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中国航海第⼀⼈——郑和
原⽂地址:中国航海第⼀⼈——郑和作者:半个书⽣
他是⼀个太监,他是⼀个英雄,他是⼀个传奇,他是中国航海第⼀⼈!他是谁?毫⽆疑——郑和!
下⾯就让我们来介绍这位伟⼤航海家波澜壮阔的⼀⽣。
郑和,洪武四年(1371)出⽣,原名马三保,云南⼈,⾃⼩聪明好学,从⼩就对航海有着浓厚的兴趣,按说在当时的中国,航海并不是什么热门学科,⽽且云南也不是出海之地,为什么郑和会喜欢航海呢?
这是因为郑和是⼀名虔诚的伊斯兰教徒,他的祖⽗和⽗亲都信奉伊斯兰教,⽽所有的伊斯兰教徒⼼底都有着⼀个最⼤的愿望——去圣城麦加朝圣。
去麦加朝圣是全世界伊斯兰教徒的最⼤愿望,但对于当时的郑和来说,这实在是⼀件极为不易的事情。不过好在他的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差,他的祖⽗和⽗亲都曾经去过麦加,在郑和⼩时候,他的⽗亲经常对他讲述那朝圣途中破浪远航、跋⼭涉⽔的惊险经历和万⾥之外、异国他乡的奇⼈异事。这些都深深的影响了郑和。
也正是因此,幼年的郑和与他同龄的那些孩⼦并不⼀样,他没有坐在书桌前⽇复⼀⽇的背诵圣贤之⾔,以
求将来图个功名,⽽是努⼒锻炼⾝体,学习与航海有关的知识,因为在他的⼼中,有着这样⼀个信念:有朝⼀⽇,必定乘风破浪,朝圣麦加。
但不幸的是:
洪武⼗四年(1381),傅友德、蓝⽟奉朱元璋之命令,远征云南,明军势如破⽵,仅⽤了半年时间就平定了云南全境,正是这次远征改变了郑和的命运。战后,很多⼉童成为了战俘,按说战俘就战俘吧,拉去⼲苦⼒也就是了,可当时对待⼉童战俘有⼀个极为残忍的惯例——阉割。
这种惯例的⽬的不⾔⽽喻,恰好11岁的马三保正是这些不幸孩⼦中的⼀员。
从此,这个年仅⼗⼀岁的少年开始跟随明军征战四⽅,北⽅的风雪、⼤漠的黄沙,处处都留下了他的痕迹。
我们⽆法想象当年的马三保吃过多少苦,受过多少累,多少次死⾥逃⽣,我们知道的是,悲惨的遭遇并没有磨灭他⼼中的希望和信念,他顽强地活了下来,并最后成为了伟⼤的郑和。
在度过五年颠沛流离的⽣活后,他遇到了⼀个影响他⼀⽣的⼈,这个⼈就是朱棣。当时的朱棣还是燕王,他⼀眼就看中了这个沉默寡⾔却⼜⽬光坚毅的少年,并挑选他做了⾃⼰的贴⾝侍卫,从此马三保就跟随朱棣左右,成为了他的亲信。
在之后的靖难之战中,他跟随朱棣出⽣⼊死,⽴下⼤功,连破李景隆七营,⼤败南军。朱棣从此也重新认识了这个贴⾝侍卫,永乐元年(1403),朱棣登基后,⽴刻封马三保为内官监太监,永乐⼆年(1404),朱棣⼜给予他更⼤的荣耀,赐姓"郑",之后,他便改名为郑和。
还有,朱棣安排郑和出海是有着深层次⽬的的,除了寻建⽂帝外,郑和还肩负着威服四海,胸怀远⼈的使命,这⼤致也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的⽼传统,但凡强盛的朝代,必定会有这样的⼀些举动,如汉朝时候贯通东西的丝绸之路,唐朝时众多发展中国家及不发达国家留学⽣来到我国学习先进的科学⽂化技术,都是这⼀传统的表现。
但正如俗话所说,锋芒⾃有毕现之⽇,强盛于东⽅之中国的光辉是⽆法掩盖的,当它的先进和⽂明为世界所公认之时,威服四海的时刻⾃然也就到来了。
现在中国⼜成为了⼀个强盛的国家,此时的华夏⼤地已经成为了真正的太平盛世,⼈民安居乐业,国家粮银充⾜,是该做点什么的时候了。
在我们这个庞⼤国家的四周到底还有些什么?这是每⼀个强盛的朝代都很感兴趣的⼀个问题,明帝国就是⼀个强盛的朝代,⽽明帝国四周的陆地区域已由汉唐盛世时的远征英雄们探明,相⽐⽽⾔,帝国那漫长的海岸线更容易引起⼈们的遐想,在宽阔⼤海的那⼀头有着怎样的世界呢?
