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试讲
统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面试试讲稿
(内含答辩题)
一、面试试讲要求。
题目: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内容:整篇课文
基本要求:
(1)教学设计要联系学生实际情况;
(2)要有适当的板书设计;
(3)要有师生互动;
(4)试讲时间不要超过10分钟。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节奏、有韵律地朗诵,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2.品读全诗,想象诗中情景,体会作者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3.体会情景交融、客观景物人格化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有节奏、有韵律地朗诵,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2)品读全诗,想象诗中情景,体会作者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2.难点:体会情景交融、客观景物人格化的艺术手法。
教学准备:课件、朗诵音频。
教学过程:
各位评委及领导,大家好!我是初中语文组1号考生。我今天试讲的题目是统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环节一、营造情境,导入新课
有位诗人,他生活在大唐盛世,他性格豪放不羁、卓尔不,他的诗雄奇奔放、俊逸清新,
初中语文说课稿
他被后人誉为“诗仙”。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生回答)对了,他就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李白一生留下诗歌无数,他的送别诗特别为人所称道:“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送别友人孟浩然,他深情款款、无比依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面对友人汪伦的盛情,他见景生情、慷慨赞美……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李白的一首著名的送别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去感受其中那一份的深情厚谊。(板书诗题、作者)
环节二、标题解读,初悟“愁心”
生解说标题意思,并揣摩李白写下这一标题时的心情。
出示背景:王昌龄因“不护细行”,即生活小节不够检点,被贬官为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王昌龄遭受贬谪并不是因为犯下什么大的罪过,他曾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用“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诗句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李白在听到好友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
解题示例: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官到龙标,我在遥远的地方写下了这首充满关切与安慰的诗寄送给他。
心情:低沉、悲伤、关切、同情等。
环节三、感情朗读,演绎“愁心”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点拨:
律诗节奏一般按照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进行划分,示例: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读出感情。
(1)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语速、语气、语调、重音、停连。
示例:
杨花落尽子规啼,(轻而慢,读出伤感的味道)
闻道龙标过五溪。(轻读“闻道龙标”,重读“过五溪”,读出听闻好友被贬谪而悲伤的情感)
我寄愁心与明月,(重读“愁心”“明月”,且“明月”后要有较长的停顿,以达到制造悬念的效果)
随君直到夜郎西。(重读,以凸显作者对好友的安慰与勉励之意)
(2)各小组竞读,读得最准确最有感情者胜出。
环节四、赏读意象,品味“愁心”
1.全诗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有何用意?
小组合作探究,回答。示例:
诗人选取这两个景物,一是取其季节的意义,表明事情发生的时令;二是取其形象意义,即二者都是有形之物,给读者以画面感;三是取其象征意义,杨花飘忽不定,行游无踪,暗喻征人前途命运未卜,子规常鸣“不如归去”,借用来关怀跋山涉水、远走他乡的友人王昌龄,希望他早日归来。
2.“我寄愁心与明月”中,你认为 “明月”这一意象有何独特之处?“愁心”包含有哪些丰富的情感?
生充分地合作,进行探究。示例:
(1)“明月”独特之处——诗人将“明月”人格化,赋以“明月”以人的心理与情感。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奇特的想象,带给读者的是无限的遐想。
(2)“愁心”丰富内涵——对老友遭受贬谪的同情与关切,对其前途命运的无尽担忧,对朝廷不公的满腔愤怒,对王昌龄未来之路的由衷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