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荷叶母亲
教学设想:
结合本单元‚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圈点勾划‛的能力和学习方法目标,在教学中,以‚读‛为主线设计教学,读中习得字词、读中理解课文、读中悟情、读中熏陶升华情感、读中学得学习方法。追求真实、原生态课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理解诗句中限制、修饰性词语的表达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重点难点: 1、重点:体味诗歌思想感情。2、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溯源引流,情景导入。
同学们一定还记得唐代诗人孟效的《游子吟》吧,一齐朗诵一遍。
是啊,母爱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嘘寒问暖,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无言牵挂,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儿女们永远也无法感恩的情感。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是古今中外文学一个永恒的主题。今天,我们来一起走进冰心的《荷叶母亲》,看看作者是如何来体现这一主题的呢?
(营造氛围,感受母爱的普遍性,能活用学过的诗词。)
二、整体感知,感受母爱
1、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划出不认识的字词查字典解决。
2、指名学生朗读,相互订正读音有误的地方。重点关注下列词语:
应(ying这里指三蒂红莲与三姊妹相照应。一并结合上下文明了‚花瑞‛的含义)(指导学生明确:多音字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和语意来确定它的读音。词意也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菡萏(hàndàn)徘徊(páihuái)欹(qī)
3、交流这是一篇怎样的文章
明确:这是一篇借景写人,托荷赞母的散文。写红莲是为了写‚我‛,写荷叶是为了写母亲,以达到‚我‛是就雨打风吹的荷花,而母亲则是替荷花抵挡风雨的荷叶的境界。是啊,连荷叶都会自觉地保护荷花,何况母亲爱护自己的子女。
(意在引导学生明确从整体上把握一篇文章方法是多样的。从体裁上来说这是一篇抒情散文;从内容上来说这是写母爱的散文;从写作技法上来说这是一篇借荷花喻人,歌颂母爱的散文……对文章的把握方法是多元的。)
三、三读‚荷叶‛,三品母爱
1、一读,读红莲、赞荷叶,体察文章结构美。
明确:文章从朋友送红白二莲写起,忆起儿时院中的莲花,写雨中的白莲的不幸,重点在雨中作者发现荷叶倾盖起红莲,触动了自己,产生了联想,想起了母亲,想起了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景,于是借此景抒发自己对母亲保护儿女成长的感情。作者层层铺垫、巧用对比、水到渠成,结构精致。
(意在引导学生明确文章写了什么?进一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从内容上明白文章的情感基调,为下面情感朗读和体味文章语言服务。)
2、二读,赞荷叶、怜红莲,体味文章语言美。
A、听同学朗读,听读画面美。听同学的朗读,说说最感染你的画面。
B、在画面里,你见到了怎样的荷叶?你又见到了怎样的红莲?谁是画面的主角?引读文章的具体语言来说明。研读4-9段
(意在让学生读出荷叶的无私、勇敢、慈怜;红莲的娇美、脆弱、在母爱阴蔽下的幸福、甜蜜;读出白莲的不幸,作者对白莲的惋惜;读出雨的大、风的急。答题的过程又是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的过程。要让情感成为学生内心深处的震撼,只有抓住文本不放松,紧扣语言,着眼于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才能让句子还原为学生脑海中的画面,从而使学生有切身的体验。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去揣摩,而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我想也是这个道理。)
3、三读,赞荷叶、颂母爱,体悟文章情感美。
A、读议,作者写这篇文章就是为了赞颂荷叶对红莲母亲般的爱么?你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B、谁又是这幅画的主角?你又从文中读出了怎样的母亲?怎样的‚我‛?再研读4-9段。
(意在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重点研读。读出母亲的细心、对儿女的关爱;读出‚我‛的敏感、我‚不宁的心‛的内容,通过细品,真切的感悟到母爱的伟大;感悟到作者对母爱的深情歌颂。)
C、深情的朗读最后一段,明确‚心中的雨点‛的内涵和对最后一段的理解。
讨论明确:‚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母爱是伟大的,可以使我在痛苦的时候得到安慰,在孤独中的到欢乐,在失望中得到希望,在冷落时得到幸福。
(如果浅尝辄止,就会失去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和敏锐的语感,更难于透过语言文字见其思想、领其情感、悟其精髓。语感是一种言语感受经验,是在长期的规范语言的运用和严格的语言训练中形成的。它既需要通过阅读,写作和有声语言的环境来积累语言经验,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又需要联系生活经验去比较揣摩语言文字,提高语言修养来获得理性知识,它是既带有浓重的经验彩,又伴随着很强的理性认识的语言感受形式。因此再一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四、回归文本,内化语感。
请同学们包含深情地朗读全文,成诵。
(意在培养学生的语感。要养成反复诵读,潜心揣摩以明达文意的习惯。心理学研究表明:声音信息比文字符号更具可靠性,学生在诵读课文时,口耳眼三种器官协同参与活动,有助于增强语感。朱自清认为,诵读兼口治、目治、耳治,于培养语感最为有益。我国传统语文学习强调熟读成诵,反复揣摩,其科学价值之一就是培养语感。)
五、结束语:同学们:世上有一部书是永远也读不完、写不完的,那就是母爱!