最先映⼊⼈们眼帘的就是西洋,需要说明的是西洋这个名词在明朝的意义与今⽇并不相同,当时的所谓西洋其实是现在的南洋,之前的朝代虽也曾派出船只远航过这些地区,但那只是⽐较单⼀的⾏动,并没有什么⼤的影响,海的那边到底有些什么,⼈们并不是⼗分清楚,⽽现在强⼤的明帝国的统治者朱棣是⼀个与众不同的⼈,他之所以被认为是历史上少有的英明君主,绝⾮由于仁慈或是和善,⽽是因为他做了很多历史上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
现在,朱棣将把⼀件历史上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交给郑和来完成,这是光荣,也是重托。
历史将记住这个⽇⼦,永乐三年六⽉⼗五⽇(1405年7⽉11⽇),郑和在福建五虎门起航,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伟⼤的远航征程,郑和站在船头,看着即将出发的庞⼤舰队和眼前的茫茫⼤海。
他的⼼中充满了兴奋,⾃幼年始向往的⼤海现在就在他的眼前,等待着他去征服!⼀段伟⼤的历程就要开始了!
要知道,当时明朝的造船⼯艺有了极⼤的发展,据史料记载,当时郑和的船只中最⼤的叫做宝船,这船到底有多⼤呢,“⼤者,长四⼗四丈四尺,阔⼀⼗⼋丈;中者,长三⼗七丈,阔⼀⼗五丈”。⼤家可以⾃⼰换算⼀下,按照这个长度,郑和⼤可在航海之余举办个运动会,设置了百⽶跑道绝对不成问题。
⽽这条船的帆绝⾮我们电视上看到的那种单帆,让⼈难以想象的是,它有⼗⼆张帆!它的锚和舵也都是
巨⽆霸型的,转动的时候需要⼏百⼈喊⼝号⼀起动⼿才能摆得动,南京市在五⼗年代曾经挖掘过明代宝船制造遗址,出⼟过⼀根⽊杆,这根⽊杆长⼗⼀⽶,问题来了,这根⽊杆是船上的哪个部位呢?
鉴定结论出来了,让所有的⼈都⽬瞪⼝呆,这根⽊杆不是⼈们预想中的桅杆,⽽是舵杆!航空母舰,名副其实的航空母舰!郑和率领的就是这样的⼀⽀舰队,舰队之名实在实⾄名归。
另外,郑和究竟带了多少⼈下西洋呢?将⼠卒⼆万七千⼋百余⼈。如果,没说郑和是去外交,我还以为郑和是去打仗呢!但事实告诉我们,这是⼀⽀友好的舰队,所到之处,没有战争和鲜⾎,只有和平和友善。强⽽不欺,威⽽不霸,这才是⼀个伟⼤国家和民族的⽓度与底蕴!
