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语⽂的说课稿
相关推荐
⾼中语⽂的说课稿范⽂(通⽤6篇)
  作为⼀名优秀的教育⼯作者,常常要写⼀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的教学能⼒。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编为⼤家收集的⾼中语⽂的说课稿范⽂(通⽤6篇),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中语⽂的说课稿1
  ⼀、说教材:
  《氓》是⾼中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册第⼆单元的第⼀篇⽂章。新的⾼中语⽂教学⼤纲在阅读上的要求是“感受⽂学形象,品味⽂学作品的语⾔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初步鉴赏⽂学作品”。《氓》是《诗经》中的重要作品。这是⼀⾸叙事诗。它以⼀个⼥⼦的⾃述的⼝吻,讲述了她⾃⼰的恋爱悲剧。学习本⽂,重在引导学⽣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作品的⾳乐美、语⾔美、形象美和情感美,为今后的诗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语⽂课程标准指出,语⽂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具性与⼈⽂性的统⼀。⾼中语⽂课程应进⼀步提⾼学⽣的语⽂素养,使学⽣具有较强的语⽂应⽤能⼒和⼀定的审美能⼒、探究能⼒,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化素质,为终⾝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根据此特点,安排本课教学的三维⽬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概述诗经的基本知识,熟练背诵本诗;
  过程与⽅法:通过认知性诵读、理解性诵读、评价性诵读,讨论⼥主⼈公爱情悲剧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物形象,树⽴正确⼈⽣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诗中⼈物形象。
  教学难点:树⽴正确的⼈⽣观。
  ⼆、说学⽣:
  这是学⽣升⼊⾼中以来⾸次接触《诗经》,但是,在初中时学⽣有《关雎》的学习经历,对于《诗经》有⼀定的认识;另外,本⽂⼈物形象鲜明⽣动,故事情节曲折因此,解决完诗歌的词语之后学习起来应该⽐较顺利。但相对于实验班⽽⾔普通班的基础和接受能⼒还是弱了些,所以,我拟定了两个课时。第⼀课时,学⽣掌握《诗经》基本知识,且在认知性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意,把握赋、⽐、兴⼿法;第⼆课时通过认知性诵读、理解性诵读、评价性诵读,感受⼈物形象,讨论⼥主⼈公爱情悲剧原因,树⽴正确⼈⽣观。本节课是第⼆课时。
  三、说教法
  根据这篇课⽂的特点,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诵读法、讲解法、启发法、讨论法等。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的语感,熟悉课⽂内容并加以强化;讲解是为了开启学⽣思维,进⼊语境,让学⽣对诗中所涉及的⽂⾔知识点有清晰的认识。问题和讨论能使师⽣互动,激发发散思维,并且能够提⾼学⽣对语⽂学习的兴趣。这些教学⽅法的妥当运⽤,可以提⾼学⽣的整体语⽂素养,达到本课的教学⽬标。
  同时,通过使⽤多媒体课件,展⽰相关内容,可以使学⽣获得直观的印象,有助于学⽣对⽂本的理解,并且能丰富课堂容量,节省时间,提⾼效率。
  四、说学法
