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四年级上册语⽂《古诗三⾸》(出塞、夏⽇绝句、凉州词)教
案范⽂3篇
  ⼩学是我们古诗背诵打造基础的阶段,今天⼩编给⼤家带来的是关于⼩学四年级上册语⽂《古诗三⾸》(出塞、夏⽇绝句、凉州词)教案范⽂,供⼤家阅读参考。
  ⼩学四年级上册语⽂《古诗三⾸》(出塞、夏⽇绝句、凉州词)教案范⽂⼀
  教学⽬标
  1.认识本课“塞、秦、征”等8个⽣字,会写“胡、催、醉”等11个⽣字,理解“但使、飞将、欲饮、⼈杰”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古诗《出塞》《夏⽇绝句》。
  3.理解诗句的意思,再明⽩诗的⼤意。
  4.体会诗⼈的思想,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思想。
  2.引导学⽣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的思想,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第⼀课时
  教学⽬标
  1.认识本课的⽣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
  3.背诵古诗《出塞》。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知诗⼈解诗题
  课前预热:以诗会友《静夜思》。李⽩在什么情况下会思念家乡?你有过想家的经历吗?
  1.知诗⼈: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三⾸》。说到唐诗,你们会想到哪些唐代诗⼈?你对诗⼈了解多少?我们今天学习著名边塞诗⼈王昌龄写的《出塞》。(课件出⽰2)
  2.读诗题《出塞》。“塞”是什么意思?“出塞”怎么解释?
  (是古代军歌的⼀种题⽬,出征到塞外的意思。)
  3.你想到边塞看看吗?
  欣赏图⽚。边塞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教师板书:《古诗三⾸》)
  在学习在这⾸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下诗⼈。
  (课件出⽰3)
  (出⽰课件——王昌龄照⽚、⽣平简介)
  ⼆、初读诗⽂,整体感知
  1.⾃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
  (课件出⽰4)“塞、秦、征、还”
  2.学习⽣字
  (课件出⽰5)“塞、秦、征”
  指导书写:(课件出⽰6)
  “塞”的中间第三横长;
  “秦”上⼤下⼩;
  “征”左窄右宽。
  三、再读诗⽂,探究诗意
  1.师:学习著名边塞诗⼈王昌龄写的《出塞》。
  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说说哪个字容易读错。
  (2)⼤家跟读,学习“秦”字。
  (3)提问“但使,飞将,不教,胡马”等词的意思。
  2.朗读古诗:根据平仄规律和七⾔绝句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
  师:到底诗⼈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
  (⽣听课件中范读)(课件出⽰7)
  (指名读,齐读,师范读。)
  读得字正腔圆是学诗的第⼀步,我们还要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感情,这就是要理解诗的意思。我们来说说学习古诗有什么好的⽅法?
  3.师:现在请同学⾃由朗读这⾸诗,通过图⽂结合或联系上下⽂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
⽤“△”标出。
  (⽣⾃由朗读学习古诗)
  4.交流学习⼀、⼆两句。
  在这两⾏诗中,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可提出来。
  ⼩组合作理解诗意:根据我们说的学习⽅法再读古诗,把理解的词放⼊诗中,⽤我们⾃⼰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5.反馈交流:在边塞看到秦汉时的明⽉,照着秦汉时的边关,万⾥出征的将⼠们仍未归还。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还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军队越过阴⼭。(课件出⽰8)
  6.指导第⼀句的修辞⼿法“互⽂”。像这样前⽂含有后⽂中省略的词这样的修辞⼿法叫“互⽂”,古代诗歌中常⽤的修辞⼿法。(教师板书:互⽂秦汉)
  7.同桌互说诗意,再读古诗。试着⽤⾃⼰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8.指导朗读朗读整⾸诗。
  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诗。
  (⽣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三、悟诗情
  体会“秦时明⽉汉时关,万⾥长征⼈未还”。
  我们理解了古诗的意思,现在我们来体会诗中的情感。
  (⼀)感悟画⾯之悲。
  1.师范读诗句。
  你眼前出现⼀幅什么画⾯?