母爱就象一首田园诗,幽远纯净,和雅清淡;
母爱就是一幅山水画,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
母爱就象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
母爱就是一阵和煦的风,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
附录:
1、原文:
荷叶母亲
冰心
关于母爱的散文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8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9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院里乘凉。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院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里添了你们三个姊妹。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小船般散漂在水里。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2、冰心
冰心属于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涌现出的第一批现代作家,是其中最知名的女作家之一,为文学研究会的重要成员。
五四运动的浪潮,把冰心卷出了狭小的家庭和教会学校的门槛,她参加罢课、游行、开会和街头宣传等活动,热心阅读《新青年》《新潮》等杂志,并发表了一些宣传性的文章。
在新思潮的激荡下,1919年9月以‚冰心‛的笔名发表了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小说用对比手法描绘两个家庭的不同生活方式,提示了为着事业改良家庭生活的必要。
五四高潮以后,冰心‚退缩逃避到狭仄的家庭圈子里,去描写歌颂那些在阶级社会里不可能实行的‘人类之爱’‛(《〈冰心小说散文选集〉自序》)。《超人》《悟》等,便是以‚爱‛的哲学认识生活的作品。
与此同时,她写作散文。
1921年发表的《笑》,委婉地抒写了洋溢在心中的对于生活的爱,被认为是新文学运动初期一篇具有典范意义的‚美文‛。
1922年,发表《往事》。这组散文叙写了童年时代留下的一些深刻而清晰的印象。
从1919年冬天起,她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将自己‚零碎的思想‛不时用三言两语记录下来。后来
在《晨报》的‚新文艺‛栏发表,并结集为《繁星》和《春水》于1923年先后出版。这300余首无标题的格言式自由体小诗,以自然和谐的音调,抒写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和人生哲理的思索,歌颂母爱、人类之爱和大自然,篇幅短小,文笔清丽,意蕴隽永,显示了女作家特有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在五四新诗坛上别具一格,很有影响。
1923年秋,冰心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研究院学习英国文学。
3、教材美点解读:
每当读起冰心的文章,总感觉那是夜空里的一颗颗晶莹的星星。她的文章犹如一池春水,风过后,心中漾的起阵阵涟漪久久不能散去;犹如涓涓小溪,或平沙细淌,或曼杨轻拂,或叮咚有韵,或温馨氤氲。透过那清丽典雅的文字,冰心的文章总能让我们感受到她的作品围绕着母爱、童心和自然美,倾述着‚爱的哲学‛。
《荷叶母亲》景美。这是冰心一篇很典型的以母爱为主题的文章,它描述了定格在儿时记忆中的两个对比强烈的画面。一朵白莲在雷雨之夜,被打得四处漂散,身是泘萍。没想白天繁密的雨又至,作者不由得担心起那一朵刚刚展开花瓣的被雨打得‚左右欹斜‛的红莲。正当敏感作者倚在细心的母亲身旁‚无法可想‛之时,红莲旁的一片大荷叶‚倾侧了下来,正好覆盖在红莲上‛,无惧无畏地守护着红莲,正如母亲的乎呵护着儿女一般,这一刻在作者的心中成为永恒……
《荷叶母亲》情浓。家庭的和睦、水乡儿女的敏感、母亲的细心都在作者包含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