  新的教学理论不仅要求学⽣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本课是⼀篇以叙事为主的古代诗歌,因此,学习本节课学⽣主要采⽤诵读法、讨论法等。
  学⽣领背与⾃⼰诵读相结合,通过反复诵读,培养语感,掌握四⾔诗歌的诵读节拍,熟悉课⽂内容理解⼈物形象并且深⼊探究其悲剧原因。由教师设置情境,组织学⽣讨论,调动学⽣的情感体验,可以帮助学⽣更好地理解⼈物的情感变化,初步培养学⽣正确的爱情观。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可以分为以下⼏个部分:
  1、结合初中及上节课所学,回顾《诗经》的相关知识。《诗经》是我国第⼀部诗歌总集,在⽂学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氓》⼜是其中的名篇,所以学习中必然要讲到有关《诗经》的⽂学常识。在此环节,使⽤多媒体课件展⽰相应的⽂学常识知识点:
  第⼀部诗歌总集六义——风雅颂赋⽐兴四⾔为主,重章反复
  2、认知性诵读。这⼀阶段分为学⽣领背与学⽣⾃读两个环节,在朗读过程中,学⽣熟悉⽂本让其对诗歌叙述的故事内容有整体的感知。
  3、理解性诵读。由教师导引,帮助学⽣理把握⼈物性格特点。
  4、评价性诵读。在对诗歌的内容有整体把握,并且了解⼈物性格特点的基础上,对本诗进⾏进⼀步的鉴赏。这是本课教学的探究部分。在本环节中,通过“为什么⾃由恋爱竟以悲剧收场?”这⼀问题的设计,引导启发学⽣讨论,围绕着“悲剧原因”来展开问题,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寓于其中,从⽽使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5、师⽣合诵《致橡树》。《诗经》产⽣于⽂学创作的朴素时代,千百年来,《诗经》中,尤其是“国风”部分的优秀篇⽬流传不衰,其中⼀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所反应的内容贴近普通⼤众的⽣活,表达的是⼴⼤劳动⼈民最朴素的感情,爱情是⼀个永恒的话题,那么对于新时代的学⽣如何让其树⽴正确的爱情观、⼈⽣观应该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由此,我安排了舒婷的《致橡树》。采⽤师⽣合诵这种⽅式,有两个初衷:⼀是丰富课堂内容,加深情感体验;⼆是激发学⽣对诗歌朗诵的兴趣。
  ⾼中语⽂的说课稿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蜀道难》,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以及教学过程三个⽅⾯做解说。
  ⼀、教材分析
  《蜀道难》选⾃⼈教版普通⾼语⽂必修三第⼆单元,本单元是唐代诗歌单元,单元学习⽬标是在理解
诗意的基础上,进⼊诗歌的意境,提⾼对诗歌的感悟能⼒.⾼中语⽂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在诵读中获得情感体验和⼼灵共鸣。本⽂是李⽩在长安时为了送友⼈⼊蜀⽽作,属于⼀篇古体诗。
  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考虑到学⽣实际情况,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标】确定为:
  1.了解李⽩豪迈飘逸的诗歌特点,整体感知诗歌寓意。
  2.反复诵读,鉴赏诗歌的意境美,了解诗歌的写作技巧
  3.提⾼学⽣阅读鉴赏诗歌的能⼒。
  【教学重点】为:把握与体味诗歌的艺术⼿法。
  【教学难点】是:提⾼学⽣阅读鉴赏能⼒
  ⼆、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因此,我确⽴的教学⽅法主要有诵读法、讨论法、启发法、点拨法。只有反复的诵读学⽣才会理解诗歌的美。只有充分发挥学⽣的主体作⽤,让其参与讨论才能激发学⽣的个性见解。当学⽣陷⼊迷途时,教师要适时的启发、点拨。
  教是为了学,教师的教授只有在学⽣那⾥转化为学习的能⼒,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我所任教的班级属于⾳乐班,学⽣语