  (板书:明⽉关⼈未还)这样的画⾯给了你什么样的感觉?
  2.指导读出感觉。
  ⼩结:古代描写军旅⽣活的诗歌,⼤都要写到明⽉和边关。“明⽉”“边关”已经成了戍守边关将⼠们⽣活的两个典型的景物。
  (⼆)感悟⼈⼼之悲。
  1.从征⼈⾓度感悟。
  “⼈”指什么⼈?(板书:同情征⼈)(唐代镇守边塞的⼠兵统称征⼈)
  (1)想⼀想:⽩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对边塞荒凉的关⼭和⼀轮明⽉,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驻守边关的征⼈们,会想什么呢?(家亲⼈)
  (2)补诗句:(课件出⽰9李颀诗:“不知何处吹芦管,⼀夜征⼈尽望乡。”)
  师:不知何处传来悠扬的芦笛声,引得征⼈直往家乡的⽅向望。他们望到了什么?
  (望到的依然是明⽉和边关。)他们什么⼼情?体会失望、悲伤。
  读出语⽓。
  (3)激情引读:回家是千百万征⼈萦绕⼼头上的梦啊!却只能化为⼀句——(引读)
  课件出⽰10
  秦时明⽉汉时关,万⾥长征⼈未还。
  2.从亲⼈的⾓度感悟
  (1)过渡:征⼈在万⾥之外喋⾎沙场,在同⼀轮明⽉下他们的家⼈在做什么呢?
  (2)想象说话:⽩发苍⽼的双亲,拄着拐杖,倚在门⼝,对远⽅的⼉⼦说__________。勤劳善良的妻⼦,⼲完农活,站在村⼝,对远⽅的丈夫说____________。孤苦年幼的孩⼦,对远⽅的⽗亲喊:
_________。(课件出⽰11)
  指名反馈
  (3)师:多么动情的呼唤,多么强烈的期盼,但他们等来的盼来的却依然是“⼈未还”引读。此时⽉圆⼈却不圆他们会是什么样的⼼情?(悲伤)(板书:悲壮)
  (4)指导读出感情。
  (三)感悟历史之悲
  师:这样的思念,这样的等待,是不是⼀年,两年呢?从哪⾥看出来的?
  ⾃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死伤⽆数。翻开历史的长卷,朝代变迁:我们发现从秦代到唐代中间隔着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这是悠悠千年的历史啊。(课件出⽰12)  师:⾄秦⾄汉⾄唐,明⽉依旧,边关如故,多少征⼈尽望乡啊,依然是——(引读)
  课件出⽰13 “秦时明⽉汉时关,万⾥长征⼈未还。”这悠悠千年,⽉圆家不能圆,多少亲⼈望穿双眼,哭断⼼肠,依然是(引读)
  体会诗⼈情感:⼀句“⼈未还”让我们尝尽了战争给⼈们带来的痛苦。
  写下这两⾏诗句,诗⼈王昌龄留下了眼看泪。这是什么样的眼泪?反馈并读出语⽓。
  师:这是伤⼼的眼泪更是同情的眼泪。同情征⼈有家不能回的悲伤,同情征⼈的家⼈失去亲⼈的悲痛。让我们带着感受来齐读这两⾏诗。
  3.征⼈们为什么不回家?我们来看⼀段资料。另外还有许多边塞诗,也反应了边塞战争给⼈们带来的苦难。
  课件出⽰14“据《资治通鉴—唐》记载:⽞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戍边时间从⼀年延⾄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东戍卒还者⼗⽆⼆、三。”
  年年战⾻埋荒外,空见蒲桃⼊汉家——唐•李颀《古从军⾏》
  黄尘⾜今古,⽩⾻乱蓬蒿——唐—王昌龄《塞下曲》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回。——唐—王翰《凉州词》。
  体会“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
  1.看到征⼈悲惨的⽣活,看这千百万妻离⼦散的家庭,你们想对这⽆休⽌的战争说什么?所以诗⼈这样写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
  (1)为什么要写西汉飞将李⼴呢?
