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块的积木,对于小型材料从来不去尝试,如雪花片插塑,更不要说一些涉及精细动作和手眼协调的材料了。针对此,我开始有意识地让他玩小型材料,他总会直白地对我说:“我不会。”
2.与家长对话
辰辰平时的带养人是外婆,外婆包办代替,对他言听计从。辰辰的爸爸妈妈其实知道辰辰在这一点上发展不足,但一方面本着长大一点自然会好的想法,另一方面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操这份心。
(三)持续跟进
当辰辰的情绪适应不再是主要问题时,在后续的观察中我还发现:当面对自己不喜欢吃的饭菜时,当玩游戏遇到困难时、当辰辰与同伴交往不如意时,他都会本能地选择跳着哭。哭成了辰辰的法宝。
1.相对冷处理,延迟满足需求开始时,面对辰辰的每一次哭闹,
我都会及时回应。但当入园适应不再是主要问题时,每次辰辰因为遇到困难和问题本能地选择哭闹时,我都不会再像开始时那样立刻给予回应,而是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当他到我时,我也会告知他:“等你不哭了,再来告诉我发生了什么。”
2.陪伴鼓励,成长有锻炼机会在生活中,对于自己不喜欢或者不擅长的游戏材料,辰辰几乎是很不愿意去
碰触,但如果有人陪着,他也愿意去玩。所以,我只要有空就会陪着辰辰一起玩雪花片、给娃娃喂食等,让辰辰的手部肌肉得到充分锻炼。有时,辰辰连续多次夹弹珠都以失败告终,就会大发脾气。等他发完脾气后,我再鼓励他继续尝试。当辰辰有成功体验时,我都会及时给予其鼓励和表扬,强化他的每一次行为。
3.家园携手,共促成长
我通过与辰辰的父母、外祖父母进
“1-1微型”体验式家长会,将辰辰在园活动的视频和照片播放给家长观看,让他们就辰辰的表现来交流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自主分析家庭对幼儿的影响。就这样,辰辰终于在入园第35天,晨间来园时情绪平稳,主动放开妈妈的手;在第67天时,午餐环节没有闹情绪,自主用勺子吃完了饭。
幼儿的发展契机就在幼儿的寻常时刻中,教师首先要用心去观察幼儿,敏感地捕捉幼儿言行举止中发出的需求信号。其次,教师不是看见了、看懂了、跟进了,幼儿就会立刻发生变化。幼儿有着自身成长的规律和节律,外界环境更多的是影响作用。因此,教师在支持幼儿后还要有一颗“静候花开”的心。最后,教育不是哪一方的责任,教师要善于借助家庭,也必然要借助家庭的力量来共同守护幼儿的成长,
见证幼儿的发展。抢第一”是幼儿之间常见的现象。很多教师习以为常,并没有关注到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而不少
家长也有意识鼓励幼儿
“抢第一”,并从中看到了孩子将来“出类拔萃”的希望。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种现象呢?是熟视无睹,还是可以纠正?是鼓励,还是引导?……不妨从此文中一,思考一番。
“我是第一个!”
———幼儿之间“争第一”背后的成因分析
文|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银河幼儿园
潘赛君
无论是在小班、中班还是大班,总能看到这样的身影:排队时,孩子们快速跑到老师面前,抢到第一的小朋友会大笑着、声音响亮地跟同伴说:“我是第一名!”吃饭的时候,最先吃完的孩子拿着空碗对老师说:“老师你看,我吃完了,我是第一个。”在玩游戏或其他一日活动中,“我是第一个”的声音从未断过。有时,没有争到第一的幼儿会大哭或与同
伴发生肢体冲突。对此,教师需要思考:“争第一”的背后是怎样的心理或情感需要呢?我们又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支持儿童的发展呢?
一、故事———用行动捍卫“我是第一个
“请小朋友们排队,我们准备去户外活动啦!”老师的话音刚落,津津迅速起
身冲到门口。当其他小朋友陆续过来时,津津回头笑着说:“我是第一个。”
小朋友们陆续排队拿点心,当还有5个小朋友没有拿完时,津津拿着两个空碗过来,笑着对老师说:“老师,我吃完
了!我是第一个!”