⽂基础较好,并且思维活跃,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所以,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倡导“⾃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式,⽽本课根据诗歌的特点采取诵读、赏析、背诵的步骤。
  教学⼿段上我采⽤多媒体教学,对学⽣进⾏多重感官刺激。
  三、教学过程
  本课我计划⼀课时完成,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环节⼀】、导⼊新课。
  由学⽣回忆李⽩的诗句导⼊,⼤多数学⽣可能会想到“床前明⽉光”“飞流直下三千尺”“⽩发三千丈”等诗句,由此得出李⽩诗歌⼀个很⼤的特点,奇特的想象,夸张的表现⼿法。从⽽引出《蜀道难》。此环节意在由学⽣积极主动的参与,引发他们更⼤的学习新课的兴趣。
  【环节⼆】、认识李⽩。
  此环节由学⽣课前预习,课堂⾃主发⾔完成,既可以增强学⽣⾃主学习探究的能⼒,⼜可以帮助教师了解课前预习情况。
  【环节三】、诵读感悟
  诗歌学习重在诵读,所以,此环节⾸先设计由学⽣推荐⼀名学⽣来朗读,初步感受诗歌意境。然后师⽣共同欣赏flash配乐朗诵《蜀道难》,⽤视听的⼿段来展⽰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此时,学⽣的情绪已被诗歌感染和打动,再以配乐的形式让学⽣学⽣集体朗诵,加深理解。
  【环节四】、讨论⽂本
  学⽣上⼀环节通过充分地感受诗歌,已经有较深的印象,本环节主要⽤讨论法、启发法来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艺术技巧。新课标对古诗⽂的学习要求是提⾼学⽣的阅读能⼒,所以教师⿎励学⽣在合作探究中讨论解疑.把提出的问题交给学⽣解决,能充分发挥学⽣的潜能,并且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教师在这个环节要给予正确的点拨。
初中语文说课稿  例如当学⽣讨论本⾸诗歌的主题时,教师可引导学⽣分析不同的说法,最后确定⼀种最有据可循的说法“送友⼈⼊蜀”。做到尊重学⽣的个性的同时⼜使理解不发⽣偏差。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在艺术技巧上,由于学⽣对夸张这种修辞很了解,所以会很容易发现原⽂有多处夸张时,⽽学⽣没有
意识到的⼿法,则需要教师点拨。
  例如学⽣提到“上有六龙回⽇之⾼标”时,教师要适时的补充虚实结合的⼿法。
  这样,看似⽆序地问,实际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且充分调动了学⽣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了教师主导作⽤与学⽣主动性相结合.
  【环节五】、拓展延伸
  课件展⽰李⽩的《送友⼈⼊蜀》,评析诗歌主要运⽤的艺术⼿法并且与《蜀道难》进⾏⽐较阅读。此环节意在扩展学⽣课外知识,同时深化对教学重点的理解。
  【环节六】作业设置
  背诵诗歌。意在通过背诵加深学⽣对诗歌的理解。
  ⾼中语⽂的说课稿3
  说教材:
  (⼀)教材地位
  《诗经两⾸》是⾼中语⽂必修⼆第四课,第⼆单元的第⼀篇课⽂。⾼中语⽂在诗歌教学中按照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顺序来进⾏课⽂编排,《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其重要性不⾔⽽喻。新课改后,教材从⾼⼀第⼆学段,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的学习,⽬的是让学⽣了解诗歌源流,了解古⼈是如何利⽤诗歌表情达意,从⽽认识古今⽂化的联系,培养和弘扬民族⽂化和民族精神。
  (⼆)学习⽬标