  (补充:《塞下曲》能骑善射,⼒⼤⽆⽐。)“不教”是什么意思?
  (2)读出豪迈、勇敢、⼀往⽆前。
  从这两⾏诗中感受到诗⼈什么样的希望?(板书:渴求良将,渴望和平。)
  2.激情引读
  (1)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殷切的希望,我们来表达下诗⼈的希望好吗?(引读)
  (2)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是呀,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征⼈的希望,他们希望(引读)这也是千百年来征⼈们亲⼈的希望,他们希望。(引读)
  3.体会壮的感情
  出⽰《从军⾏》“黄沙百战穿⾦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体会战⼠们的豪情壮志。齐声朗读。
  四、布置作业
  将你今天在课堂上的收获加上你的想象,将《出塞》这⾸诗改成⼀篇记叙⽂或⼀个故事。
  五、总结
  1.“⼈未还”虽说是悲痛的,但也见证了战⼠们保家为国的壮烈。让我们带着⾃⼰的感受再读这⾸诗。从诗中你感受到王昌龄是⼀个什么样的诗⼈?(板书:忧国忧民)
  2.写法:这⾸诗的体裁是“七⾔绝句。”这⾸诗⽓势雄壮,既写了征⼈的哀叹,⼜写出了渴求良将的愿望和报效国家的志向。真不愧为“七绝诗”的压卷之作。
  同学们,古时战事不断,今天的世界仍不太平,世界上战争从未停⽌。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
塞》这样⼀⾸渴望和平,关爱所有⽣命的诗篇。让我们带着体会齐诵这⾸诗。有能⼒的同学可以不看书。
  第⼆课时
  教学⽬标
  1.认识本课的⽣字词。
  2.在明⽩古诗意思的基础上,学习李清照崇⾼伟⼤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热爱祖国、奋发图强的精神。
  3.背诵古诗。默写古诗《夏⽇绝句》。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谈话激趣
  同学们,我们知道,古诗语⾔精炼,意境深远,是悠久的中华⽂化瑰宝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外两⾸诗。
  2.出⽰并理解课题。
  (课件出⽰16:沙漠图⽚)西域沙漠,⼈烟稀少,这,就是唐朝的边塞重镇,凉州当地歌曲中夹杂有少数民族的曲调,别具⼀格,⼈们称之为凉州词,许多诗⼈都喜欢为它填写新词咏唱。今天我们来学习唐朝著名诗⼈王翰写的《凉州词》。(教师板书:《凉州词》)
  ⼆、初读诗⽂,整体感知
  1.⾃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读出节奏感。
  (课件出⽰17)“琵、琶”注意:葡萄和琵琶的读⾳。
  2.学习⽣字
  (课件出⽰18)“催、醉”
  指导书写:“词、催、醉”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催”是左窄右宽;“醉”左右结构匀称。
  3.教师范读,指导读出节奏。
  4.学⽣⾃由读注意读出诗的节奏感,借助注释说说读懂了什么。
  5.⼩组交流读懂了什么。
  三、学习古诗《凉州词》
  师:刚才⼤家通过读诗初步了解了古诗的内容,你刚才说到那盛宴摆满了葡萄美酒啊,让我们读读这⼀句(出⽰诗句第⼀⾏)。(课件出⽰19)
  1.展开想象,你看到了什么?
  醉⼈的葡萄酒、那精致的夜光酒杯闪着亮光盛满了⾹甜的美酒。
  师:同学们,这就是夜光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域胡⼈⽤⽩⽟精制成,因“光明夜照”得名;凉州往西就是新疆的吐鲁番,那⾥可是盛产葡萄美酒和夜光杯的地⽅,(课件出⽰20)很多同学发出了惊叹声,谁来读出这样惊喜的感觉?
  这样的葡萄美酒和夜光杯,让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场景?你想想到些什么?
