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卷第12期Vol.33 No. 12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ANZHOUINSTITUTEOF EDUCATION
2017年12月
Dec.2017
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爱情婚姻、性关系探究
—以马尔克斯小说为例
李贞净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文化创意学院,江苏无锡214000)
[摘要]马尔克斯作为男性作家,在其笔下的爱情描绘中,有意无意显示出生态女性主义倾向。马尔克斯对缺爱婚 姻、性爱分离的强烈批判与讽刺,体现了其追求和谐两性关系的生态女性主义观点。本文以其代表作品《百年孤独》《时期的爱情》为例,探讨爱情与婚姻制度、性的关系,重点分析婚姻内外的
爱情的不同、性爱分离与因爱而性的本 质区别。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马尔克斯;爱情;婚姻;性
[中图分类号]110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5823(2017)12狀)19~02 [收稿日期]2017 -09 -29
—、引言
马尔克斯是拉美本土人文主义作家,在他的小说 中对女性不吝尊重与赞美,将女性放到了作品中极其 重要的位置,充分展现她们的坚强、勇敢、智慧等可贵 品质,批判男权社会对她们的深刻压迫,时刻关注女 性在社会中的命运。这是站在男性研究视角对女性 主义的正面响应,值得进一步探究。
爱情与婚姻、性这三者的关系错综复杂。完美的 爱情不能没有性,婚姻又是爱情在世俗中显得最合理 的结局。在马尔克斯的多部小说中对女性的爱情与 婚姻、爱情与性的关系多有描述。本文以其代表作品 《百年孤独》《时期的爱情》为例,分析小说中人 物的爱情与婚姻、爱情与性的关系。首先是爱情与婚 姻制度的关系,马尔克斯关注了婚内夫妻之爱(相濡 以沫式爱情)与婚外情(脱轨的热恋)的不同表现特 征;其次分析爱情与性爱的关系,着重探究性爱分离、有爱之性这两种不同类型。对这三者关系的探讨,表 现了马尔克斯对爱情婚姻的观点:肯定了爱情与婚姻 和谐、爱情与性爱达到融合对人类的积极意义,也是 追求人与自然、男女生态关系平衡的境界,可谓典型 的生态女性主义观点。
二、婚姻与爱情的关系
爱情开始于婚姻之前,婚姻不是爱情的必然产物,而是社会化的必然产物。因此,婚姻制度伊始,就 遭遇无数非议。海伦•费什曾经解释了婚姻制度的 由来:禁忌、神话、仪式、数不清的文化传统都在试图 为世界各地的年轻人安排婚姻。”[1]关于资产阶级婚 姻制度,恩格斯说:“个体婚制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进 步,但同时它同奴隶制和私有财富一起,却开辟了一 个一直继续到今天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任何进步 同时也是相对的退步,一些人的幸福和发展是通过另一些人的痛苦和受压抑而实现的。”291他认为,婚姻 制度核心来自私有制度,绝非爱情,是赤裸裸的社会 产物。女性主义者对婚姻制度更是激烈否定与批判。女性主义代表人物波伏娃的代表作《第二性》中明确 指出:婚姻是传统社会指派给女人的命运。”3揭示 了婚姻是男权对女性压迫的结果。然而,婚姻制度虽 饱受垢病至今,仍没有被废除。毕竟没有一种其他制 度可以代替它定义人类两性关系,也没有更好的方法 持续稳定地传递人类亲缘人伦。婚姻制度有其存在 的合理性。
谈及爱情与婚姻关系,马尔克斯心态似乎较为纠 结。尽管他嘲笑讽刺缺乏爱情的婚姻,但也肯定了婚 姻制度形成长久稳定、和谐的两性关系,并在小说中 着墨颇多。可以说,作者的理想始终未变——有爱、持续、稳定的男女关系,对婚姻制度并未完全否定。正如恩格斯所说:“真正意义的一夫一妻制中,婚姻建 立在爱情之上,爱情对于婚姻的缔结和维系具有正价 值。如果说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 的,那么也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合乎道德 ”[2]91