  了解《诗经》的特点,分析⽐兴⼿法。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物形象。
  (三)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把握⼈物形象。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说学法:
  学⽣学法:1、讨论交流法2、个性展⽰法3、课堂辩论法
  设计意图:讨论交流的法是建⽴在学⽣⾃⼰独⽴思考之后,形成⾃我观点后的沟通交流,学⽣间的思维碰撞更有助于学⽣新观点的形成和完善。个性展⽰法在于让学⽣在课堂上表达⾃⼰的观点,锻炼⼝语表达能⼒的同时,也为书⾯的鉴赏分析打好基础。课堂辩论法的应⽤使得课堂不同的观点⽴场相互较量,促进学⽣对于问题的深⼊探究。
  说教法:
  教师教法:1、朗读法2、点拨法3、归纳法
  设计意图:诗歌教学永远离不开朗读法,在本次课的设计中,采⽤多种朗读⽅式,包括配乐朗诵,学⽣朗诵喜欢的诗句,背读和教师引读。让读书声读书声真正的弥漫在诗歌的课堂。本课以以主问题的设计带起全⽂的赏析,因此学⽣的分析鉴赏在课堂的呈现上会显得有些零散,教师借⽤点拨、归纳的⽅法,结合板书的设计能够增强课堂的条理性,使得学⽣的发⾔更清晰。
  说教学过程:
  ⼀、导⼊新课
  中国被誉为诗歌的王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上溯到《诗经》,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追溯到《离骚》。孔⼦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可以怨”。今天我们⼀同学习《诗经》中的《氓》。
  新课导⼊从中国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切⼊,本课是学⽣⾼中语⽂学习中古代诗歌单元的第⼀课,从《诗经》⼊题吻合本单元的单元提⽰,同时《离骚》概念的引⼊也为本单元第⼆课做了铺垫。
  ⼆、明确学习⽬标
  1。了解《诗经》的特点,分析⽐兴⼿法。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物形象。
  学习⽬标的展⽰让学⽣在课⽂学习之前明确本课的学习重难点,真正让学⽣做到⼼中有
  数、有的放⽮。关于《诗经》,学⽣在初中时期学习过《蒹葭》和《关雎》,因此学⽣对诗经的特点和⽐兴的⼿法并不陌⽣。诗歌⼥主⼈形象的概括成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对于中关于爱情观念的探究作为本课的突破难点。
  三、配乐朗读,梳理概括故事情节
  诗歌学习在于朗读,在学⽣第⼀遍朗读中选⽤古琴曲《凤求凰》为背景⾳乐,为朗读营造⼀种古韵氛围,更易于带学⽣进⼊诗境。朗读后对学⽣的朗读情况进⾏点评指导,主要是读⾳的准确和四⾔诗⼆⼆拍的节奏。
  《氓》是⼀⾸叙事诗,学⽣⾃主概括梳理故事情节有助于理解诗歌浅层的含义,对⼥主⼈公恋爱、婚变、离开的经历以及情感脉络的变化有准确的把握,同时为重难点的突破做好了铺垫。
  四、教学重难点突破
  1。初探究:课⽂中哪些诗句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勾画出来,并简要赏析。
  本堂课的学习重点在于对⼥主⼈公形象的概括与认识。但重点内容突破的问题设置没有选⽤“诗歌塑造了怎样的⼈物形象?”也没有从《诗经》⼿法⾓度“诗歌是如何运⽤⽐兴⼿法的?”出发。引导学⽣从⾃⼰留下深刻印象的诗句⼊⼿,这⼀⾓度突破⼝⼩,有助于学⽣⾃主理解,⾓度多便于学⽣从故事情节、⼈物形象、⽐兴⼿法运⽤等⽅⾯发散出去,也就是⽤⼀个总问题将全⽂穿起。同时这样的问题设置更便于学⽣将⾃⼰的观点阐发出来,正所谓“读进去,说出来”。这样的读诗的⾓度,除去让学⽣学会解读《氓》之外,也学会读诗鉴赏诗的⼀般规律。
  这⼀环节中,诗歌内容的分析理解更注重于课堂的⽣成,教师重在引导⽽不是讲授。在⼩组活动,先引导学⽣先⾃主理解,然后⼩组交流,最后班级展⽰。这样有助于每个学⽣在课堂中都有⾃⼰的理解和独⽴的见解。
  2。再探究:⼥⼦离开氓以后,能不能获得幸福?