  碰杯声、欢笑声,劝酒声,多么欢快的⽓氛啊。这情景使⼈异常兴奋——读:
  盛⼤的酒宴上有很多夜光酒杯盛满了⾹甜的葡萄酒,酒席上摆满了丰盛的⾷物,很多将⼠在举杯欢庆,真是豪华的盛宴啊,真是令⼈神往啊,谁能把这样盛⼤的场⾯读出来。
  指名读,⼥⽣读。
  2.将⼠们刚要举杯豪饮时,你们听,什么声⾳传来了?急促的琵琶声。
豪情壮志的诗  边听边读,这急促的琵琶声在催促什么?
  (1)这急促的琵琶声在催促战⼠们赶快奔赴战场。
  (2)这急促的琵琶声还在催促什么?还有不同的感受吗?西域⼈有骑在马上弹奏他们特有的琵琶以助兴的习俗。
  ——是不是应该从“催”⾥读出:
  (1)快尽兴畅饮;(2)快奔赴战场(3)快喝,喝完了要奔赴战场。
  师⼩结:同学们通过边读边想,从这个“催” 字中读出了不同的情怀。
  3.⼩结:这场酒宴真是⾮常隆重,有欢快的琵琶声,有醉⼈的美酒,酒宴上⼈声⿍沸、酒杯交错,谁来读出这样盛⼤的场⾯。指名读、分组读。
  4.激越的琵琶声,让我们在场所有的将⼠们兴致飞扬,诸位⽼兄,我有点醉了,想告辞了,你们想对我说什么?这样难得的盛宴就应该⼀醉⽅休。
  展开想象:“怕什么,醉就醉吧,醉卧沙场,不也是⼈⽣⼀⼤快事吗?请诸位莫笑,引⼊下⼀句。(板书:醉)  指名读,从“醉卧沙场”中我听出了你们那份潇洒从容,⼩组读,醉了躺着沙场上为什么不要笑我呢?因为从古⾄今没有⼏个⼈在战场上能活着回来。
  5.是啊,你抓住“⼏⼈回”读出了将⼠的⼼声,⼤家再好好读⼀读这⼀句,想⼀想你从⼏⼈回中读出了什么?⼩组讨论汇报。
  ⾃古以来边关烽⽕难息,多少将⼠⾎洒疆场!多少母亲失去⾃⼰的⼉⼦,多悲凉啊,指名读,从你的朗读中让我想到王昌龄《出塞》的⼀句诗“秦时明⽉汉时关,万⾥长征⼈未还”,多少将⼠就这样到了戍边再也没回来啊,谁再读。⼥⽣配乐读,我听出了母亲们的⼼声。
  伤⼈⼀万,⾃损⼋千,战争是多么残酷啊。——读全句没有⼏个⼈活着回来啊,这⾥运⽤反问的句式说出将⼠们的⼼声,在质问这场残酷的战争啊。
  ⼩组读。
  尽管有那样多的将⼠们战死沙场,可仍然有⽆数的热⾎男⼉们奔赴戌边、前仆后继,这是为什么?为国戌边死得其所,是⽆⽐悲壮的。
  “风萧萧兮易⽔寒,壮⼠⼀去兮不复还”从古⾄今戌边的战⼠为了国家领⼟的完整拼死沙场、⼨⼟不让,他们的死是悲壮的,更是豪迈的。(板书:悲壮豪迈)
  ——男⽣齐读。
  正是因为将⼠们有这样的豪迈的⽓度,才有醉卧沙场的潇洒从容。全班读。
  ⼩结:好⼀个“⼏⼈回”,同学们今天很会学习,通过反复品读,读出了⼏种不同的感受。
  6. 总结全⽂,回归整体:
  《凉州词》短短四⾏,⼆⼗⼋个字,那盛⼤的场⾯让我们闻到了醉⼈的美酒,看到了将⼠们⼀醉⽅休、醉卧沙场的那份潇洒从容,全诗前后形成了强烈的对⽐,抒发了戍边将⼠为国捐躯的悲壮与豪迈。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把整⾸诗⾃⼰试着读⼀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