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下)《逢入京使》说课稿及反思(一)
一、说教材
《逢入京使》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其中一首边塞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安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具有浓烈的人情味。诗文语言朴实,不加雕琢,却包含着两大情怀:思乡之情与渴望功名之情,一亲情一豪情,交织相融,真挚自然,感人至深。
二、说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读出节奏感,读出感情。
  2. 能有意识地通过反复诵读、知人论世、分析意象等方式理解诗歌情感
  3. 感受岑参在诗中表现思乡与报国的深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中的情景,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能有意识地通过反复诵读、知人论世、分析意象等方式理解诗歌情感。
四、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对于诗歌意象的理解还有一定的难度,要在诵读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式来使学生产生美的意识,培养学生再造意像的能力和审美的能力,还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大脑活跃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语言组织能力。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五、说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入
  1.回顾《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感受岑参忧国忧民的情感;
  2.你觉得怎样才能读懂一首诗?依据学生回答明确:读懂一首古诗,包含两重含义,浅一重——明白诗句意思;深一重——读懂诗作的情感。古人讲“诗言志”——诗是用来抒发情感的。那怎样才能读懂一首古诗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岑参的《逢入京使》,一起看看。
板块二、初读节奏:
  1. 自主诵读古诗,请同学试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回顾节奏划分的规律:
五言诗为:二二一或二三      七言诗为:二二二一或二二三
  3.齐读全诗。
板块三、再读内容
  1. 结合注释及赏析,给学生3分钟时间,合作探究,解读诗歌内容。
  2. 请学生展示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3. 教师总结,展示翻译。
  (1)解读题目: 逢:碰上、遇见;入京使:回京城长安的使者。
  (2)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内容)我回头向东望自己的故乡,路途是那么的漫长而遥远,我满面的泪水沾湿了衣袖,涕泪依然擦不干。途中与你在马上邂逅,想要写封信给家人却没有纸和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向家人报个平安。
板块四、知人论世
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此诗创作于作者赴安西途中。
板块五、悟诗情
探讨:
你觉的诗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你是怎样读到这种情感的?
提示:关键词句,意象
意象:意象即是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故园——思念家乡;对家乡的依恋、眷恋;
路——表明离家之久,行路之远,路上历尽风霜的心酸;
泪——思乡念亲的悲痛;路上栉风沐雨的心酸;独身一人的孤苦…
3.齐读全诗,读出情感。
板块六、深入思考
既然诗人那么思念家乡亲人,为什么仅仅是向家人说“平安”,而不说别的呢? 
小结概括读古诗的方法:
反复诵读
想象画面
知人论世
关键词句  借助意象
板块七、拓展延伸:
类诗赏析,请试从上面概括读古诗的方法揣摩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碛中作
[唐] 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
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
平沙万里绝人烟。
注释:
  碛(qì):沙石地,沙漠。这里指银山碛,又名银山,在今新疆库木什附近。
  走马:骑马。
  辞家:告别家乡,离开家乡。
初中语文说课稿  见月两回圆:表示两个月。月亮每个月十五圆一次。
  平沙:平坦广阔的沙漠、大漠。绝:没有。
  人烟:住户的炊烟,泛指有人居住的地方。
创作背景:这首诗与《逢入京使》写作时间相近,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时。“碛中作”,即在大沙漠中作此诗。从“辞家见月两回圆”的诗句看,岑参离开长安已近两个月了。宿营在广袤无垠的大沙漠之中,正巧又遇上十五的月亮,写下了这首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