郑和的船队向南航⾏,⾸先到达了占城,然后他们⾃占城南下,半个⽉后到达⽖哇(印度尼西亚⽖哇岛),此地是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据点,但凡由马六甲海峡去⾮洲必经此地,在当时,这⾥也是⼀个⼈⼝稠密,物产丰富的地⽅。
郑和的船队到达此地后,本想继续南下,但⼀场悲剧突然发⽣了,船队的航程被迫停⽌了。事情是这样的,当是统治⽖哇国
的有两个国王,互相之间开战,然后“西王”战胜了“东王”。“东王”战败后,国家也被灭了,“西王”准备秋后算账,正好此时,郑和船队经过“东王”的领地,“西王”⼿下的⼈杀红了眼,也没细看,竟然杀了船队上岸船员⼀百七⼗多⼈。
郑和得知这个消息后,感到⼗分意外,⼿下的⼠兵们听说这个巴掌⼤的地⽅武装居然敢杀⼤明的⼈,⼗分愤怒和激动,跑到郑和⾯前,要求就地解决那个什么“西王”。
他镇定地看着那些跃跃欲试的下属,告诉他们,决不能开战,因为我们负有更⼤的使命。——和平的使命。
如果我们现在开战,⾃然可以取得胜利,但那样就会偏离我们下西洋的原意,也会耽误我们的⾏程,更严重的是,打败⽖哇的消息传到西洋各地,各国就会怀疑我们的来意,我们的使命就真的⽆法达成了。
郑和实在是⼀个了不起的⼈,他在⼿握重兵的情况下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克制⾃⼰的愤怒,以⼤局为重,这需要何等的忍耐⼒!事实证明,郑和的⾏为决不是懦弱,⽽是明智的。
在经过这段风波之后,郑和的船队⼀路南下,先后经过苏门答腊、锡兰⼭等地,⼀路上与西洋各国交流联系并开展贸易活动,这些国家也纷纷派出使者,跟随郑和船队航⾏,准备去中国向永乐皇帝朝贡。
带着贸易得来的物品和各国的使者,郑和到达了此次航⾏的终点——古⾥。
此地是⼀个重要的中转站,早在洪武年间,朱元璋就曾派使者到过这⾥,⽽此次郑和前来,却有着另⼀个重要的使命。
由于古⾥的统治者曾多次派使者到中国朝贡,并向中国称⾂,所以在永乐三年,明成祖给古⾥统治者发放诏书(委任状),正式封其为国王,并赐予印诰等物。当然了,古⾥⼈不⼀定像中国⼈⼀样使⽤印章,但既然是封国王,总是要搞点仪式意思下的。
可是诏书写好了,却没那么容易送过去,因为这位受封的⽼兄还在印度呆着呢,所以郑和此次是带着诏书来到古⾥的,他拿着诏书,以⼤明皇帝的名义正式封当地统治者为古⾥国王。从此两国关系更加紧密,此后郑和下西洋,皆以此地位中转站和落脚点。
在办完这件⼤事后,郑和开始准备回航,此时距离他出航时已经⼀年有余,他回顾了此次航程中的种种际遇,感慨良多,经历了那么多的风波,终于来到了这个叫古⾥的国家,完成了⾃⼰的最终使命。
郑和的船队要开始返航了,迎风站在船上的郑和注视着那渐渐远去的古⾥海岸,这真是⼀个美丽的地⽅啊,我们还会再来的!
郑和不会想到,美丽的古⾥不但是他第⼀次航程的终点,也将会成为他传奇⼀⽣的终点!
第⼀次远航就这样完成了,船队浩浩荡荡地向着中国返航,然⽽上天似乎并不愿意郑和就这样风平浪静地回到祖国,所以再还乡的道路上遇到了许许多多的海盗,其中以陈祖义最具代表性。但都没能对郑和的船队造成实质上的伤害。
在清除了这些海盗后,郑和继续扬帆向祖国挺进,永乐五年(1407)九⽉,郑和光荣完成使命,回到了京城,并受到了朱棣的热烈欢迎和接见。
郑和这次创造历史的远航虽然没有到建⽂帝,却带来了⼀⼤堆西洋各国的使者,这些使者见证了⼤明的强盛,⼗分景仰,纷纷向⼤明朝贡,⽽朱棣也终于体会到了君临万邦的滋味。也了解了地球另⼀端的风⼟⼈情。
这实在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不但可以探访以往不知道的世界,还能够将⼤明帝国的威名传播海外,顺道做点⽣意,何乐⽽不为呢,虽然出航的费⽤⾼了点,但这点钱⼤明朝还是拿得出来的,谁让咱有钱呢?
