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 说课稿(精选8篇)
《草船借箭》 篇1
一、教材内容
《草船借箭》是人教社第10册第三组教材的一篇重点讲读课文文章讲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内选出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为顾全大局,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暗算的故事。说明诸葛亮有胆有识、谋划周密、才智过人。这是一篇落实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启迪智慧、激发热爱祖国古典文学的好课文。
二、教学目标
1、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并试着了解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各自的性格特点。
2、能够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出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
3、在感受文章内容及人物性格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设计宗旨
初中语文说课稿1、一题绕文,串珠引线,使学生避免由于思维的过于分散 ,影响了对文章的体会。在回顾课文内容以后,抓住“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由这一个问题就能使学生把文章的前后因果联系起来,并在阅读标画的过程中体会,把诸葛亮前前后后的巧妙安排网络在自己的脑海中,每个人物的性格也会在大脑中落下痕迹。
2、从重点段入手,加强字、词、句的训练:
避免面面俱到,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感受人物的特点。“多媒体投出: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排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在反复阅读研讨过程中让学生真正的体验到文本所给我们的感受,多层面,多联接的体会文章。
3、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在学生研读时,结合所展现的雾中借箭情景,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当时情景怎样,鲁肃和诸葛亮有什么不同? 你怎样知道的? ”(“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诸葛亮他笑什么?学生说一说,从中又进一步体会了人物的特点,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引导学生读出此情此景。
4、采用实物演示法和简单图解法教学:
演示图解起着直观的作用。使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帮助学生悟出各法的奥妙:“绳索连接”使雾中的船不会离散,“一字摆开”是为了扩大受箭的面积,“掉转船头” 既能船两面受箭,使船保持平衡,又为迅速撤兵做好准备;对“驶回南岸”配以简图,让学生充分体会诸葛亮晓地理的神机妙算。这一环节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以上是不成熟的想法,在教学中还要认真探索总结,避免存在的失误。
《草船借箭》 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组第2课《草船借箭》。
一、说教材
本单元主题是“中国古典名著之旅”。本组编排是和五年级上册第一组“我爱阅读”以及六年级下册第四组“外国名篇名著”一脉相承的。编写本组教材的意图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本组课文都是节选或改编的,教学时,要注意由此为学生打开学习古典名著的大门,激发学习兴趣,创造一个交流学习古典名著的平台。
《草船借箭》一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的情节改编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神机妙算。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情节环环相扣,人物个性鲜明,刻画栩栩如生,结尾与开头照应,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
二、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大多数对《三国演义》有一些了解,有的读过少儿版,有的看过电视剧。第一课时质疑环节学生还存在以下疑问,所以他们对本课的学习比较感兴趣。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基本掌握了写人记事类文章的阅读方法,所以本节课重点是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在阅读中解决疑问,感悟人物形象。
三、说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要求、本单元及本课教学内容和对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
2、体会文章表达的特点,感受原著的文学魅力。
重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
难点:体会文章表达的特点,感受原著的文学魅力。
三、说思路
回顾导入,切入中心----探究课文,感悟“神妙”----总结全文,引读原著
四、说过程
(一)回顾导入,切入中心
本节课以回顾课文内容导入,学生回忆,以“借”为线索,说出借箭的原因、准备、经过和结果。接着出示词语“神机妙算”,学生说意思,进入文章的中心问题:“课文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二)探究课文,感悟“神妙”
此环节,先让学生默读全文,到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画下来。
然后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算出了什么?为后面感悟“神妙”做好铺垫工作。
根据学生汇报交流的结果,组织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从知天时方面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这部分内容虽然是借箭成功的必要条件,但不是难点。
首先出示描写大雾天气的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抛出探究问题:只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也许是凑巧赶上大雾满天呢?
要求学生用联系上文的方法,到依据。
预设:从第二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中到相关句子。
在依据的过程中组织学生讨论,感受诸葛亮对时机把握准确。所以才敢在周瑜面前立下军令状说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同时反馈质疑中关于诸葛亮草率立军令状的疑问,学生更加叹服诸葛亮的博学多才。
2.从晓地理方面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借箭经过的句子。
引导学生默读思考这样精心安排的巧妙所在。
在研读句子表达的意思中体会诸葛亮算得准,考虑缜密、安排周密,布局巧妙,感悟诸葛亮这个人物足智多谋。
3.从识人心方面
这是学生感悟全文中心的难点,也是学生质疑最多的内容。
①知曹操
首先,从出示整个第七自然段内容切入,指名读第七自然段。再分角读诸葛亮与鲁肃的对话,组织学生研讨从“一定”中你读出了什么?“一定不敢”说明什么?引导学生联系下文验证“一定不敢”,体会诸葛亮对曹操多疑、谨慎性格的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