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泉寺的疯女人》之表现技巧
  要:芳园的《圣泉寺的疯女人》是非常成功的短篇小说。它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技巧,通过圣泉寺与疯女人、李冬梅的外在行为举止与内心世界、她的爱情与神圣的寺庙之间的对比彰显了矛盾,但是,又通过人类的怜悯情怀和世间真情的力量巧妙地消解了矛盾,达到了一种和谐的境界。
关键词:圣泉寺  疯女人  对比  矛盾
芳园的短篇小说《圣泉寺的疯女人》充满了矛盾的因素,文本本身所体现出的内容,很多是与日常生活中人们遵循的伦理道德相悖的。作者通过鲜明的对比将这些矛盾彰显出来,却又巧妙地将其消解,使整个小说达到了一种和谐的境界。
首先,圣泉寺的疯女人,这个名字本身在审美上就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圣泉寺与疯女人是审美意义上极不和谐相称的两个名词,但是作者却把它们放在了一起。“圣”是圣人、神圣的事物,“泉”使人联想到汩汩流淌的泉水及周围翠绿的山峦。“寺”是寺庙、神灵。于是圣泉寺给人的印象自然而然就是庄严、宁静、和谐的。
文章开篇就说“嘉陵江边有座山,盘古开天即削了峰,叫作平顶山”。盘古开天这则神话的使用,使平顶山显得历史悠久而神圣。而关于圣泉的传说——龙变成了一道清泉,吐出甘泉,使其天干地旱源流不竭——不止使这个地方增加了一份神圣更增加了一份神秘的气息,致使圣泉寺常年香火不断,世代变迁,无论有庙无庙,总是有香客续火。有着这样的神话传说背景,建在这样一个有山有水,而且“水灵山秀”的地方,圣泉寺的确是庄严、神圣而又宁静。而这个疯女人却与圣泉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一个“满山麦苗青青、菜花金黄,好像是佛家的什么日子”里她蓬头垢面,疯疯癫癫地出现了。她没钱买香就抢别人的香、偷卖香人的香。佛门本是清静之地,根据佛教的教义,偷东西,抢东西这样的行为是有悖佛教教规的。而上香本是一件神圣、虔诚的事儿,又怎能是蓬头垢面。她的这些行为从日常伦理道德上来看是对佛祖的大不敬。于是圣泉寺和疯女人在形象和行为上就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形成了一个极不和谐的矛盾画面。乍一看,我们认为是疯女人的行为破坏了圣泉寺的庄严、神圣与宁静。再仔细品味,则会发现圣泉寺的庄严、神圣、宁静反过来更加衬托出了李冬梅的可怜。
其次,李冬梅外在行为举止的疯癫又与她的内心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世人的眼里她疯了,但是每次播放“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时,她都很专注地听。东北是
她的家乡,她对家乡有着无限的爱。可是,那里也同样是她苦难人生的开始。她恨日本人,因此,在放《地道战》的时候喊出了一声,“炸死本鬼子!”这是她幼年心灵上无法愈合的创伤。见到三四岁的小男孩时,她会满脸堆笑地去牵、去抱。那是因为她疼爱的儿子冬生死后,她的精神无所依托,她对三四岁的小男孩充满了爱,却往往将人吓跑。还有一个情节值得注意,那就是老和尚叫她,她没反应,但是老和尚叫了一句,“张排长来了!”“李冬梅神经质般地哆嗦着,四处张望。”人们说她疯了,可是她还记得这些事或者应该说刻骨铭心。她的疯是因为她无法面对丧夫、折子的双重打击,而沉溺于这些往事之中。通过上香,来寄托她无尽的祈盼。
她每天都去,二十多年来从不间断。她在烧香时,会浸出浑浊的眼泪。一个精神不正常的人却能做到二十多年从不间断地天天去圣泉寺烧香。这更加衬托出她内心的虔诚。她的外表的疯癫使其看似不严肃,不敬重的上香与她内心的虔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是她的这种内心的真诚打动了读者,消解了疯女人与圣泉寺在伦理道德上的矛盾。让我们读来不但不觉得有任何矛盾的地方,反而觉得很和谐。
再次,李冬梅和张排长的爱情也是与圣泉寺相矛盾的。佛教讲究清规戒律,宣扬禁欲主义。
李冬梅竟然和一个和尚相爱了。而他们约会的地点更具讽刺意义,竟是幽静的圣泉寺,后来竟然还有了一个孩子冬生。这不能不说是对佛教圣地的一种亵渎。况且,“那年月,与和尚私通,不知是什么烂女人才做的不要脸的事”。
虽然说张排长是国民党逃往台湾时,留在大陆的特务。和尚这个身份只是他的掩护。可是就算只是个掩护,那在世人看来他也是一个和尚,他们的爱情与日常伦理道德背道而驰。但是作者却巧妙地运用了怜悯和真情的力量来消解伦理道德的禁锢。
李冬梅的一生是一个苦难的历程。不满十岁的时候,日本侵华占领了她的故乡,就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亲眼目睹了父亲的死,后来母亲被炸死,自己成为孤儿,做了童工。遇到张排长后,两人悄悄相爱,有了冬生,过了一段算是“幸福美满”(在人前夫妻、父子不能相认,只能默默的相视)的生活。可是,就连这样的幸福也只能是昙花一现般的短暂。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时节,她又亲眼目睹了张排长作为国民党的特务被判死刑。这个沉重的打击致使她整天神情恍惚,最终导致了儿子冬生的死。这使她彻底崩溃,成为一个疯女人。她每天都会去圣泉寺烧香,而每次烧香时,她眼里都会浸出浑浊的泪。从那句“莫怕,他年轻时,比你们哪个都好看”到老和尚的话——“李冬梅,你啷个变成这模样啰?”“这女人造孽哟!痴痴地喜
欢那张排长。”——中,可以看出人们对她的同情与怜悯。老和尚是被这女子对张排长的痴情而感动,动了追求人间天伦之乐的凡心而还俗的。可见李冬梅与张排长的真情。真情最能打动人心。他们的真情使她们的行为得到了世人的原谅。作者也是抱着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来书写这个故事的。所以,在这里,人类的怜悯情怀和世间真情的力量消解了这一伦理道德的禁锢。
由此可见,作者在这篇文章中通过对比彰显矛盾,却又巧妙地利用主人公的真诚情感,以及人类的怜悯情怀和世间真情的力量解构矛盾,使在伦理道德上相互矛盾的事物共同存在,并在矛盾的背后达到一种和谐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