德。”
(一)婚姻内的爱情稳定和谐不乏温情脉脉
马尔克斯作品中的男女主人公很少拥有美满幸 福的婚姻。作家理智地告诉我们,婚内的爱情与自由 恋爱不能等同,它的内涵与表现形式完全不同。婚前 的爱情可以转化为婚内的爱情,婚前不相爱的男女也 能在朝夕相处中磨合成相濡以沫的感情。
《百年孤独》中乌苏拉的曾祖父母婚姻感情甚笃。曾祖父对妻子爱护有加,妻子因为海盗炮火而惊吓受 伤,他不惜搬家亲自为妻子建小屋,只为给她创造一 个安静修养的环境。乌苏拉与丈夫虽因爱而结婚,但 丈夫婚后不管家,只顾闯荡与创业,妻子在艰难与孤
[作者简介]李贞净(1982 -),女,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文化创意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
20兰州教育学院学报第33卷
独中独立支撑家庭与整个家族。丈夫年老发疯后,也 只有乌苏拉这个妻子悉心照顾,从不放弃。奥雷良诺 上校耐心等待雷梅苔丝长大并娶了她,妻子意外身亡 后,上校终生不娶,再无笑容。
《时期的爱情》中的乌尔比诺医生与妻子费 尔明娜属于婚后培养出的夫妻之情。乌尔比诺医生 与费尔明娜在婚前并不熟悉,他出身高贵,娶了费尔 明娜仅仅因为她适合做妻子。而费尔明娜则为了摆 脱父亲的控制,屈服于社会的压力,无奈地嫁给医生。但两个人的婚姻却如静水流深,虽偶有浪花,却稳妥 而温情。一方面,马尔克斯对两夫妻之间的“和谐”状 态进行了嘲讽:“在他们这些倒霉的年月里,没有人会 想到还有比他们更幸福的人,还有比他们更和谐的夫 妻。”[4]225费尔明娜在婚姻中隐忍牺牲,再无年轻时候 的明艳与棱角。另一方面,夫妻在一起五十年,亲情 无比醇厚,小说诸多细节温馨可爱:婚后两人游历欧 洲甜蜜如斯;晚年后岁小矛盾不断却能互相妥协,诸 如可笑的肥皂闹剧;“两个人一分钟也不能分开,一分 钟也不能不想对方。随着年龄的增长,两个人愈发如 此。他和她都不知道这种互相帮助是以爱情为基础 呢,还是双方都感到方便的缘故。”[4]27甚至,医生去世 前对妻子呼喊表达无限眷恋的爱意。
现实中的马尔克斯与妻子梅赛德斯婚姻美满而 幸福,他对乌尔比诺夫妻之间的温情描写不能不说是 自己婚姻生活的写照。婚内的爱情虽然磕磕绊绊,但 仍然温情脉脉。
(二)婚姻外的爱情纯粹炽热而苦痛沉重
婚姻中爱情得不到满足,这是发生婚外恋情的首 要原因。马尔克斯笔下许多人物借由婚外恋情寄托 个人的真情实感。《百年孤独》中的奥雷良诺第二与 他的妻子菲南达性格不合,她冷若冰霜,极端冷酷
自 私。小说这么形容:“这对夫妻结婚不到两个月就几 乎散了伙。”[5]162奥雷良诺第二的一生几乎是和 佩特拉一起度过的,两人年轻时陷入疯狂的男女情事 中,带给牲畜巨大繁殖力;年老时,面临牲畜死亡、穷 困潦倒。奥雷良诺感受到佩特拉爱得包容而深沉。他们不再寻欢作乐,而是倾吐衷肠:“他到了爱情,因为他希望他爱她,结果爱上了她。佩特拉•科特感 到他对她的爱逐渐加深,也越来越爱他了。这样,他 们到了中年又相信了青年时代的迷信——贫困是爱 情的仆从。”[5]28最后,两人甚至把这份包容的爱给了 刻薄的菲南达,像对待女儿一般对她。
此外,两性的吸引力,偷情的刺激也导致婚外情 不断发生。典型如阿里萨,在长达50年猎艳生涯中,他引诱有妇之夫导致其被丈夫杀死,与人偷情被小偷 嘲弄,阿里萨长久陷入不安与愧疚。乌尔比诺医生在婚外也被患者丽切小吸引,沉溺其中难以自拔。被 妻子发现后,医生用一个宝石头饰狼狈结束了婚外 恋,这与他往日对丽切小的誓言形成极大反讽。
马尔克斯在轻松写意中时时透露对这些婚外恋 情的尖锐批判与无情嘲讽。追求婚外爱情导致或死 或伤的严重后果,追求者都付出了极为惨痛的代价。可以说,作家处处透露对婚姻制度的不满与嘲讽,但 对婚外只留恋肉体寻欢的恋情也进行了鞭挞与批判。
三、爱情与性
