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育融合策略研究应彩玲
发布时间:2021-08-19T00:57:15.014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1年14期作者:应彩玲[导读] 本文对小学语文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了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关策略。
浙江省临海市沿江镇中心小学  317022
摘要: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伦理,代表着我国历史文化的基因序列,是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标识。小学时期逐渐离开父母的庇佑,通过对社会的感知逐步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要帮助和引导小学生形成正能量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面向学生义不容辞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文对小学语文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了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关策略。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策略研究
1引言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各族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源远流长,孕育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世界上具有独特的理念、智慧和神韵。坚持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精髓,全面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是我国当前小学基础教育阶段紧迫任务。为了使小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养成良好的
道德情操,小学语文教育应充分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提高我国各族人民的凝聚力。
2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关于芒种的古诗10首
随着近年来,党和国家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高度重视,先后颁布相关指导性文件,对小学语文基础教育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前进方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根据小学学龄段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更加全面的掌握了中华民族历史文明、文化内涵、当前国情,引导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抒发内心情感,提高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力和表达力,通过策划、组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切身体验、行动反思中感悟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得到全面融合,符合我国当前教育体制改革,是小学语文基础教育的必然选择。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我国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3.1能够进一步提高和培育学生的感受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隽永深刻,作为我国文化的软实力具有突出优势,也是我国广大人民众的精神标识。小学语文学科教育中,通过象形识字可以让学生感悟到文字的历史渊源;通过汉字结构可以感受到汉字的形体美和寓意美;通过对古诗词鉴赏,体会历史文化的意境和人物情感的表达,让学生获得情感认知的同时领悟到汉字语言、语义的博大精深;通过对传统节日、礼仪表达,了解我国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待人接物的仪态,表达对礼仪的理解。因此,在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实践中,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可以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提高感受力,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
3.2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中华人文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多彩的精神财富,汇集了儒家、佛家、道家文化精髓,提供了立身处世的行为规范,是民族历史的道德传承、精神观念的延绵发展,是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和向往,这些都是民族精神财富。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实践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通过古诗词、中华传统经典文学的深入学习,帮助学生领悟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的心灵、情感、观念、意志、品格,让小学生具备坚毅的性格,积极正能量的生活态度。
3.3能够进一步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随着我国与世界经济、文化等产业接轨,西方社会文化思潮不断涌入我国。目前,我国教育受到国际社会多元化影响,学生思想被严重腐蚀,甚至出现了以洋为美、以洋为尊的崇洋媚外现象,尊敬师长、孝顺父母、扶危济困等中华传统美德正在退化流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自强不息的范仲淹诠释了坚持不懈的精神,精忠报国的岳飞诠释了爱国情怀,抗倭名将戚继光诠释了民族英雄气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广博深厚的精神是民族
世世代代繁衍发展传承的基础,不断滋养中华民族的灵魂,是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中华民族精神为核心,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育策略        4.1将传统蒙学经典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内容
我国自古以来尤其重视青少年知识的启蒙,蒙学教育理念相对成熟,我国中华传统文化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三字经、百家姓、增广贤文、笠翁对韵等。这些传统蒙学简言意骇、朗朗上口、蕴涵丰富的哲学理念,符合中小学生学龄段的心理特点和生长发育规律。正确的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对提高小学生文化素养、提高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颂扬具有重要意义。课堂上关于对“孝、悌”蒙学文化讲解时,教师可把《三字经》中“首孝悌、次见闻”对比《弟子规》中“首孝悌、次谨信”分别讲解,同时在《增广贤文》中也体现“孝”文化,将“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在小学生语文课堂展开孝文化讲解,或者开展“孝敬父母”为主题的班会,让学生从不同途径感悟中华“孝悌文化”的精髓,不但从授课形式上得到延展丰富,还能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中华传统美德。
4.2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小学语文专题教学
我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节庆文化展示了宝贵的民族文化精髓,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可以围绕传统节日蕴涵的节庆文化开展节日文化与民俗风情的专题教学,让学生躬身践行的体会到民族文化的魅力。在课文《元宵节》授课过程中,可以融入“猜灯谜”的趣味活动;在讲
解关于春节传统节日介绍时,可直接将王安石的《元日》带入到引题中,剖析古诗要表达的意境。根据我国传统节日的不同特点和风俗情况,可在传统节日前后的课程安排上,组织演讲、专题写作、讲故事、板报大赛等丰富的交流形式。还可以组织看龙舟比赛、吃汤圆、包粽子等体验性的实践活动,感受节日文化氛围,理解节日文化精髓,汲取中华传统文化智慧,丰富自身文化修养。
4.3将传统农耕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外活动
农耕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之一,农业社会发展进步潜移默化形成的风俗习惯,包含二十四节气、民间艺术、乡土民俗、祖传家训等众多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利用实践活动和趣味游戏将农耕文化充分融合,可以增加学生对农业文明及农业历史的认知。例如,农谚的“春打六九头”意味着立春的节气在第六个九天之前;“芒种芒种,连收带种”意味着芒种是芒作物成熟收割,谷黍类作物播种的时节。在学生熟练背诵“节气歌”的同时,可以结合农谚对二十四节气的农业生产进行讲解,让学生对农耕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例如立春时节“踏青”、春分时节“植树”、秋时节“采摘”等,享受农耕文化带来的播种、采摘乐趣。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民间艺术、祖传家训”为主题的社会调研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切身的社会实践了解家乡民俗风情、礼仪风俗,感受家乡文化魅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结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我国人民的智慧和思维方式,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学生一代作为民族的发展和希望,是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班人,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力军。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可以促进学
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潜移默化的融入他们的生活、思想、行为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1]陈永登."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融入." 参花(下).03(2021):54-55. doi:CNKI:SUN:SHWH.0.2021-03-032.
[2]刘润博."小学语文教材价值观分析及教育建议." 参花(下).03(2021):60-61. doi:CNKI:SUN:SHWH.0.2021-03-035.
[3]王玲."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学周刊 .10(2021):131-132. doi:10.16657/jki.issn1673-9132.2021.10.065.
[4]周艺蓉."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渗透情感教育的方式思考." 考试周刊 .18(2021):53-54. doi:CNKI:SUN:KDZK.0.2021-18-027.
[5]孙致杰."基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快乐教育策略探究." 知识窗(教师版).02(2021):64. doi:CNKI:SUN:ZSCH.0.2021-02-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