词话》对纳兰词彼有微词:“容若《饮水词》,在国初亦推作手,较《东白堂词》(佟世南撰)似更闲雅,然意境不深厚,措辞亦浅显。”(44)陈子展也认为纳兰词“成就也极有限”。(45)游国恩等所编《中国文学史》(四)也只视其为“较有成就”的作家。(46)3、大部分学者则持较为谨慎的态度,既不过于褒扬,亦不一味贬抑。唐圭璋一方面认为纳兰词“全以真胜”、“情真景真”,也同时指出其词:“长调多不叶律,短调亦有平衍处。”(47)与学界对纳兰词多贬长调而褒小令的传统看法不同,罗慕华认为纳兰词中长调为其上品,小令要弱一些。(48)胡薇元认为:“倚声之学,国朝为盛,竹土宅、其年、容若,鼎足词坛。”(49)80年代以后,纳兰词研究逐渐升温,但学者大多认同朱彝尊、陈维崧、纳兰容若三家鼎立说,也有研究者认为纳兰词稍逊于朱、陈二家词,或偏于褒扬,认同况周颐等人之论。
纳兰性德不仅在词创作上卓有成就,其诗、文、赋与书法都有独特的个性和较高的造诣,近年来也得到
了不少研究者的注意,并对其艺术特和成就给予了准确恰当的肯定和评价。
三、关于纳兰性德爱情、婚姻及子嗣的研究
纳兰词多为有关爱情相思之作,词情或喜或悲,真切感人。纳兰性德二十岁(康熙十三年)成婚,娶妻卢氏,婚后三年卢氏病死,继娶官氏为妻。关于卢氏和官氏,记载确实,并无异词,一直疑而不决的是纳兰的情人中是否有一入宫女子,和他的姬妾中是否有沈宛其人的问题。
蒋瑞藻《小说考证》卷七引《海讴闲话》:“纳兰眷一女,绝也,有婚姻之约。旋此女入宫,顿成陌路。容若愁思郁结,誓必一见,了此宿因。会遭国丧,喇嘛每日应入宫唪经,容若贿通喇嘛,被袈裟,居然入宫,果得一见彼姝。”(50)有的研究者据纳兰诗词推测确有此女,这些事情都有发生的可能性,并认为此女是纳兰的“中表戚”或为“表妹”。有的研究者则否定这一说法,认为野史笔记不足为据,根据纳兰的生活环境及性格,不可能有入宫见情人的冒险之举。也有研究者认为纳兰婚前确有恋人,但不是入宫女子,而是如《红楼梦》中的晴雯、袭人一流人物,此女的归宿不是“入宫”作了嫔妃,而是入了道观寺庙作了黄冠或沙门尼。
至于沈宛,有的研究者据纳兰作品及徐乾学、韩菼等为纳兰写的墓志铭、神道碑中无一处提及沈宛其人而否定沈宛为纳兰妾。也有研究者考证清人所编词集,多有收沈宛词者,其中《众香词》(51)乃明未清初女子词作之选集,其中选沈宛词五首,并有作者小传:“沈宛,字御蝉,乌程人,适长白进士成容若,
甫一年有子,得母教《选梦词》。”另据徐乾学《纳兰君墓志铭》:“性德妻卢氏,继取官氏,又纳副室颜氏,沈宛。”(52)认为沈宛确有其人,只是因为地位较低,是纳兰性德之妾不是妻的原故而少有人提及。
关于纳兰性德的子女的人数、名字,由于记载年代和史料来源有别,虚实难辩,甚至自相矛盾,很久以来学者无法弄清楚,据现有材料,研究者大致认同纳兰有三子名富格、富尔敦、富森,女数人。
四、关于纳兰觇梭龙之行
纳兰性德作为皇帝的一等侍卫,多次随皇帝出行或奉命出行,其中觇梭龙是较能体现其政绩的一次重要出征。而对其出行的方位,则存在很大的分歧,现有三种不同方位的说法:一为东北说,谓梭龙即索伦。索伦族聚居于黑龙江上游地区,纳兰是和郎谈一起去的,是为中俄的第一次雅克萨之战作准备。一为西北说,认为梭龙即绰罗斯的另一种不同的译法,是准噶尔部的姓,纳兰此去到了碎叶,今巴尔喀什东南。也有研究者同意西北方向,但认为梭龙就是梭龙而非其他,具体位臵还有待考证。另一为东北说,认为梭龙指科尔沁,梭龙即索伦,在科尔沁北界,所以觇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