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说课稿(优秀8篇)
优秀说课稿 篇一
    一、说教材
    本单元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生活和实验中常见的酸和碱出发,介绍了几种常见酸和碱的性质及用途,并说明酸和碱各有其相似性质的原因。第二部分在酸和碱性质及用途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了酸和碱之发生的反应-------中和反应以及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溶液的酸碱度等。
    从整章的内容来看,都围绕着酸和碱这两种物质来学习的,所以能够清楚认识酸碱对学好本章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酸和碱在初中学生的概念中还比较陌生,同时新课改的教材中不对酸碱下定义,仅需要通过酸碱与指示剂的作用和变情况来进行判断酸碱。所以对指示剂的认识也犹为重要。本节作为该单元第一部分的第一课时,主要认识指示剂,并且能用指示剂来鉴别具有酸性和碱性物质的实验方法,同时通过新课的教学使学生形成物质区别的一般原理。
    二、说教学目标
    1、课标要求
    了解酸碱指示剂你酸碱作用的变化规律。
    如何应用指示剂(代指示剂)区分酸碱性物质
    2、具体知识目标
    A 认识两种指示剂(酚酞和紫石蕊试液)、
    B 、掌握酸碱指示剂和酸碱作用的变化规律、
    C 如何运用酸碱指示剂来检验物质中存在的酸碱性
    D 、了解指示剂的发现、了解如何简单运用生活中的某些物质代替指示剂来鉴别物质的酸碱性。
    E 简单了解物质酸碱性对工农业生产生活的意义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在探究酸碱指示剂和酸碱作用的变规律 培养学生如何观察实验现象和运用实验的现象分析实验的实质内容
    如何用指示剂来检验物质的酸碱性 运用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自制指示剂的探究过程 培养学生如何运用生活实际与化学学习相联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探究指示剂与酸碱变化规律过程中 运用研究物质的基本程序 观察物质外观性质——(利用旧知识)预测物质的性质(假设)——实验验证——观察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推论,概括出结论(解释及结论)
    如何区分食醋和氢氧化钙两种物质 从简单的物理方法 ——到化学方法 多种方法的探究 让学生懂的区分物质的一般原理
    从两种物质的探究到多种物质的验证,让学生懂得研究物质从特殊(个别)物质为代表到
一般(普遍)物质的研究方式
    在自制指示剂的探究问题上。通过观看感性的内容材料。培养学生如何获取有用的信息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让学生能在学习用石蕊试液区分酸碱的基础上,自行探究另一种指示剂。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能应用相同的实验原理。达到学一种具体的物质研究方法应用于其他类似物质的研究。
    在自制指示剂的探究实验上,列举的都是生活中学生见过的物质。居然有如此的`功效。让学生懂得即使是身边最不起眼的物质都有可挖掘的知识内容。让学生懂得学习化学的同时,要着眼于平时对身边事物的细心观察 如何让化学知识你生活实际相联系。
    三、说教法
    1、实验探究和验证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所以必须通过实验方法对物质的性质进行
探究 本节课运用探究实验和验证实验相结合,通过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总结出物质变化的规律。然后进行多种的物质再次进行实验对总结的规律进行验证。
    2、归类比较 指示剂你酸碱变化规律
    3、类推 实验仅有几种物质的验证 其他的酸碱和指示剂的变化也是如此
    4、问题引导 通过提出问题,使学生逐步深入了解教学内容
    5、指导学生阅读 指导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用的信息内容
    以引导学生为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四、说学法
    复习旧知识—— 总结研究物质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再利用这种方法来研究新事物
    探究实验 ——观察现象—— 分析现象——总结规律
    认识规律——运用规律 初中语文说课稿
    假设——实验验证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提问]紫的石蕊试液中通入CO2气体,有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
    [追问]为什么会变红?
    [学生解释]
    [提问]1、除碳酸外,我们还知道哪些酸?
    2、这些酸中滴加到紫石蕊试液中,紫石蕊试液会有什么变化?
    [设问]紫石蕊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呢?指示的溶液的酸碱性。我们这节课探究的主题是酸碱指示剂。
    [板书]酸碱指示剂
    [提问]酸碱指示剂通过什么方式来指示溶液的酸碱性呢?
    [过渡]有一位很有名的化学家,名叫波义耳,在一次很偶然的机会里,发现了酸碱指示剂。
    [放影]紫罗兰花遇酸变红(玻义耳的发现)
    玻义耳头像,录音,滚动字幕。
    酸碱指示剂是由英国著名化学家、近代化学的奠基人罗伯特·波义耳(Robert Boyle,1627~1691)发现的。他在一次实验中,不小心将盐酸溅到一束紫罗兰花瓣上,过了一会儿,他惊奇地发现紫罗兰花瓣变成了红。科学家们往往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看到这一现象,玻义耳陷入了沉思……
    [板书]一、酸碱指示剂的发现
    同学们,我们追寻科学家的足迹,也来思考一下,这会让我们产生哪些联想呢?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3~4人]
    [问]有了这些想法后,我们还想做哪些实验?
