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庐山旅游——文化开发项目
                                      外国语学院
                                      商务英语
                            目录
第一部分  项目分析
 1.项目概况
2.现状分析
3.市场分析
4.中国旅游行业状况分析
5.SWOT分析
第二部分  项目策划
1. 项目名称
2.项目理念
3.项目主办方
4.项目定位
5.主题口号
6.项目目标 
7.项目规划设计
第三部分  项目实施
1.实施进度
2.广告宣传方案
第一部分 项目分析
一、项目概况
九江是历史文化文化名城,庐山是千古文化名山。千百年来,秀美的自然山川,优越的地理位置,孕育并催生了灿烂的庐山文化。1996年庐山作为“世界文 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高度评价:庐山的历史遗迹,以其独特的方式融入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美学价值的,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紧密联系的文化景观。 
早在三国两晋时期,周瑜在宫亭湖驻军,慧远在东林建寺,陶渊明在柴桑归隐,庐山文化迎来了她第一个文化创造的高峰。而从三国到近现代,有无数的文化巨匠、政治贤达、民族精英在这里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踪 迹。现代学者胡适1928年游历庐山,曾对庐山文化的内涵以及对中国文化进程产生的影响作了高度概括:“庐山有三处史迹代表三大趋势:(一)慧远的东林, 代表中国‘佛教化’与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二)白鹿洞,代表中国近代七百年的宋学大趋势。(三)牯岭,代表西方文化侵入中国的大趋势。” 
  当然,这三大趋势远远不是庐山文化的全部。以宗教而论,庐山是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五教同山;以教育论,与白鹿洞书院同样影响深远的,还有理学宗师周敦颐创办的濂溪书院;以山水田园诗而论,有以谢灵运为开端、陶渊明为宗师,积累一千多年的山水田园文学宝库;以政治文化而论,中国近现代诸多重大政治历史事件与领袖人物,都
与庐山有着深切的关联;以军事文化而论,一代名将周瑜、岳飞都曾经在这里督师鏖战,朱元璋鄱湖大战的传奇至今都广为 流传。此外还有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中国近现代文化守成主义的代表“陈门四杰”等等,这一个个彪炳青史的人物,这一桩桩影响深远的政治历史事件,在中 国文化研究的历史和现实版图中,毫无疑问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而在中国众多的名山大川和文化名胜中,庐山文化始终以其特有的,那份清新隽永和恢弘旷达的神韵与气象,令历代文人学士所向往。 
二、现状分析
1)自然环境分析
庐山,是江西首屈一指的名山,位于东经115°52′~116°8′,北纬29°26′~29°41′。雄踞于江西省北部,紧靠九江市区南端的莲花镇附近。庐山是一座崛起于平地的巍巍峨峨的孤立形山系。它经过漫长复杂的地质运动:早在震旦纪就在浅海底开始沉积,经过“吕梁运动”慢慢升高露出水面受到锉磨, 后下沉淹没汪洋海水继得洗礼,直至白垩纪时发生“燕山运动”,掀起“褶皱”波涛重新露出水面,断块续升,定型山的骨架,又经长期积雪覆盖,到四世纪末地球 变暖,再经更强烈的冰川剥蚀,因而造就了崔嵬孤突,峥嵘潇洒,雄俊诡异,刻切剧烈。
庐山虽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但山高谷深,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春迟、夏短、秋早、冬长。庐山气温,根据历年记载:最高只32℃,最低在-16.8℃,全年平均为 11.4℃,可见庐山气温适度。以至于四季,按季节平均计算差异也较正常:春季是11.5℃,夏季为22.6℃,秋季则为17.4℃,冬季常在1℃左右。江湖水气郁结,云海弥漫,年平均雾日 191天,有“不识庐山真面目”之称。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78%,每年7月~9月平均温度16.9℃度,夏季极端最高温度32℃。良好的气候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庐山成为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
庐山地区水资源丰富,有着丰富的降水、地表水甚至地下水,庐山顶上已打出自流井,仰天坪开发区的供水也能满足。庐山地区的沟谷水系自成系统,各以庐山为源,流归江湖。山顶山行行宽谷通过河流袭夺作用而沟通,下切V型谷多瀑布跌水转入山侧深邃的峡谷。
