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玲(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南方
南方文坛
文坛》》主编:
):各位专家、朋友们,早上好!在谷雨和立夏之间,天候正斗指东南,白烨老师率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的核心专家来到中国之南的“绿城”南宁,来到相思湖畔,在此天时地利人和的日子里,请允许我简单介绍与会嘉宾和专家(略)。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的几代中国学人,还有广西民大00后的研究生们,尤其是白烨老师率领的豪华学术阵容,这是广西文学的荣幸,他们不辞辛劳从各地赶来,请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
为了庆祝建党百年,凸显百年中国文学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经典化过程,我们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会为契机,一起研讨百年来中国重要的文学思潮、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中的经验与经典,以回应时代主题,促进中国文学事业的发展繁荣。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南方文坛》杂志、广西民族大学联合主办的“经验与经典——中国文学百年叙事研讨会”正式开始。首先有请广西民族大学书记卞成林教授致辞。
卞成林(广西民族大学党委书记
广西民族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尊敬的白烨会长、燕玲主编,各位专家学者、老师同学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在相思湖畔隆重召开“经验与经典——中国文学百年叙事”高端论坛。首先,我谨代表广西民族大学向各位远道而来的专家学者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也是“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的第二个百年的开端之年,国内文艺界举行了一系列重要纪念活动。乘此时代东风,我们就百年叙事这一主题进行研讨和交流,探寻百年来中国文学叙事在反映和表征伟大的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中积累的宝贵经验,研究具有世界影响的经典文本,积极回应时代的呼唤。
借此机会,我向各位简要介绍一下广西民族大学文学学科的发展情况。作为国家民委和自治区政府共建高校、自治区重点建设高校,一直以来,学校秉承“民族性、区域性、国际性”三性合一的办学特,倾力建设发展以汉语言文学为中心的重点学科。我校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及文体、中国当代区域文学、女性文学。该专业在广西多民族作家作品研究、现代文体学研究等方面研究成果突出,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优势,具有鲜明的文学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相结合的大学文学教育特
,涌现出一批文学研究成果,培养、聚集了东西、凡一平等一大批优秀创作人才,形成了令广西文坛瞩目的“相思湖作家”。本次论坛选择在我校举办,我们感到十分荣幸,也备受鼓舞。这不仅为我校师生提供了交流的良好平台和便利机会,对于增强我校对全国学术界的了解,提升学术影响力,彰显办学特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验与经典
——中国文学百年叙事研讨会纪要
本刊编辑部
时间:2021年4月25、27日
地点:广西南宁、北海
主办: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南方文坛》杂志、广西民族大学
承办: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广西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中心
人员:白烨、贺绍俊、程光炜、乔以钢、陈福民、张柠、吴俊、邵燕君、李国平、杨青、王春林、崔庆
蕾、陶庆梅、杨早、徐刚、丛治辰、项静、相宜、卞成林、黄晓娟、东西、陆晓芹、张柱林、曾攀、李约热、朱山坡、赵牧、韩颖琦、陈祖君、王俊、叶君、陈爱中、魏继洲、陈岸峰、苗军、董迎春、马卫华、朱厚刚、张亮华、李北京、齐晓宁等八十余人
主持:张燕玲、陈福民、杨早
白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
文学所研究员、《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主编
主编):
):本次研讨会,经过各个方面的协同努力,今天在广西民族大学如期召开,我代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向莅临研讨会的各位嘉宾和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鼎力合作办会的《南方文坛》、广西民大文学院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这次研讨会的总主题,是“经典与经验——中国文学百年叙事”。近期以来,冠以“百年”的学术研讨会并不少见,但我们这次的“中国文学百年叙事”的研讨,与此明显不同,这就是我们这个“中国文学百年叙事”的研讨会,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举行,具有特别的背景,富有着特别的意涵。