    [学生回答]
    [引导]1、其它的酸能否使紫罗兰变红?
    2、其它的花遇酸能否发生颜变化?
    3、这些花遇到碱性溶液会有什么变化?
    [讲解]同学们很棒!波义耳当时也是这么想的,验证这一想法的基本手段是实验,他通过反复实验,终于发现了酸碱指示剂。
    [过渡]生活中很多植物的花、叶、果皮都可以作为酸碱指示剂,同学们想试一试吗?
    怎样提取植物的汁液做指示剂呢?请同学看一段录像。
    [播放录像]
    [板书]二、自制酸碱指示剂
    [介绍]课桌上摆放的仪器、药品,明确操作内容。
    [学生活动]下面请每组选一名同学具体操作,其它同学协助,自选一种花或叶制作酸碱指示剂。
    [投影]友情提示:请同学们注意:1、操作要规范,植物的花或叶捣几下后,倒入酒精研磨。
    2、过滤时纱布要打开,铺在烧杯口上。
    3、自制的指示剂只滴在试管架左边的三只试管中。
    4、振荡时要注意安全。
    [投影]思考与讨论:你们组选择的花或叶能作为酸碱指示剂吗?为什么?
    闪烁(从变情况、颜的区分度、试剂的稳定性等方面分析)
    [组织讨论]每组自已均等选一名代表作发言准备。
    [表达与交流]3~5组 安排一组效果好的、一组效果不理想的,一组与别的组选择同一种花的。
    [评价]同学们都做得很好!
    [过渡]科学家们通过反复实验,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最后选择了两、三种指示:如石蕊、酚酞等。
    [再次激趣]小魔术:白纸变红字“奇妙化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问]同学们谁能揭开魔术的秘密?
    [实验]向小烧杯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2~3滴酸酞试液,变红。
    [问]猜想一下,酚酞遇到别的碱性溶液会有什么变化?
    [引导]请你作一个大胆的推理,酚酞遇碱性溶液会有什么变化规律?
    [归纳板书]三、酸碱指示剂的显规律:
    酚酞遇碱变红
    [过渡]酚酞遇酸会有什么变化呢?
    [学生实验]向盛有稀盐酸的试管中滴加2~3滴酚酞试液,振荡,观察颜变化。
    [投影]友情提示:请注意滴管的持拿方法,别把药品滴在了手上!
    [指名回答]请你向同学们汇报一下实验结果:
    [归纳板书]酚酞遇酸不变
    [投影]酚酞遇酸、碱的变规律
    [自主探究]石蕊遇到酸、碱溶液会有什么颜变化呢?
    [指导]取2~3滴紫的石蕊试液分别滴加到右边的两只试管中。
    [学生活动]自主探究,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指名回答]出示学生自己的实验结果,不同的小组对照结果是否相同。
    [学生板书]归纳变规律:石蕊遇酸变红,遇碱变蓝
    [问]从实验现象分析是指示剂改变了颜?还是溶液中的酸、碱改变了颜?
    [学生讨论]回答
    [分析讨论]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很多植物的花叶都可以作酸碱指示剂,科学家们为什么只选择了石蕊和酚酞少数的几种作为酸碱指示剂呢?
    [组织讨论]表达与交流
    [过渡]酸碱指示剂在化学实验中有何呢?下面我们完成一道练习:
    [投影]家庭里通常有两种洗洁精:厨房洗洁精、厕所洗洁精,一种呈酸性,另一种呈碱性。现有两瓶这两种洗洁精的溶液,请你通过实验鉴别它们。
    [学生回答]不同方法的操作、现象、结论。
    [教师评价]
    [反思]这节课我们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课题:酸碱指示剂
    一、 酸碱指示剂的发现
    二、 自制酸碱指示剂
    三、 酸碱指示剂的变规律
最新说课稿 篇二
    一、活动设计
    此教材来源于生活。我们都知道,幼儿无论在园或在家,无时无刻都会和同伴发生联系。但到了大班,我发现幼儿之间矛盾逐渐增多,这是由于大班幼儿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主见,
在一起时很容易发生冲突甚至攻击性现象。所以针对我们班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这个活动,主要以幼儿的情感、认知、接受能力为前提。
    活动难点
    侧重幼儿自由结伴讲述部分。初步学习人际交往技能,体验同伴交往的乐趣。通过小组讨论,集体评价,游戏活动等使幼儿的分类经验得到整理,使活动呈现出趣味性、综合性,寓教育于生活情境、游戏中。
    二、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参加集体活动,了解同伴的含义,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
    2、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乐意与同伴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