津津在益智区玩拼图,收玩具的音乐响起了,津津立刻把桌上散落的拼图放进托盘中,又小跑着把托盘放进玩具
(上接第43页)in Yin He
银河·观察
44
幼教365·管理2021年7-8月
柜里。接着,津津搬着椅子跑了起来。还没到集合位置,他摔了一跤,磕到了腿。但是他似乎感觉不到疼,马上爬起来继续向前冲。当他到了集合地点时,发现嘟嘟已经坐在那里了。他紧紧地皱着眉头吼道:“我先来的!我是第一个!你不是!”一边说一边用力扯嘟嘟的衣服,嘟嘟一下子从椅子上摔了下来。
二、追因——
—多重诱因下的结果(一)幼儿的胜任感体验
胜任感是一种自我价值感。当幼儿感受到自己能够完成一件事或解决一个问题时,就能体验到自己是有价值的,是可以胜任这项“工作”的。每一个人的自信都离不开自我胜任感的体验。津津争第一的时候,他能够从完成这件事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很优秀。通过将其他小朋友比下去的方式,他更加强化了自己的胜任感。一次又一次的“第一个”让他充满了自信,愈加坚定了每一件事都要做第一的愿望。
胜任感体验可以增加幼儿的自信心,让他们更有意愿去挑战有难度的任务,这对幼儿的发展有着正向的促进作用。我们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也能到对应的层次需要。胜任感体验,无疑满足了幼儿的“
尊重需求”。
(二)力争上游的本能
把事情做好是人的本能。津津从入园以来,每一件事情都做得非常认真。认真学习自我服务,游戏中专注思考、动手操作,遇到困难或挑战时不慌不乱,仔细思考、调整,小组活动中积极与老师或同伴互动。津津对每一件事都努力做到最好。力争上游的本能让他在与同伴的相处中不知不觉地生出比较心——
—谁是第一个,谁就做得最好。
与胜任感体验一样,这种心态也会对幼儿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正向作用。但是,当“争上游”的对象不是事情本身,而
变成了同伴时,就会对幼儿造成心理压
力。短期争第一的压力不会对幼儿有太
明显的负面影响,但是长此以往,就会让
幼儿过分关注结果,忽略了做事的过程,
容易造成精神紧张,不利于身心发展,甚
至影响同伴交往。
我们还发现,只要是集体性活动,津
津就会处于精神紧绷的状态。在自己没
有得到第一名时,他会情绪激动,对同伴
也不友好。
(三)学前儿童的“信念—愿望心理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提到:在2岁
左右,儿童形成了一种“愿望心理学”。到
了3岁左右,儿童开始由“愿望心理学”向
“信念—愿望心理学”过渡,即“愿望—信
念心理学”。到四五岁时,儿童开始形成一
种更有解释力的“信念—愿望心理学”。
从这段心理现象的描述中,我们发
现,到了四五岁时,儿童会出现信念来驱
动愿望的情况,也就是个体认为这件事
可以做、能完成,于是产生了想要去做的
愿望。
津津上小班的时候,已经快4周岁
了。实际上,他在多数时候想要争第一,
是因为他正处在“信念——
—愿望心理学”
阶段。他觉得自己有能力完成这些事情,
并且可以完成得非常好,具备第一个完
成这件事的能力,因此他产生了“争做第
一名”的愿望。
(四)成人的有意或无意引导
1.教师的无意引导
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尽管教师没
有强调事事都要争第一,但总是会不停
地表扬做得又好又快的孩子。例如,排队
的时候,为了防止孩子们拖拖拉拉,老师
就会说:“我们动作要快一点哦!”“哇,女
生的队伍已经站好了呢,男生的队伍站
好了吗?”对于吃饭过于缓慢的孩子,老
师也会提醒:“要快一点啦,饭菜要凉
了。”这样无意的表扬、引导会给津津一
种心理暗示:做得又快又好,会得到老师
的肯定和表扬。因此津津在很多活动中
都想要抢第一。
2.家长的有意或无意引导
津津从出生起就主要由外婆带养。
有时孩子之间会争抢玩具,每当津津得
到时,外婆就会表扬他:“你真棒!”当津
津没有得到时,外婆会说:“要再用力一
点。”津津的家庭成员之间也常常玩一些
小游戏,而津津的父母与外婆常常会故
意“放水”,让津津得到第一名。外婆非常
希望孩子事事都能拔得头筹,因此在日
常带养中不断激励孩子抢第一。
津津妈妈对他的要求非常高。虽然
津津妈妈没有表现出特别想要孩子争得
第一的愿望,但从兴趣班的数量、严格执
行的学习计划可以看出她的用心良苦。
这些都有意或无意地给了津津“争
第一”的暗示和引导。可见,从津津刚刚
开始与其他孩子有交往、互动时,津津就
已经处在“比较”的氛围中了。
三、策略——
—过程和方法最美
针对津津在幼儿园和家庭的情况,
我们制订了详细的跟进计划。
(一)继续观察津津,在合适的时机
介入引导:体验过程的美好
在生活环节中,我们继续观察津津
的行为状态。当津津得到第一名时,我们
不会表扬他做得又快又好,转而提醒他
做的过程或采用的方法非常棒。当津津