“百年叙事”与“建党百年”,绝不仅仅是一个时间长度上的重合,二者之间实际上有着实质性的内在关联。中国近现代的革命先驱李大钊、陈独秀等人,会同进步的文化先哲蔡元培、胡适、鲁迅等人,由发起新文化运动,推动五四运动,在政治上和思想上沉重地打击了封建主义,宣传了西方的进步文化,传播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思想,这既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可靠的思想基础,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奠定了厚实的阶级基础。正如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所指出的,五四运动是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又准备了五卅运动和北伐战争。因此,由新文化运动萌生和革命运动发展而来的中国共产党,一直高度重视文化的重要作用与发挥文艺的特别功能。党在进步文艺与革命文艺的实践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有关文艺事业的体系性理论和指导性思想,这集中体现于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理论要点与精神指向,在催生了延安文艺运动的同时,影响广及解放区和全中国,数年间便以全新的文艺实践与丰硕的文化成果,成为初具国家形态的文学格局。《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的文艺思想和确立的文艺路线,生成于战时的抗战时期,但却经由延安文艺运动和解放区文艺,直通车一般地进入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共和国文学阶段,
从思想指引、组织领导到创作队伍、写作样式,都长期地主导和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繁荣与发展,乃至经验与教训。从这样一个简要的勾勒可以看出,党与文化事
业、与文艺工作,一直有着息息相关的密切关联,以及休戚与共的发展进程。可以说,这里蕴藏着当代文学的“中国特”的诸多奥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认真解读。
因此,我们这次的研讨会,在建党百年的时间节点举行,就是要把文学的百年发展,放在建党百年的大框架与总进程中,进行历史的回顾与学术性的研讨。回顾百年文学在党的坚强领导和正确思想指引下,文学从新民主主义时期到社会主义时期所走过的道路、取得的成就、造就的经典、积累的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应该汲取的教训,等等。
在平时的学术研究中,如果不是特定的专题研究,我们可能不太会去注意文学发展中的文艺方向与方针在其中的因素,不大会去深想文艺的政策与文艺的体制等方面在内里的作用。建党百年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以及在全国广泛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那就是把党史的学习与专业的研究联系起来,从更宏观的视野、更博大的格局,来看待文学的活动与现象、演进与变化。比如,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理论贡献与深远影响,在全国第四次文代会上的“祝词”对新时期文学的引领与促进,习近平的《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对于新时代文艺工作的指引与推动,文艺的“二为”方向的提出与调整对于当代文学的巨大意义,文艺的“双百”方针的贯彻与落实
和创作发展的密切关联,等等。当然,还有不同时期出现的革命历史题材与农村题材的经典作家与精品力作,这些作品与生活、与时代、与人民的关系,对于此后文学创作与文学阅读的深刻影响,对于今天的文学创作提供的经验与启迪,等等。总之,把文学置于一定的政治背景与时代环境之中,在各种关系的相互关联和密切互动中来思考和研讨相关问题,我们一定会有新的收获和新的感受,从而使我们的文学研究在解读当代文学发展的内在因素,总结百年文学发展的基本经验,以及加深对于当代文学的“中国特”的深入认识等方面,都必然会取得重要的收获,赢得应有的进取。
陈福民(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
):现在开始进入正题,这个环节由我与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杨早负责。这个会在一年前开始策划。最初我与燕玲主编交换了想法和思
路,她很赞成也很支持。其后白烨会长与燕玲主编商定了会议论题,研究会也认为这是个很恰当的时机。时值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到现在也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百年叙事”所涵盖的内容应该是相当丰富和深厚的。今天我们相聚在广西民族大学,得到了广西民族大学的黄晓娟副校长及文学院同行的鼎力相助。我代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对与会代表及各位老新朋友表示欢迎和感谢。
这个会能够如期召开并不容易,这一年多来我们经历了疫情的考验,而邀请来参会的代表又时值高校博士生录取的关键时期,所以很多老师临时取消行程,比如孟繁华、张清华副会长、苏州大学王尧教授、南京大学王彬彬教授等,很是遗憾。