  这⼀问题的设置事实上在前⼀问题的基础上⽣发出来的,在于引导学⽣深⼊探究诗歌的思想内涵。语⽂课程是⼯具性和⼈⽂性的统⼀。对于正确爱情观的探讨有助于学⽣核⼼素养的培养。这⼀环节的问题设置本⾝就是两⾯性的,富于辩论性。⽽学⽣对这⼀问题的不同解读,会在课堂上呈现思想和观点的碰撞,在辩论声中学⽣们会对正确的爱情观有清晰清楚的认识。在本
环节中教师引导学⽣“以⽂解⽂”的阅读⽅法,以规避学⽣完全脱离开⽂本进⾏⽆根据的拓展延伸,在本堂课上学⽣结合⽂本联系实际的争辩将课堂推向了⾼潮。
  五、课堂⼩结
  什么是爱,爱是灵魂的共通,爱是精神的平等。什么是爱情,朦胧派诗⼈舒婷⽤《致橡树》给我们做出了诠释。
  本课以朗读舒婷《致橡树》节选收尾,以教师朗读的声⾳带动学⽣⼀同跟读,这⼀环节的设计⼀⽅⾯是与学⽣上⼀环节内容想成呼应,同时有和上课伊始的朗读呼应,从朗读声⽓,再朗读声中结束,使得整堂课的设计结构圆和。
  板书设计:
  氓
  甜蜜恋爱⽐兴⼿法
  不幸婚姻⼥主⼈公
  坚定离开(勤劳、果断)对⽐⼿法
  在板书的设计上,板书内容以学⽣的分析为依托,师⽣合作归纳提升,,通过板书的设计使得学⽣⾃主探究的内容更具有条理性,诗歌的故事情节、⼈物形象、艺术⼿法的重点内容更加突出,故事情节三阶段中采⽤不同的颜⾊,以颜⾊来代指⼥主⼈公的感情,将情感脉络变化更好的呈现出来。
  感受:
  感谢教科所给予的这次历练和提⾼的机会,每次做课都能感觉到⾃⼰还有很多的不⾜,但⼜能感受到⽯家庄外国语学校语⽂组的温暖,在准备这节课的⼯程中,跟我的指导⽼师李兰梅⽼师、魏继岩⽼师学到了很多,再次感谢语⽂组⽼师们的帮助和指导,同时也感谢⼤家今天的莅临指导,
  ⾼中语⽂的说课稿4
  ⼀、说课部分
  ⽼师好,同学们好,我说课的题⽬是《咏怀古迹》(其三)
  (⼀)、说教材
  《咏怀古迹》(其三),选⾃《杜诗洋注》,这组诗共五⾸,这⾥选的是第三⾸,是咏叹昭君的出塞之作。诗⼈杜甫游历昭君村时,观古迹⽽抒⼰怀,咏叹⾃⼰同昭君⼀样,不被赏识,远离家乡的悲苦。
  《咏怀古迹》(其三),选⾃⼈教版⾼中语⽂教材必修三第⼆单元第⼆课。这个单元学习唐诗,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成就,具有极⼤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学习这个单元,需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活与古⼈的情感世界,领略古⼈的独特审美情趣;要注意联系不同的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
  (⼆)、说教学⽬标
  学⽣们在初中已经学过杜甫的诗歌,对杜甫的⽣平以及杜诗的风格也有了⼀定的了解。根据⾼中语⽂课程标准,“知识与能⼒”、“过程与⽅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将⽂本设置为以下两个教学⽬标:
  1、品味诗歌的语⾔和意象,体味诗歌的情感。
  2、掌握诗中所⽤的艺术⼿法,理解诗⼈借咏古迹、古⼈所抒发的深沉怨恨。
  再结合本诗的特点以及学⽣学情,古诗鉴赏是⾼⼆学⽣的薄弱环节,很多同学在做题时⽆法准确理解诗歌情感;因此,我将教学重点设置为品味本诗的语⾔和意象,体味诗歌的情感;教学难点设置为掌握诗中所⽤的艺术⼿法,理解诗⼈的深沉怨恨。
  (三)、说教学⽅法:
  新课程纪念很强调学⽣的⾃主探究性学习,基于这个理念,再结合本篇课⽂的⽂本特点,我确定了本课堂的教学指导思想:即引导学⽣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独⽴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从⽽实现教学⽬标,解决教学重难点。
  具体做法:⼀、朗读法,学⽣朗读诗歌,整体感知。并配以PPT图画展⽰启迪学⽣。
  ⼆、以提问法为主,启发学⽣,让学⽣积极思考,主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