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中华民族的诗河
作者:杜学霞
来源:《河南教育·基教版》2021年第02期有关黄河的诗歌
        研究文学黄河,离不开对黄河诗歌的研究。黄河与中国文学有地理和精神上的联系,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有大量与黄河相关的诗歌,有写黄河干流的,有写黄河支流的,还有的是以黄河为比喻和意象。这些,我们都称之为黄河诗歌。
        中国诗歌的起源与黄河有着密切关系。徒歌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产生于原始社会时期。所谓徒歌,指的是只有清唱的歌词,没有伴奏或者配乐,其内容大多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如《击壤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些徒歌,有不少就产生于黄河岸边。如著名的徒歌《五子之歌》,就产生于洛河和黄河交汇处。《五子之歌》据说是夏君太康的五位兄弟在洛汭所唱,歌词“内作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大意是指责太康沉溺于游猎、疏于治国,结果为有穷氏后羿所逐,以至于失国。歌中“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反映了我国最早的民本思想。洛汭,即洛河入黄河处,或者洛河与黄河交汇处,在今天的巩义市河洛镇。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有很多诗歌是关于黄河的描写。如《国风》之《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魏风》中的《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等诗歌里提及的“河”,都是指黄河。这是因为,在我国先秦时期,有“河、江、济、淮”四渎,四渎中,“河”是“四渎之宗,百泉之首”。除了上述几篇,《诗经》里还有不少写到“河”的诗,这些诗中的“河”,都是指黄河,“河”是那时对黄河的特指。
        《诗经》之后,中国诗歌史与黄河相关的诗歌逐渐增多。尤其到了唐代,关于黄河的诗歌更是蔚为壮观。如果我们从五万首唐诗中挑选出与黄河有关的,设计一个唐代黄河诗的线路图,就会发现,无论是上中下游、主要支流,还是左岸右岸等,都留下了诗人的足迹和他们的诗歌。
        唐代以后,关于黄河的诗歌依然很多。但唐代以后写黄河的诗,大多与治河有关。这主要是因为唐代以后,黄河开始成为“问题河”。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带来的泥沙越来越多,黄河中下游的泛滥、决口、改道不断发生。因此,唐代以后关于黄河的诗歌,虽然也有赞美黄河的,但相比之下,以黄河灾害、黄河治理为内容的明显增多,诗中也多了忧患意识。北宋
王朝对黄河的治理没有太突出的贡献,倒是在如何治理黄河方面进行了大讨论。南宋建立后,南北对峙,留下关于黄河的诗歌不多,但《全金诗》中也有不少。
        有意思的是,虽然从唐代后期以后,中国的经济中心已经南移到淮河和长江流域,但是关于黄河的诗歌的创作数量却并没有下降。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统一的时期,多民族统一的国家逐渐稳固,也是黄河问题最多的时候,这一时期留下来的黄河诗歌也多是以治河、河患等为内容的。
        近代以后,中国陷入外忧内患。关于黄河的诗歌相对较少。一直到抗战爆发,民族危亡之际,黄河诗歌的创作再度形成高潮。此时的黄河诗歌,更倾向于将黄河视为民族的象征,《保卫黄河》就是这个时代黄河诗歌的最强音。1938年,一个17岁的郑州少年,离开家乡,奔赴抗日战场,临行前,他写了一首诗。这个少年就是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作者,他写的这首诗就是《黄河行》。《黄河行》表达了对黄河母亲的赞美:“你是中华民族的魂魄,你是中国人民力量的象征,没有谁能够阻止你挺着赤红的热烈心胸,走向人类的黎明!”还有面对黄河以北国土一步步沦陷的痛心:“我不忍看呵不忍看,黄河北岸,一步步地退让啊,在人类历史上,留下最大的污斑,看我们祖先的创业图,已被烧卷了半边。”《黄河
行》是一个中原少年发出的挽救民族危亡的正义呐喊,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抗敌之情,传达出当时所有爱国志士的共同心愿。
        我们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诗河,是因为自有文字以来中国近三千年的历史上,黄河与中国的诗歌发展紧密相连。黄河是中国诗歌描写的重要对象,也是抒发感情的起因。不管是唐代以前人们对黄河是赞美,还是唐代以后在治河中所表现出的忧患意识,都通过黄河这一对象表达了浓重的民族情感。黄河与民族精神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黄河诗歌也因此与民族精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我看来,黄河诗歌写得最好的是唐诗。这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是由于唐代的黄河是一条相对安澜的河。东汉王景治河营造的千里大堤,确保了八百年黄河安澜。另一方面,唐代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特别是经过民族大融合之后,文化开放而发达,民族自信心大大增强。
        唐代诗人写黄河的诗,有几个特点:首先是数量多。光与黄河干流有关的,或者涉及黄河意象的就有上千首。如果算上主要支流的,那就更多。可以说围绕干支流、左右岸、上中下游、黄河渡口、码头都有黄河诗。比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写的
是支流无定河,《汾阴行》“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李峤)写的是支流汾河。
        其次,唐代的黄河诗无论是内容还是艺术水平都相对较高。唐诗中的黄河,意境开阔、感情澎湃、场面宏大,内容多与金戈铁马、悲情壮志有关。“春搜驰骏骨,总辔俯长河”(唐太宗李世民),“黄河分地络,飞观接天津”(唐玄宗李隆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李白),“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吼万里触龙门”(李白),“黄河怒浪连天来,大响谹谹如殷雷”(温庭筠),“千里万里春草,黄河东流流不息”(王维),“萧关陇水入官军,青海黄河卷塞云”(杜甫),“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杜甫),“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韦应物),“黄河摇溶天上来,玉楼影近中天台”(李商隐)……一句话,关于黄河的诗,很少有纤细缠绵的。就连孟郊这样的寒士,写黄河也有:“谁开昆仑源,流出混沌河”“黄河倒上天,众水有却来”的壮阔诗句。
        最后,唐代写黄河诗的作者多。不仅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高适、李商隐、韩愈、孟郊、温庭筠等大家都留下了黄河诗,连一些不太知名的诗人也有关于黄河的诗。
        综上所言,中国诗歌与黄河有三重关系:一是中国诗歌和黄河有重要的地域关系。中国詩歌的起源、发展和昌盛都离不开黄河这个重要的场景,中国诗歌在黄河两岸和黄河的支流呈现出密集的分布状态。二是黄河是中国诗歌描写的重要意象。中国诗歌中有大量对黄河的描写,形成了九曲黄河、奔腾不息、滚滚东去、百折不回等独有的文学意象,这些意象让我们一想起黄河,就会受到深深的感染。三是中国诗歌中所表达出的黄河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写照。这种精神,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深厚的民族精神积淀,这也是为什么近现代以来,尤其是抗战时期,黄河能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