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和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说课提纲
一、该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该课程是中宣部、教育部确定的各高等院校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课程,对于公安院校来讲,该课程的开设意义更加重大。
1、从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来看
公安院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公安专门人才的重任。公安机关的性质和所承担的政治社会责任,决定了公安院校培养的人才,首先必须在政治上忠诚可靠。《2008年政法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所确定的各层次培养目标都把“政治坚定”放在首位。公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公安院校必须走政治建校之路,抓好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积极发挥“两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坚持用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学生头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信念。
2、从警察职业素质要求来看
公安工作的性质和警察职业的特点决定了人民警察的素质必须是多方面的,如: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法律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在这些素质中最重要的是政治素质,政治素质对其他素质具有导向作用。这句话道出了人的政治觉悟的重要性。对于警察来讲更是如此。一个人民警察只有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以及对党、对人民、对法律、对公安事业无限的忠诚,才能担负起神圣的历史使命。如果警察失掉了忠诚,那么就必然会失去党性,还会失去个人的尊严、诚信、荣誉以及前程。就是说一个人能力方面可以欠缺一点,但在道德方面或政治方面不能有任何的闪失。现实生活中一些警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主要原因就是理想信念的动摇和忠诚意识的缺失。因此,公安院校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忠诚意识放在教育教学工作的首位,强化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3、从坚定政治信念的形成特点来看
警察坚定政治信念的形成和忠诚意识的养成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是经过后天的教育、培养、锻炼,逐步成熟起来的。正如恩格斯所说:“理论思维仅仅是一种天赋的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加以发展和锻炼,而为了进行这种锻炼,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手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65页)论理思维的形成是这
样,坚定政治信念的形成也是如此,它也需要经过长期的、系统的学习、培养和锻炼。学习该课程的就是帮助学生提高政治素质、养成忠诚品质的过程。
4、从该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的关系来看,该课程的作用是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
中宣部、教育部制定的05“两课”教学方案,规定高职院校开设三门政治理论课即:《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第一学期)、《思想和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二学期)、《形势与政策》(从开学到毕业)。三门课所承担着不同的任务,有不同的功能。“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主要解决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问题,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警察职业道德;“形势与政策”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及时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当前国际形势发展趋势,使学生保持对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思想和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思想和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以及所取得的理论成果,进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主要解决学生的政治立场、政治信念问题,
坚定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对党的领导和中国特社会主义以及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比其他两门课程更加重要。
二、课程教材和教学内容
1、课程教材和内容
本课程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思想和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育部编写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该教材具有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由于该教材是全国统编教材,没有本科科之分,所以教材内容比较多,不太适合高职院校实际情况,我们根据学校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本着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精,要管用”的原则,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整合,把教材的十五章内容,概括为十个专题,重新编制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
通过对这十个专题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一下几个重点问题:一是明确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二是明确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提出的历史依据,以及同志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贡献;三是明确什么是社会主义,中国人民为什么
选择了社会主义?我们为什么必须走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四是明确新时期我们党为什么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五是明确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各个阶段的重大作用,以及在新时期为什么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以上五个问题也是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解决了这五个问题,学习这门课的目的基本就实现了。
2、课程教学学时分配
总学时:68,其中理论学时58,实践学时10。实践学时占总学时的近15%。
章次
教学内容
讲授课时
实践教学
第一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8
2
第二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4
第三讲
科学发展观
4
伟大的历程
2
第四讲
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初级阶段理论
8
第五讲
建设有中国特社会主义经济
8
第六讲
建设有中国特社会主义政治
6
第七讲
建设有中国特社会主义文化
6
2
第八讲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
2
第九讲
国际环境与对外开放战略及国家统一战略
6
    2
第十讲
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4
三、课程的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以下知识和能力:
1、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精神实质、历史地位、指导意义。
2、能力目标
使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正确地分析社会现象,正确地认识社会问题,使学生能够在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前,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
3、素质目标
塑造坚定信念:坚定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铸就忠诚警魂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品质;
与党保持一致:思想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四、如何讲授这门课
1、总的教学原则
讲好这门课要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该课程的大部分内容都涉及到我国的近现代史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只有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出发才能讲清楚理论问题,才能让学生听得明白,最终让学生信服。因此,讲好这门课必须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坚持试论结合。
二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这门课的主题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主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这本身就是一个理论与实践不断互动的过程。这就要求在讲课过程中不能光讲抽象的理论,要善于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讲课内容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同时还要贴近公安工作,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是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相结合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处于主体地位。老师
的主导作用是启发、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和动手能力,而不只是告诉学生现成的结论。要明确“知识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学生‘学’会的;能力不是教师‘讲’会的,而是学生‘练’会的。”(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15.
2、主要教学方法
1正面灌输教学法
灌输理论是20世纪20年代列宁提出的,灌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曾取得极大的成效,但从近几年的情况看,灌输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使用效果不太理想,甚至有人反对这种教学法,但这并不味着灌输理论的过时和错误。当前,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开放的不断扩大,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关系深刻调整,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因此受到很大影响,思想观念的多样化越来越明显,因此,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正面灌输仍然是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问题在于如何灌和怎样灌输,我们要采取的正面灌输方法决不是强制灌输,不是那种“填鸭式”的强“灌”硬“输”,
而是建立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基础上的疏导式灌输。在灌输的内容上,避免假大空,内容要与社会热点及学生实际相联系,增强灌输内容的针对性;在灌输方式上,避免用教师权威强硬灌输,应采取启发诱导、平等对话、案例分析等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灌输,以增强教学的效果。
2讨论教学法
讨论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班或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之前老师要向学生提出要求,准备好相关材料,老师自己也要有充分的准备,对讨论中出现的情况要有预见,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应善于将讨论带回到关键议题上,避免离题万里的无谓争论。讨论结束教师要做最后总结,针对学生在讨论中出现的错误观点,要加以纠正和指导,但应注意纠正的方式和态度。通过讨论教学法,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过程,增加了师生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避免了学生对政治理论课的抵触情绪,培养学生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