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发展的E-learning途径
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各位与会领导与同仁,我们的这篇发言是介绍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在远程开展教师非学历教育方面所取得的一些进展,愿将我们的理念、特点、成效与经验与各位同享。
众所周知,互联网正在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社会。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步入了一个E-化的世界-----E-mail, E-cash, E-marking, E-business, E-management, E-library……,还有就是我们关注的E-learning!
所谓E-learning,简单地讲,就是在线学习或网络化学习。它在世界范围内的蓬勃发展使我们有理由相信,E-learning的推行正在引发教育领域的新革命。
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培训?E-learning又可以为教师专业发展做些什么?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与实践是我们开展教师远程培训的基础。
一、背景
在教育部积极推动教师教育一体化,推动教师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凭借自身在师范生教育、在职教师学历教育方面积累的一线经验和资源优势,积极参与在职教师的“非学历教育”。截止目前,在非学历教育方面已累计培训教师11,800人,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在不断的学习、实践、研究与反思的过程中,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发挥“高校优质资源”以及“网络教学技术”的双重优势,围绕“新理念,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的重点内容,整合地方培训机构的“人网资源”,形成并完善了具有自身特的、行之有效的远程教师培训模式--------教师远程研修模式。该模式在上海及周边地区试点推广,目前利用该培训模式已培训教师4000多人,受到合作单位与受训教师的普遍好评。
二、特点
教育改革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学习行为及教学行为的转变。对此问题的认识,决定了我们研究并从事教师培训的目标。在这里,我们将以“集中授课”和“专题讲座”
为主的培训称为“讲授”模式,而将“以教师为本,强调在行动中学习、行动中研究的”培训模式称为“研修”模式。
下表即从分析“讲授”模式和“研修”模式的区别入手,阐明了我们对于“研修”模式的认识。
1 “讲授”模式与“研修”模式的区别
关键要素
讲授模式
研修模式
学习目标
1. 由培训机构自行制定学习目标。
2. 提高教师对于教育改革目的、背景、理念的认识和理解。
3. 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
1. 培训机构、教师和学员根据实际问题和学员已有的知识结构、专业发展要求、兴趣和经验共同选择学习目标。
2. 培养教师在自身工作实践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改变教师自身的学习行为及教学行为,适应教育改革背景下的专业发展需要。
学习内容
1. 以学科脉络组织学习内容。
2. 在培训过程中,学习内容不更新。
1. 以解决或完成具体工作相关的问题或任务为脉络组织学习内容。
2. 在培训过程中,学习内容动态更新。培训者和学员在研修过程中产生的过程性及终结性成果都是重要的更新来源。
学习形式
1. 为整个学员团体而设计,强调步调统一。
2. 主要由培训者组织和展示信息(如授课、学术报告等)。
1. 培训者与学员共同制定学习策略,并在过程中根据学员个性表现及具体问题进行动态调整。
2. 在基本学习框架下,学员自定步骤,为个别化学习而设计。
3. 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如讲授、案例学习、专家指导、研讨、交流、反思、成果共享、网上资源、社会活动、教学实践等)。
学习评价
1. 强调量化及终结性评价,对学员是否有资格结业进行甄别。
1. 强调质化及过程性评价,目的在于通过评价促进学员的研修水平。
2. 基于书面表达,评价学员对知识点和关键理念的掌握程度。
3. 主要采用培训者评价。
2. 基于绩效,评价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采用自评、互评、培训者评价等多元评价方法。
学习环境
1. 主要是由培训机构指定的集体授课环境,如教室、报告厅等。
2. 基本不需依赖交互媒体。
1. 主要是学员自身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2. 对交互媒体的依赖性较大。
培训者角
(通常由一名培训者完成培训。)
1. 准备讲授内容
2. 讲授、报告。
3. 扮演专家的角,主导信息渠道。
(往往是由不同层次教师组成的培训者团队,共同完成研修指导。)
1. 设计并组织研修过程,准备学习资源。
2. 扮演顾问角,帮助学员研究解决现实问题。
3. 为学员研究成果的共享及评价提供渠道。
学员角
1. 被动接受信息。
2. 学习反思。
1. 研修任务与自己的工作密切相关,对自己的学习负有责任。
2. 为解决实际教学或工作问题而主动寻求资源、建构知识、培养能力。
培训时间
1周至1月,相对较短
1学期至1学年,相对较长。
实践告诉我们,“研修”模式对于中小学教师这一能动的、面临职业挑战,同时又具有自主学习素质的特定体来讲,确实是一种有效的、适合的培训模式。但同时,我们也深刻地体会到,没有网络技术的支持,“研修”的广度和深度都将受到极大的影响。在“研修”模式中,网络的如下几个技术应用特性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1) 网络的时空不限性,可以满足“研修”历时长、地点散的要求,保证了培训者与学员的充分参与与及时沟通。
“研修”模式的培训普遍历时较长,而且由于要学员们解决各自遇到的实际问题,因而除了少量时间的集中活动外,大部分的研修阵地还是在学员自己的工作环境中,这样一来,培训的地点相对分散。如果不借助网络手段,要求学员经常性地集中,或者要求培训者经常性地进入各个研修阵地,在人力、物力、时间上都将是极大的损耗。很多高层次的专家因而不能保证参与全程的研修过程,学员的工学矛盾更是难以解决。