没有得到第一名时,我们会及时出现,和
他分享活动过程及经验、方法。
在游戏或小组活动中,我们会在孩
子动手操作的时候提醒大家注意方法和
过程,引导孩子关注过程中的美好。例
如,在科学游戏“罐子立起来”中,我们会
引导孩子耐心地一点点加水,并对他们
表现出的专注品质进行表扬。教师在合
适的时机进行介入、分享、引导,帮助津
津将注意力从结果中解放出来,真正关
注到游戏或活动本身。
45
(二)改变与幼儿互动时的语言和方式:重过程方法、轻结果
成人尤其是教师的无意引导,也是津津特别想要获得第一名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师本身需要调整自己的观念和行为,注意与幼儿互动时的方式和语言表达,不用或少用结果性的评价引导。
在生活活动中,我们把饭前洗手的
提示“快一点洗”变成了“注意七步洗手,袖子卷起来”;将进餐提示从“快一点吃”变成了“今天的蔬菜特别香”;将户外排队提示从“我们数5个数就排好”变成“从矮到高排队,像解放军叔叔一样挺拔帅气”;等等。
在游戏或小组活动中,我们重视游戏过程,关注孩子的学习品质,在分享交流阶段,主要分享孩子的行为与表现。通过改变与幼儿互动的方式,减少孩子对结果的关注,增加孩子对过程的关注,降低幼儿对“第一名”的执着。
(三)家园合作:和家长沟通与幼儿互动的方法技巧
首先,就“争第一”现象,教师和家长进行了沟通,试图在教养观念上达成一致。在和家长沟通津津在园表现时,津津的父母表现出了担忧,但外婆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父母认为孩子对“争第一”过于执着,不利于长远发展,因此特别希望得到老师的支持和指导。
其次,教导家长,确保家长在与幼儿互动时所采取的方法和技巧合适。在观念达成一致后,家长需要和教师进行沟通,学习如何做。我们将教师与幼儿互动的方法技巧传授给家长,引导他们在家也用同样的方式教育幼儿。
最后,家园定期沟通幼儿在家和在园的情况,密切关注孩子的行为状态。这是我们检测策略方向是否正确的重要方式。津津的父母也表示会及时和教师沟通,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保持或调整相应的互动策略。四、反思——
—不同的“争第一”现
象背后的追因与策略跟进
津津的案例值得我们反思,那其他
小朋友出现“争第一”现象,都是由上述
因素造成的吗?都需要成人干预吗?如果
需要,成人又可以怎样干预呢?
(一)秩序敏感期和完美主义敏感期
有时,我们会遇到这样的孩子:不管
和谁一起出门,都要第一个走到门口,先
穿左脚的鞋、再穿右脚的鞋,否则就大
哭、不开心等。这样的“争第一”现象通常
和孩子正处于秩序敏感期有关。秩序敏
感期表现为,孩子执拗地必须按照一定
的顺序进行某一项活动。
有时,我们还会看到这样的孩子:大
家一起整理衣服睡觉时,他一定要做那
个衣服叠得最好最快的孩子。如果叠得
不够整齐,会反复叠到整齐为止;如果别
的孩子先叠好,他会努力加快速度,争取
再快一点。这样的“争第一”现象通常和
孩子正处于完美主义敏感期有关。完美
主义敏感期表现为,孩子对做的事情都
追求完美。这不是我想要的结果
这两种情况的“争第一”现象,成人
不需要刻意干预或介入。我们只需要顺
应孩子的敏感期天性,帮助他完成活
动,尤其是秩序敏感期。当孩子处在完
美主义敏感期,出现强烈的负面情绪
时,成人需要适当介入,引导孩子关注
过程和方法。
(二)幼儿的情感需求
我们常常会在小班孩子排队时看
到,很多孩子跑到老师的面前,紧紧地拽
住老师的衣角。人太多时,孩子们之间可
能还会互相推搡、拥挤,让自己成为站在
队伍第一个的人。这样的“争第一”现象
往往是孩子对老师有着强烈的情感依
恋,想要离老师更近一些或靠着老师。我
们还会看到,很多孩子争抢着第一个去
开灯、收拾材料、搬桌子。这样的“争第
一”现象通常是孩子想要得到老师的关
注、肯定和表扬。
针对这两种情况的“争第一”现象,
教师需要在平时的活动中多关注孩子,
让幼儿在充满被关心、被关注、被肯定的
氛围中活动。
(三)可能的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也会让孩子表现出“争第
一”的情况。我们在与很多家长的沟通中
发现,即使没有家庭氛围的影响,有些孩
子从一周岁多开始与其他小朋友互动频
繁时就会表现明显的“争第一”现象。通
常我们认为,针对这样的情况,在孩子没
有入园时,家长可以用关注过程的方式
引导孩子;当孩子入园后,通过家园合作
的方式同步帮助和引导孩子。
这两种情况的“争第一”现象,成人不需要刻意干预或介入。我们只需要顺应孩子的敏感期天性,帮助他完成活动,尤其是秩序敏感期。当孩子处在完美主义敏感期,出现强烈的负面情绪时,成人需要适当介入,引导孩子关注过程和方法。
in Yin He银河·观察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