(2)人文环境分析
A、历史沉淀 
庐山开发的历史很早,距今4000前,大禹曾经至此治水,公元前126年司马迁游历、考察了
庐山后,在撰写《史记》时记下了这件事。据史书记载,庐山曾有敷浅原、天子都、匡庐、匡山等称谓,在这众多的称谓中,"敷浅原"是最早载入典籍的。据历史学家划分,庐山2000余年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自两汉至南北朝为第一阶段,这时庐山处于起步开发的阶段,后期才逐步成为僧道、名士栖逸修真,佯狂避世的场所。自隋统一至南宋中叶以后,为第二阶段,中经唐朝鼎盛时期,庐山也进入了历史上的全盛时代,成了一座举世驰名的文化名山,终成为全国的教育重地。南宋中叶后至清代末年为第三阶段,庐山随大气候盛衰消长,变幻曲折,总的趋势是衰落颓败。1840年战争后,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庐山为西方列国所染指,是在第二次战争辟九江、汉口为对外通商口岸之后。自1885年俄国商人首先租借九峰寺开始,至1949年庐山解放的60余年间,大致也可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一是英、俄、美、法等国租借牯牛岭、芦林等地区,与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勾结一起统治庐山的时期;二是蒋介石国民政府辟庐山为夏都时期;三是日本帝国主义独霸和奴役庐山的时期。19495月,庐山获得解放。庐山自有史记载以来,直到民国成立以前,均没有独立建置和管理机构,其行政归属,宋以前都属于九江,民国以后,庐山才有了独立的行政建置和管理机构。1926年成立庐山管理局,维时四年,县级待遇,隶属九江。19301949年,隶属江西省政府,厅级待遇。19495月庐山获得解放,成立庐山管理处,
实行军管。19504月成立管理局,隶属省政府。19538月改为庐山特别区,隶属省政府,县级待遇。195412月又改为中南行政委员会庐山管理局,隶属中南局,厅级待遇。旅游策划书19552月,又划归江西省政府管辖,改称庐山管理局,直到""前夕。""期间,庐山的隶属较乱,时而属省,时而属九江地区,时而又属九江市(小市)19845月至今,改称江西省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隶属省政府,由九江市代管。
B、文化底蕴 
自公元前126年司马迁南登庐山,并将庐山写进《史记》后,历代无数文人墨客,如陶渊明、谢灵运、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陆游等都曾登临庐山,留下了4000多首诗词、400多处摩崖题刻和难以计数的书画作品,使庐山享有“文国诗山”的雅号。使庐山成为中国山水诗和山水画的发祥地。庐山的白鹿洞书院,建于公元940年(南唐),南宋时理学大师朱熹重建扩充,成为中国四大书院之首。代表着中国近世七百年的程朱理学大趋势。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由中央政府(始于北宋赵匡胤)于京城外修建的国学院。白鹿洞与岳麓、雎阳、石鼓并称天下四大书院。
C宗教信仰 
在祖国的大地上,一说起四大佛教名山,几乎妇孺皆知,而世界文化景观——庐山的宗教文化则更引人入胜。庐山宗教文化的独特性则在于“一山藏六教,走遍天下不到”,在这座云雾缭绕的灵山中,释道两教从互争雄长走向携手共勉;在这座缥缈的仙山中,移植来了基督教(新教)、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四颗具有极强生命力的“文化”,它们在庐山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把庐山变成了宗教的荟萃地,神灵的伊甸园,宗教文化在庐山文化中的独特地位是极为显著的。 
D.建筑风味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造就了庐山别具一格的的建筑风味,这里的宗教建筑,书院建筑,园林建筑,等等无不让人心醉,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庐山庞大的别墅建筑。
E、碑刻石刻
碑刻石刻艺术是庐山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特别是摩崖石刻,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更是与自然完美融合的风景。将中国的书法艺术、匠工们的石刻艺术融入到天人造化的大自然之中,使得本已美丽无比的奇异崖石拥有了更深层的内涵和文化底蕴。
庐山拥有的石刻和碑刻量是惊人的。碑刻仅在白鹿洞书院就拥有225通,其余还散落在各处名胜之地。而石刻,整座庐山拥有1300余祯。庐山山南的魅力在于不仅它的风景优美,文化多元,它还拥有700余祯摩岩石刻,占庐山石刻多数的一半以上。庐山山南拥有两处比较大的石刻,即秀峰和观音桥(栖贤寺),其余的石刻多分布在康王谷、汉阳峰、太乙村等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