网上的研修活动可以借助语音聊天、BBSEMAIL、视频会议等交互工具同步或异步进行,在空间和时间上均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在技术上为培训者与学员的充分参与与及时沟通提供了保证。
(2) 网络中流动的数字化信息,有助于记录过程,并挖掘参与者的隐性知识。
在“讲授”模式中,学员们获得的是培训者(专家、名师等)的显性知识(如讲座、文章等),而无论是专家、名师、普通教师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无形经验智慧,意即所谓的隐性知识,如个人的观察力、思维习惯、技能经验、判断、构思等,这些知识是只能依附于人脑中,只有跟拥有者合作交流才能获得。
网络交互媒体不但可以促成培训者与学员之间的交流讨论,促进无形经验智慧在参与人员之间的流动,更为可贵的是,这些交互媒体还可以将这些无形的经验智慧以有形的数字化信息(如文字、音频、视频等)的形式记录下来,成为显性知识。为资源的全面共享、评价反思提供了支持。
(3) 网络数据库为动态资源的检索和生成提供了便利。
在“研修”模式中,培训内容除了保持相对稳定的结构外,还时时涌动着活性的资源。多种渠道获得的资源,包括网上信息、专家建议、参与者交流过程中产生的隐性知识、学员在研修不同阶段产生的作品等等正是活性资源的源泉所在,可以说,每一个参与者都是主动的资源
生产者。为了保证活性资源生产的有序、高质、便于检索,不借助网络平台的强大数据库是难以实现的。
综上所述,在“研修”模式中,网络不仅仅要支持良构知识(如视频讲座、课程网页、电子化文档等)的传递,更要支持弱构知识的建构。它不仅仅是传递知识的媒介,更要促进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交流、提供社会参与渠道、支持开放的个性化学习,支持参与者的合作学习。学员在网络环境中,不仅要自学知识、观摩演示、观察案例、寻信息,更要研究、交流、思考、评价、参与、协作,贡献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自己的一管之见……
同时,必须强调指出的是,远程“研修”并不意味着忽视和排斥其他方式、其他媒体。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不但适时安排面对面的讲授和研讨活动,还充分利用光盘、书本等其他媒体,以求取得最优化的“研修”效果。
三、类型
总的来讲,我们的远程研修模式可以分为两种类型:项目研修与课程研修。前者可以说是“讲授”模式的改革,充分体现了“研修”特点,以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的项目为引领,帮助学员完成
现实的任务或解决具体的问题;后者可以看作是对“讲授”模式的改良,在面向教学改革的学科网络课程中,充分引入“研修”要素,以适合中小学教师的知识脉络为引领,以绩效化的评估手段帮助学员解决与课程相关的现实教学问题。
课程研修
项目研修
主线
选定的网络课程
量身定制的任务
面授
一次(开班时)
多次(在各个关键环节)
适宜对象
各级各类的中小学教师
有特定培养目标的教师
参考时间
3个月以内
4个月至1
参考人数
每课程50----300
每项目20----100
教师
每课程设主讲教师1
由学科专家、特级教师、课程主讲教师等共同组成的教师团
每位教师负责的人数
300人以下
20人以下
个别沟通程度
相对较低
相对较高
四、成效
目前,我们与上海金山区教师进修学院、南汇区教师进修学院开展了课程研修,与普陀区教师进修学院开展了项目研修。在这里我们仅以金山区教师进修学院为例,介绍一下远程研修的开展情况。
实例展示------金山教师远程研修的情况介绍
背景
金山区教师进修学院负责全区教师培训工作,十五期间一项重要的培训内容就是“学科专业培训”。但由于中小学教师人数众多,相应的课程资源缺乏。在这种情况下,华师网院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精心为金山区的中小学教师配置了12门网络课程,与金山区教师进修学院合作,对该区2090名中小学教师开展了为期四个月的“金山中小学教师学科专业远程培训”。
成果展示
结业时,共有1811人填写了远程平台上的问卷调查。从问卷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学员对于远程研修效果的基本认可。
问题1:您认为此次培训是否对您今后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有益?
问题2:您对此次培训的那些方面印象深刻?
问题3:通过此次培训,您在那些方面收获较大?
问题4:计算机操作技能在培训前后的变化?远程研修
问题5:使用网络开展交流技能培训前后的变化?
五、经验总结
(1) 尊重地方培训机构,充分整合即有人网资源
地方培训机构是网院首先倚重的人网资源。他们所拥有的管理经验、培训经验、人力资源、行政职能与网院的即有经验、资源与职能形成了优势互补。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本着“精诚合作、放眼长远”的原则,与多个地方培训机构形成了良好的、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并将秉承这一原则,继续扩大合作区域。
金山区、普陀区、南汇区都是和教师进修学院进行合作,在学员管理,学分认可方面,这几个教师进修学院与我们做了紧密的合作。
在金山区与南汇区都是利用原有的人网资源开展远程研修平台的二级培训。普陀区则是进行了面对面的技术培训。
可以说,没有合作单位的管理与合作,我们的远程研修开展是无法想象的。
(2) 尊重教师实际需求,为教师专业发展量身定制
网院通过多次的、例行的咨询会、交流会、问卷调查等形式,走进中小学教学一线,了解教师们已有的知识结构、专业发展要求、兴趣和经验,借此来丰富和完善远程研修模式。每一次研修的方案、项目、课程、助学措施都是根据学员的需要来设计与创建,追求量体裁衣的效果。正是基于这样的努力,远程研修模式才凸显出自身的特,受到受训教师的普遍认可。
在每次合作的第一步,都是与合作单位有关人员成立项目本地化专家小组,了解学员的需求、背景与工作节奏,共同确定研修时间表,对研修工作进行更为切合当地教育情况的修
改与提高。
精选研修内容。尊重教师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专业发展需求,摒弃学术性、理论性过强的章节,而将重点放在学科相关的新知识、新教法、新案例、新资源上面。从中小学教师的实际需求出发,重新改造课程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