弗洛伊德认为:“健康正常的爱情,需依赖两种感 情的结合——我们可以这么说,一方面是柔情的,挚
赞美女性爱的情,另一方面是肉感的欲。”[]
马尔克斯作品中人们的痛苦常常来自于爱情与 性的分离。有的人孤独地在精神恋爱中折磨自己,有 的人沉溺于肉体关系不可自拔。应该说,作者对两者 都是持否定态度的。
(一) 性与爱分离导致悲剧丛生
被欲望烧昏头脑的典型人物是雷贝卡与阿玛兰 塔妹。她们为了争夺皮艾特罗,导致雷梅苔丝中毒 死亡。雷贝卡与皮艾特罗的婚事被搁置,雷贝卡的欲 望得不到发泄,被哥哥引诱,沉沦在欲望之中,抛弃昔 日的恋人。阿玛兰塔为了忏悔终身不嫁。她拒绝了 自己爱着的两个男人,无处发泄的欲望只能放在养育 侄子身上,赤身裸体为男孩们洗澡。两人的爱与性都 是隔离的,一个沉迷,一个压抑自己,悲剧性结局 不可避免。
阿里萨同样是冷静地将爱情与欲望彻底分割开 来的人。他终身不娶,爱着年少时的恋人费尔明娜,五十年来,爱情信念从未动摇。但爱情受挫后,他用 猎艳不同女性来满足自己,弥合失恋的伤口。他曾拥 有六百二十二个记录下来的情人,不能不说是个玩弄 女性的高手。然而,他从不认为自己背叛了对费尔明 娜的爱情,甚至用他之口宣扬自己的爱情信条,“腰以上是灵魂之爱,腰以下是肉体之爱”,[4]211他说: “如果对维持永恒的爱情有益,无论在床上做什么都 算不上不道德。”[5]160于是,五十年后他能理直气壮地 对费尔明娜说:“那是因为我为你保持了童身。”[4]365马尔克斯固然觉得他痴情
可怜,但对其不道德、荒诞 的行径也进行了强烈地讽刺与批判。
(二)因爱而性带来重生希望
作者笔下的因爱而性的恋情充满巨大的精神力 量。《百年孤独》中布恩迪亚家族最后一对相爱的男 女是阿玛兰塔•乌苏拉与侄子奥雷良诺。虽然有血 缘关系,却没能遏制两人之间的爱情,生出了整个世 纪家族中唯一由爱而生的后代—
—猪尾巴孩子。因爱而性,这份极致的爱情带来极大的(下转第155页)
第12期冯龙:基于语料库的中美岩洞风景区对外宣传词文本信息突显方式及翻译策略对比研究155
穴的历史渊源和地理位置出。主句中f a m o u s是抽象 形容词,不够显著,故将其后置,并保留该逻辑关联词 d u e t o,解释滴水洞出名的原因。做此调整后,译文结 构层次清晰,重点突显,亦十分符合西方宣传文本运 用语言的手法。
三、 结语
本文将美国宣传词从三个层面进行了论述,并通 过例句对比分析了其突显效果。英语宣传词通过词 汇、句法和语篇三个方面的综合运用,使得整个宣传 词在信息的三维空间上都得以突显,使宣传达到
效果 更显著。同时,通过分析中国岩洞宣传词英译版,可以看出其译文会出现句型结构不整合、句式松散、信 息突显不明显等问题。加以适当调整后,译文质量有 较为明显的提升。以国外宣传词作为参照和执行标 准,中国旅游景点对外宣传词英译的质量将会不断提 高,从而提升其宣传效果。
[参考文献]
[1]Newmark,Peter.ATextbook of TrnnSation[M].上海:上海夕卜
(上接第20页)
摧毁力量,让家族灰飞烟灭。虽然百年孤独的家族灭 亡了,但是马尔克斯相信,因为有爱,这个家族还有重 生的希望。
阿里萨对费尔明娜的爱慕从年轻持续到暮年,但 两人之间醇美的爱情在暮年才真正收获。阿里萨用 执着的心意、用他对生活、爱情、死亡的感受与思考,彻底俘获了费尔明娜的理解与爱情。两人终于乘上 了“新忠诚号”远航,“他们从容不迫和健康正常地做 爱了”,“他们仿佛越过了夫妻生活的千辛万苦,直接 到达了爱的真谛”。[4]372这才是爱情真正的模样,爱与 性的完美融合,体现了真实的幸福滋味。
在马尔克斯看来,爱情与性的分离方式虽然多 样,但带来的必然是悲剧性结局;因爱而性,虽然困难 重重却能铸就希望。作者借用爱情与性的关系,隐晦 表达了他对拉美人民的美好祝愿:人们生活在爱
与性 的和谐中,得到真正的幸福。
四、 结语
马尔克斯在他的小说作品中以清醒而理智的态 度,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全面而深刻地解读了爱 情、婚姻、性三者的关系。他批判丧失爱情的婚姻,揭示现实婚姻对爱情本身的压抑与伤害(尤其是对女性 权利与自由的戕害);他鼓励男女勇敢追求所爱,克服 种种社会传统偏见与阻碍,因爱情而缔结婚姻;同时 他也对婚姻中孕育的默契、和谐的夫妻感情给予了充 分肯定。他嘲讽了无爱之性的可怜可鄙,残酷野蛮;语教育出版社,2001.
