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戏剧单元整体教学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很高兴有这个机会跟大家一起交流研讨戏剧单元的整体教学。
一、说教材
九下戏剧单元是统编教材中第四个活动探究单元。活动探究单元在进行整体教学时,以任务为导向,以活动为载体,特别注重在实践中学习。戏剧这种文学样式有三大特性:
1.戏剧性。用再现行动来表现生活和生活中的人。
2.剧场性。时空受限,但是直接面对观众,更具感染力。
3.综合性。以表演为中心,综合了文学、美术、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
因此实践性是戏剧最突出的特点。学生对戏剧的欣赏不能停留在静态的文本欣赏层面,而是要和生活相联系。教材中也有如下提示: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阅读中外优秀剧本选段,在此基础上,自主选择合适的剧本,分配角,合作排练,尝试戏剧演出,给初中生活留下美好的回忆。并以此为依据设置了三个任务:阅读与思考、准备与排练、演出与评议。
任务一阅读与思考中,选取了三篇剧本。分别是《屈原》《天下第一楼》《枣儿》。这些课文是学生掌握剧本阅读策略和方法的学习材料。三部作品在表现剧本特点方面,既有共性,又各有侧重。
我们关注到,这些篇目的选择体现了统编教材“双线特点”。一方面便于学生借助这些材料学习阅读剧本的核心策略:把握戏剧冲突,理
解人物形象,品味戏剧语言。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关注剧本中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对现实生活有自己的思考。
任务二是本单元中活动性、综合性最强的任务,分为准备与排练两个阶段。准备阶段,需要学生选择或者改编剧本,查询相关资料深入理解剧本。这需要学生主动运用在任务一中学到的阅读剧本的策略。排练阶段,则是基于理解的“再现”,需要学生组织分工,各司其职,排练重点也应该围绕任务一的自学成果展开。因此任务二是任务一的巩固与延伸。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统筹组织能力、分工交流能力、重构创新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
任务三演出与评议,是前两个任务的深化、巩固。教材为老师提供了两个活动:一是优秀演员评选,提交评选表;二是写戏剧评论。优秀演员标准的确立,既要考虑演员对剧本的理解,也要考察实际舞台表现。这分别是对任务一、任务二的延续。评选表中推荐理由的写作,既是“对应标准过程”的记录与梳理,也是为写戏剧评论做准备。最后的戏剧评论,要求学生从整个剧本阅读到演出实践过程中,就某个
问题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综合来看,三个任务一脉相承,前后贯通。
二、说学情
1.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各种阅读策略和方法,有了一定的自主阅读文本的能力。借助语文书的阅读提示,可以进行剧本阅读策略的自主探究。
2.排练与演出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是充满吸引力的,他们有积
极尝试的意愿。
3.学生已经有了三个活动·探究单元的实践,对于分工、合作等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三、说目标
结合以上内容,单元目标设置如下:
初中语文说课稿
1.阅读中外剧本选段,了解剧本的特点,掌握阅读剧本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2.查询资料、结合剧本发生的时代背景,对剧本中的人物形象、戏剧冲突、剧本主旨等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从中获得人生的感悟和启示。
3.了解戏剧排演的相关知识,参与到排练、演出实践中,进一步提升分工、合作、交流等能力。初步学会在具体戏剧中表现冲突。
4.在演出与评议中,巩固对戏剧的理解,产生自己的心得,并能发表评论。
四、教法与学法
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可以用项目化学习来推进。项目化学习需要将核心知识融入到一个有复杂的、有挑战性的问题中,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最终能够迁移。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参与多样化的语文实践活动,积累语言经验,发展语文的核心素养。同时,项目化以驱动性问题为核心,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自然地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培养多方面能力,发展与提升思维,提升文化素养。
项目化学习中,学生是绝对的主体,教师主要可以起到以下作用:
1.设计驱动性问题、活动序列。
2.各种知识支架、过程支架、资源支教的提供者,共同参与评价量表制定。
3.组织活动,适时点拨、引导。
五、教学过程:
要进行戏剧的项目化学习,首先要思考的,便是戏剧的核心知识是什么。因为冲突是戏剧的生命,所以我认为应该要理解戏剧是如何表现冲突的。其次,我也在思考,驱动性问题如何和单元任务进行融合?基于这两点,我设计这样一个驱动性问题:
如何在班级中举办一场主题为“一出好戏”的戏剧节?
在这个问题驱动下,学生就会主动思考:我们要做成这个戏剧节,可能需要哪些准备?
学生或许会:
1.先了解“好戏”应该是怎么样的。自由去看一些戏剧的视频资料(《茶馆》《暗恋·桃花源》《罗密欧与朱丽叶》等),有条件的亲自走进剧场。
2.了解戏剧节要做哪些事。比如剧本、排戏演出、做宣传、设置评奖……
学生交流后明确“项目”的基本流程:
认识“好戏”(剧本)——改编出一个好的剧本——有效分工,精心排练——组织演出和评奖。
由此展开持续性、序列化的探究活动。这些探究活动其实也是一个个小“项目”,需要产生阶段性成果。
活动一:研究剧本——怎样才算是一出“好戏”?
历史剧《屈原》是郭沫若的代表性作品;话剧《天下第一楼》在北京首次演出就获得巨大成功,迄今为止,已经演出500多场;《枣儿》获得过中国曹禺戏剧将·小品小戏奖一等奖,同时获得了优秀编剧奖。它们都可以称得上是“一出好戏”。
请将这三篇剧本作为学习资料,形成学习小组,探究好剧本的标准。
学生生深入文本,寻结论的依据,然后进行小组交流。
例如:围绕“戏剧冲突”探究好剧本的标准。
学生用图表法梳理《天下第一楼》的人物冲突。
通过这样直观的形式,学生会发现,虽然这部剧本戏剧冲突很多,但都是围绕卢孟实展开。他想一心经营好福聚德,却遭受了来自四面八方的阻力。
所以《天下第一楼》其实有一个的核心冲突,就是一人干、八人拆。
再去研读其他两部作品,也能发现核心冲突。
《屈原》的核心冲突,是爱国的屈原和卖国的奸臣之间的矛盾。
《枣儿》的核心冲突,是社会变革和人的精神家园之间的矛盾。
学生就会得出一个标准:一个好剧本,戏剧冲突要集中。
再例如:围绕“台词”探究好剧本的标准。
学生用批注法进行潜台词的解读。
老人:又是爹呀爹的,快坐下吃。吃枣急不得。
(老人拉男孩坐,男孩不肯。)
老人:(对男孩)咱们学猫叫?(见男孩摇头)咱们学狗爬?(见男孩又摇头)那爷爷给你讲故事。
第一句中的潜台词是希望男孩不要这么着急回家,再多陪他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