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性别看世界》读书笔记
第⼀章什么是社会性别?
1.1 社会性别
定位
性别是再现
起源
社会性别源⾃gender。
理论之源-⼥性主义/⼥权主义。
意义
强调性别是由⽂化指定、分配的。
对个⼈意味屈从,对社会意味差异。
社会⻆⾊的塑造
身份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
社会建构理论
注意点
东⻄⽅⽂化的差异
⼥性主义的多元和⽭盾
认识论的扩⼤化倾向
依然被忽略的现实
1.2 性别规范与性别⻆⾊
规范并⾮⾃然⽽然,科学也是受到⽂化影响的。
第⼀次妇⼥运动:获得教育权、投票权、就业权
第⼆次妇⼥运动:政治、法律、⽂化、习俗——“个⼈的就是政治的” Personal Is Political
1.3 社会性别机制
Michel Foucault ⽶歇尔·福柯:“因ʻ⼀种复杂的政治机制ʼ⽽ʻ产⽣于身体、⾏为和社会关系
间的⼀套效应ʼ。”
要素
社会构建
社会性别地位
劳动的社会性别分⼯
社会性别化的亲属关系
社会性别化的性别模板
社会性别化的个性特征
社会性别化的社会控制
社会性别意识形态
社会性别形象
个⼈构建
⽣理性别类型
社会性别身份认同
社会性别化的婚姻和⽣育地位
社会性别化的性取向
社会性别化的个性特征
社会性别过程
社会性别展示
定义
社会性别机制/⽗权制
赞美女性
不是性别差异,⽽是⼀种体制。
起源
⽗权制时代理论:优势累积理论——⼈⼝再⽣产、性⾏为的主客体等
⻢克思主义理论:劳动分⼯
盖尔·鲁宾:亲属制度,《⼥⼈交易》
亮点
有⽆改变的契机——键盘理论
1.4 ⼥性主义与⼥权主义
定位
⼥性主义没有统⼀的学派、系统、认识,这是⼥性主义再三强调的多元性。
⼥权主义是⼀种政治。
运动
第⼀次妇⼥运动:获得教育权、投票权、就业权
《妇⼥参政者》Suffragette 2015
第⼆次妇⼥运动:政治、法律、⽂化、习俗——“个⼈的就是政治的” Personal Is Political
流派
激进⼥权主义
强调本质上男性与⼥性的不同。
提出了“⽗权制”的概念。
70年代后,强调⼥性⾃⼰的能量、主体意识。
⾃由主义⼥权主义
社会正义的观点——机会平等
认为⼥性与男性⼀样是⾃由平等的⼈。
认为妇⼥只要被给予平等的⺠权、教育和就业机会,就可以获得与男性平等的发
展和地位。
可以选择适合⾃⼰的,⽽不是要求和男性完全⼀致。
社会主义⼥权主义
与资本主义对劳动⼒的剥削形式联系。
认为阶级压迫是更基本的压迫形式,妇⼥的解放与整个社会的解放相联系。
受压迫起源于私有财产制的经济结构。
后现代⼥权主义
关注多元性、差异性、反权威性
核⼼命题
否定所有的宏⼤理论体系——差异性、边缘性
批判原有“科学”的研究⽅法
关于话语即权⼒的理论
⽣态⼥权主义
认为⼥性更接近于⾃然,⽽男性伦理的基调是对⾃然的仇视。
精神分析⼥权主义
个⼈微观世界
压迫妇⼥的根源深藏在妇⼥的精神内部。(⽂化内化)
⽬标
平等和公正
1.5 社会性别作为⼀个分析范畴
分析视⻆
从妇⼥研究到社会性别研究
前者是男性视⻆看⼥性,后者是从⼥性视⻆出发。
不是完全以妇⼥为主体和⽬标的研究,⽽是由两性共同参与的研究。
主体性和客体性
Simone de Beauvoir 《第⼆性》:“在⼈类社会的历史和⽂化⻓河中,男⼈是作为
绝对的主题存在的,⼈就是指男⼈;⽽⼥⼈是作为男⼈的对⽴⾯和附属体存在
的,是男⼈的客体和ʻ他者ʼ。”——history/hertory
趋向
强调⼥性作为“他者”的经验和价值
证明和寻回⼥性的主体性
受到后现代理论的影响,解构了主体性概念本身
历史分析的⼀个有效范畴
理论
分析两性过去关系,社会性别如何起作⽤
分析过去与当前历史关联
社会性别将意义赋予历史知识的组织和理解
定位
社会性别是组成以性别差异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的成分。
社会性别是区分权⼒关系的基本⽅式。
相关因素
⽂化象征符号-体现
规范化概念—解释、限定
国家制度、社会组织机构、劳动⼒市场-运作、表现
主体身份的⾃我认同-内化
1.6 参考书⽬推荐
教材:《被建构的⼥性:当代社会性别理论》沈奕斐
值得必读
《第⼆性》Simone de Beauvoir
Bell Hooks 《激情的政治》Passionate Politics 沈巍译本
《中国“⼥权”概念的变迁》[⽇]
《⼥权辩》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谭洁译本
妇⼥的权⼒是⼈权的⼀部分。
《性政治》凯特·⽶利特宋⽂伟译本
⽗权制的形成、影响、如何压迫
流派
《⼥权主义》弗⾥德曼-⼊⻔
《⻄⽅⼥性主义研究评价》
《⼥权主义的知识分⼦传统》约瑟芬·多诺万
《性别麻烦》《消解性别》-发于哲学、较难
中国社会性别研究
复旦教材:《⼥权主义在中国的翻译历程》《男性研究》《社会性别与社会读本》现今
《⼥界钟》
《百年中国⼥权思潮研究》王政
《批判与重建》李⼩江
《赋知识以社会性别》杜芳晴——偏向历史学
《妇⼥与社会性别研究在中国1987~2003》杜芳晴
《语⾔与社会性别导论》玛丽·塔尔博特艾晓明译本
《中国⼥性社会学:本⼟知识建构》张李玺——本⼟化
《妇⼥学教学本⼟化-亚洲经验》王⾦玲
《站在国家与男⼈之间》笑冬
《全球化与理论的旅⾏》闵冬潮
《⽗权的式微》《流动的⽗权》⾦⼀虹
《转型社会中的家庭与性别研究:理论与经验》唐灿
《科学、⽂化与性别》吴⼩英
《社会性别研究导论》佟新
《他们眼中的性别问题》谭琳——多学科视野
《中国妇⼥史读本》
第⼆章差异导致不平等还是不平等导致差异?
2.1 性别差异与性别平等
命题
对社会:如何处理有差异的体
对个⼈:发现更多元和复杂的⾃⼰
就某⼀具体特性⽽⾔,⼀组男性和⼀组⼥性之间存在显著的均值差异,但作为个
体,其相似性>差别性。
2.2 性别格式化与刻板印象
定位
性别差异并不意味着⼀种性别优于或劣于另外⼀种性别。
性别差异格式化时,个体可能会因此受较⼤差别对待。(统计学上)
对个体的歧视:以体的属性或刻板印象来区别对待个体
差异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当差异具有价值判断的时候就不⼀样了。
关注歧视的产⽣、表现和发展——扩⼤差异可视性(⻆⾊、语境)
2.3 性别歧视
类型
显性歧视
把⼥性视为低于男性的第⼆性
把⼥性看作是“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