[2] Karl Blihler.Theory of Language:The Representational Func­tion of Language[M].Trans Donald Fraser Goodman Amsterdam/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1990.
[3 ]ReissKatharina.Text Types,Translation Types and Translation Assessment[C]//Chesterman Andrew.Readings in Translation Theories.Helsinki:OyFinn Lecture A b,1989:105 -115.
[4 ]Newmark,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丁建江.文本类型理论与翻译[].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03,3).
[6] 张道真.实用英语语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社,2002.
[7] Q uirk,Randolph,et al.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London:Longman,1985.
[8] 李国强.英汉句子前置话题的比较研究[J].玉林师范学院 学报,1996,(2).
[9] 薛梅.对英语广告劝说功能的语篇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10).
[责任编辑:白彩霞]
肯定了因爱而性的幸福感。
正如他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席上的发言: “我们感到有权利相信:着手创造一种与这个乌托邦 相反的现实还为时不晚。到那时,爱情将成为千真万 确的现实,幸福将成为可能。”[7]在此,作者深切表达 了他追求爱情、婚姻、性的统一,致力于打造这个真实 “现实”。这与生态女性主义所提倡的人类与自然契 合的状态与境界是一致的。
[参 考 文 献]
[1][美]海伦•费什.人类的浪漫之旅—迷恋、婚姻、婚外情 与离婚的本质透析[M].刘建伟,杨爱红,译.深圳:海天出版 社,1998:68.
[2] [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 出版社,1999.
[3] [法]西蒙.波伏娃.第二性——女人[M].桑主影,南珊,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199.
[4]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时期的爱情[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7.
[5]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
[6] [奥]弗洛伊德.性学三论爱情心理学[M].林克明,译.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4:135.
[7] [哥伦比亚]马尔克斯.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拉美式的孤独[EB/O L]. (2014 - 04 - 18).littp://cul.qq/a/ 20140418/009210. htm.[责任编辑:白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