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植树的牧羊人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掌握字词,梳理课文内容,准确概括故事要点。体会牧羊人慷慨无私、不求回报的精神。
学习过程:
【检查预习】
1.文学常识、文体知识填空。
(1)让·乔诺,国作家、电影编剧。主要作品有《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长篇小说《屋顶上的轻骑兵》被改编为电影。
(2)文体知识
小说: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故事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
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人物形象一般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表现。
2.给加点的字注音。
梁(dòng)  慷kǎi)  帐péng)  滚tàng)  穿(chuō)  干
)    塌(tān)  叫(hǒu)  chóu)  微)    磨(zhuó
xiào)  达(liū)  水)    流tǎng) 光秃()  根问底(páo
3.把握词语。
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溜达散步,闲走
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
刨根问底:追究底细;寻根究底。
沉默寡言指人不声不响,很少说话。
【自主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课文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 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下表。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
50岁,亲人离世, 独自住在
石房子中,放羊、种树
荒芜,毫无生气, 狂风呼啸,村庄废弃, 泉水干,干早无比
再见牧羊人
身体硬朗,养蜜蜂、种树
山毛样树林一眼望不到边,出现溪水,橡树茂盛,白桦树鲜嫩挺拔
最后一次相见
87岁,没有任何动摇或怀疑
微风飘着香气,富饶,-万多口人幸福地生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 为什么以此为线索?
答案:课文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记叙的线索是由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以此为线索使文章脉络清晰,且更具感染力,使读者在巨大变化中感受人物创造的奇迹。
(二)深层探究
1.课文第2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有何作用?
答案: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富饶、生机勃勃、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2.作者说“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你认为第几段中的描述最能印证“最了不起的奇迹”,请在原文中画出来。
答案:第19段中“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枫树林里流躺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那些废弃的村子一点点重建起
来。从地价昂贵的城市搬到这里安家的人带来青春和活力,还有探索新生活的勇气。一路上,我碰到健康的许多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
3.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善于前后对比、照应,请写出与下面的句子相照应的句子。
答案:(1)我确实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
(2)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
明确:(1)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
(2)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
4.结尾一段有什么作用?
答案: 内容上:高度赞扬了这位默默无闻的老人几十年的坚持,老人把永恒的精神和肉体奉献给了这片土地,创造了伟大事业,使得生存下来的人们过上了无比幸福的生活。
结构上:首尾呼应。和文章开头“何为好人”遥相呼应。
【课堂达标】
1.阅读下列文段,给加点的字注音。
在我1913年见到的废(  )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  )已久的地里又冒了泉水人们挖了水(  )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  )荷。
答案:xū  hé  qú 
2.出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我在倒蹋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    )
(2)第二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暴发了。(    )
(3)以前那种猛烈而干躁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    )
(4)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逢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    )
答案:(1)蹋—塌(2)暴—爆(3)躁—燥(4)逢—缝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许多奥秘;如果刨根问底,恐怕谁也解释不清。
B盐碱地被称为土地的"绝症",重度盐碱地几乎是一片不毛之地
C.这两个人性格截然相反,一个能言善辩、巧于词,一个沉默寡言,金口难开。
D大家认为他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表示赞成。
导析:D随声附和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与语境不符。
4.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读了《植树的牧羊人》,难道我们没有不为孤独老人的精神所感动?
B.他添置了大约100个左右的蜂箱,改养蜜蜂了。
C.在这个暖意融融的春日,我们迎来了“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
D. 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导析:C  A项否定有误,删掉“没有”;B项语义重复,“大约”和“左右”删掉其一;D项搭配不当,将“飘扬”改为“飘荡”。
5.下列句子没有使用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
B.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
C.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D.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从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导析:C  A、B、D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语言,探讨写作方法。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
学习过程:
【检查复习
1.听写生字词。
2.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自主探究】
大叔别咬我(一)人物形象
1.出文中描写牧羊人的语句,及“我”议论他的语句,体会牧羊人的性格特点。
(1)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
答案:这句话运用动作描写,表现牧羊人挑选橡子认认真真、心无旁骛的态度。
(2)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
答案:虽然种下十万颗橡子最终只有一万棵树苗长成大树,但牧羊人始终坚持种树,表现他坚守信念,坚持不懈的性格特点。
(3)可是,他先是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
答案:牧羊人摆脱失去亲人的痛苦,在孤独中植树,表现他的乐观坚强。
(4)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
答案:牧羊人无私奉献,不求回报,毅力顽强,默默无闻地改变人类的生存环境。
2.牧羊人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案:牧羊人沉默寡言、认真做事、一丝不苟、坚韧乐观、坚持不懈、坚守信念,无私奉献、改变自然、创造幸福。
(二)探究主旨
朗读下面两段文字,再结合课文,谈谈你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早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
——《植树的牧羊人》
它的文字、它的图,都让人感动,鼓舞人们去做对我们这个地球有益的事,这个地球上神奇的人和事真是数也数不完!祝愿大家都有一颗慷慨的心,和别人分享,给自己带来幸福。
——绘本《植树的男人》绘画作者给中国读者的寄语
理解:
答案:1.作者描写了一个在贫瘠荒原孤独种树的牧羊人,通过荒原前后的对比,表达了对老人的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精神的赞美和敬佩之情。
2.本文通过“牧羊人”坚持种树改变环境的故事,表达了这样一种主旨: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与丰厚的回馈。
3.作者通过牧羊人种树的故事,让人相信,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只要满怀无私的大爱,只要具有不懈的毅力和精神,同样可以创造奇迹。
方法指导:把握文章的主旨,可以入手的角度有 :(1)文章结尾;(2)梳理理清文章的思路;(3)关注文中的抒情、议论性语句;(4)借助其他人的评价。
(三)品味语言
 1.下面是文中一处描写环境的句子,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
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
赏析: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写出了阿尔卑斯山地恶劣的环境,为“我”继续向前走,寻水源做铺垫,同时从侧面说明牧羊人植树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衬托了牧羊人慷慨无私、坚持不懈的形象。
  2.根据要求,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
(1)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在坑里轻轻地放进一颗橡子,再仔细埋上泥土。(句子中的加点词可不可以删去?说说你的看法。)
 赏析:不可以删去,“轻轻”一词写出了牧羊人对橡子的爱惜,“仔细”一词写出了牧羊人埋泥土的认真劲;如果删掉,就不能表明牧羊人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
(2)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颗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什么想不到的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句子中加点的数词,有什么作用?)
赏析:通过数字的对比,具体地说明树苗成活不易,从侧面衬托了牧羊人植树的艰辛历程。
(四)技法赏析
1.遇上牧羊人之前,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荒漠的毫无生气?这样有什么作用?
答案:与后文荒漠变成了绿洲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牧羊人的贡献之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