于是,在朱棣的全⼒⽀持下,郑和继续着他的远航,此后,他分别于永乐五年(1407)九⽉、永乐七年(1409)九⽉、永乐⼗⼀年(1413)冬、永乐⼗五年(1417)冬、永乐⼗九年(1421)春,五次率领船队下西洋。
郑和在之后的五次下西洋的主要⽬的已经转变为了和平交流和官⽅贸易,当然维护和平的⼯作还在继续。
经过郑和的努⼒,西洋各国于明朝建⽴了良好的关系,虽然彼此之间⽣活习惯不同,国⼒相差很⼤,但开放的⼤明并未因此对这些国家另眼相看,它以⾃⼰的⽂明和宽容真正从⼼底征服了这些国家。
郑和的船队带来的是丰富的贸易品和援助品,他的船队从未主动攻击过,即使是⾃卫也很有分⼨,从不仗势欺⼈。
它不是武⼒征服者,却⽤⾃⼰友好的⾏动真正征服了航海沿途⼏乎所有的国家。在我看来,这才是真正的征服。
圆满完成外交使命之外,郑和还成功地开辟了新的航线,他发现经过印度古⾥(今科泽科德)和溜⼭(今马尔代夫岛),可以避开风暴区,直接到达阿拉伯半岛红海沿岸和东⾮国家。这是⼀个了不起的成就。
在前六次航程中,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了⾮洲东岸,并留下了⾃⼰的⾜迹。他们拜访了许多国家,包括今天的索马⾥、莫桑⽐克、肯尼亚等国,这也是古代中国⼈到达过的最远的地⽅。
好,说完了前六次下西洋,下⾯就要说第七次,也是最后⼀次了。第七次远航对于郑和⽽⾔,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就在这次远航中,他终于实现了⾃⼰⼼中的最⼤梦想。
之前的六次航程对于郑和来说,固然是难忘的,但他却未能完成⾃⼰⼀⽣的梦想——朝圣。但他相信,只要继续下西洋的航程,总是会有机会的。
但是,永乐⼆⼗⼆年(1424),最⽀持他的航海活动的朱棣去世了,⼤家忙着争权夺位,谁也没⼼思去
理睬这个已经年近花甲,头发斑⽩的⽼⼈和他那似乎不切实际的航海壮举。
郑和被冷落了,幼年的梦想终归还是没能实现啊,永乐皇帝已经去世了,远航也就此结束了吧!
伟大的历程
不,还没有。
宣德五年(1430),宣德帝朱瞻基突然让⼈去寻郑和,并亲⾃召见了他,告诉他:⽴刻组织远航,再下西洋!
宣德六年(1430)⼗⼆⽉,郑和⼜⼀次出航了,他看着跟随⾃⼰⼆⼗余年的属下和⽼船⼯,回想起当年第⼀次出航的盛况,不禁感慨万千。经历了那么多的风波,现在终于可以实现梦想了!
他回望了不断远去⽽模糊的⼤陆海岸线⼀眼,⼼中充满了惆怅和喜悦,⼜要离开⾃⼰的祖国了,前往异国的彼岸,和从前六次⼀样。
郑和的船队越过马六甲海峡,将消息传递给各个国家,然后穿越曼德海峡,沿红海北上,驶往郑和⼏⼗年来⽇思夜想的地⽅——麦加。
这是⼀次长达五⼗余年的朝圣之旅,五⼗年前,梦想开始,五⼗年后,梦想实现。这正是郑和那传奇⼀⽣的轨迹。
从幸福的幼年到苦难的童年,再到风云变幻的成年,如今他已经是⼀个风烛残年的⽼者,经历残酷的战场厮杀,尔虞我诈的权谋诡计,还有那浩瀚⼤海上的风风⾬⾬惊涛骇浪,⽆数次的考验和折磨终于都挺过来了。我的梦想终于实现了,我已别⽆所求。
朝圣之后,船队开始归航。但长期的航海⽣活⼏乎燃尽了郑和所有的精⼒,在归航途中,他终于病倒了,⽽且⼀病不起,当船只到达郑和第⼀次远航的终点古⾥时,郑和的⽣命终于⾛到了尽头。
伟⼤的航海家郑和就此结束了他的⼀⽣,由于他幼年的不幸遭遇,他没有能够成家,留下⼦⼥,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个伟⼤的,为后⼈怀念的⼈。
虽然他的个⼈⽣活是不幸的。但他却⽤⾃⼰的⾏动为我们留下了⼀段传奇,⼀段中国⼈的海上传奇。
⽽创造这段传奇的郑和,是⼀个英雄,⼀个真正的英雄,是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骄傲。
郑和之后,再⽆郑和。“中国航海第⼀⼈”称号当之⽆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