“经验与经典”的提法虽然看起来普通,但其实是非常严谨扣题的,它涉及从传统到现代、从革命到启蒙等内在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中国文学多个面向,我们非常期待与会学者就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和所关心的问题跟我们分享他们的研究心得。
程光炜(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白烨先生是批评家,多年编选有关当代文学的资料,例如他在社科院文学所主编的《文学年鉴》。在我书柜放了十五年,由他和刘锡诚编选的这本《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25年:1979—2004》(“内部材料,会员交流”),就是他2005年送给我的。当时说:“有史料价值。”
我一直想就这本书写篇文章,始终没有到适当机会。原因很多,在此免述。本书以编年的体例辑成,前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简介、章程、组织沿革、分会与机构,后为“历届年会纪要”“重要学术会议”“研究成果表彰”“分会、期刊与函大”“筹建与沿革”,体例比较完善。不过,考虑到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建立
已四十一年,后来十六年事迹未收入,其间,人员和其他情况均发生了一些变化,这本书作为“史料”,还不全面。而且即使是二十五年,问题、头绪也较繁多,所以本文只截取一个“瞬间”——叙述建立当代文学研究会前后的轶事。
一、筹建和建立。1979年3月,借征询《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一书的修改意见和交流当代文学教学之机,在上海静安寺的建国饭店,开了一个全国性的学术会议。因为住宿房间相邻,刘锡庆、吴重阳、胡刚、刘定恒、刘延年、宋学知、李志远、
魏绍馨等八位老师商议,是否可以成立一个“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作为联合全国学者的当代文学研究团体?此议题,得到了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当代室主任张炯、人民文学出版社理论编辑室主任毛承志的响应,于是,由这次会议主持者、上海师院的邵伯周主持,召开了全体会议,获得一致赞同。为落实筹备事宜,成立了一个由吴重阳、毛承志等人组成的秘书组,统一由张炯联系协调。据有人回忆,秘书组后续筹建联络工作,主要在北京进行。这次筹建工作,前后持续了四个月之久。因该文不足一千字,交代简单,不少细节没有披露,个中过程,我们只能根据国情略作一点补充。按照当时,包括延续至今的关于国家一级学术会议的管理程序,一般应向学会挂靠单位中国社科院文学所递交请示报告,然后经社科院一级组织批准备案,再向相关国家部委民政部申请报批。“经过四个月筹备,中国当代文学第一次学术讨论会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于
1979年8月在长春举行。成立大会上,选举冯牧为会长,朱寨、张炯、韦君宜等为副会长。”同时成立了负责研究会日常工作的秘书处,秘书长为张炯,副秘书长是毛承志、吴重阳、邾容、张化隆、陆士清、陆一凡、季成家、吴野、杨匡汉,分别代表学术、组织、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北、西南等方面和地区。
二、第一届年会内外。这本资料集,记载的是从第一届到第十二届年会的全部会议纪要,内容丰富,信息较多,从研究角度看,前几届尤其是第一届年会纪要更有研读的价值。纪要说,1979年8月10日到21日,由吉林师范学院、吉林大学、吉林省社科院、《社会科学战线》和长春电影制片厂共同承办的“中国当代文学学术讨论会”在长春召开,会议整整开了十一天。会议层次和与会人员,要高于上次《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修改意见会,出席会议的有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等七十二所高等院校的老师,中国社科院、文化部艺术研究院、北京市哲学研究所等十所科研院所,《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文艺报》《诗刊》《十月》、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等,总共一百一十二个单位,一百八十多位学者和批评家。第一届年会,因“左祸”横行多年,积压的问题甚多,所以拖拖拉拉开了十一天。据纪要整理,研究会讨论内容分为“对后十七年文学中的现
实主义发展情况的看法”“对‘’十年和近三年文学情况的看法”“对一九五六年到一九五七年文艺运动的看法”“对其他问题的一些看法”等四大部分。凭它们可得出一个印象,这是一次关于当代文学思潮的年会,有些问题,已超出“学术研究”范围,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它也许能荣获许多个“第一”。因手里没有
关于分组的资料,大会开幕式和主旨发言之后,各小组的讨论非常热烈,甚至激烈,这种历史性场面,只能在想象中浮现,无法真实凸显,是个遗憾。
三、现在能否代替历史。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的筹备和建立的叙述材料看,确实有用“现在”代替“历史”的动机存在。这是由于,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文艺界和学术团体“结社”是不被允许的,发起成立当代文学研究会本身,就构成了对“历史”的否定。它以“现在”这种组织方式出现在七八十年代,“代替意味”是非常主动明显的。
我对这些材料的看法,发生了两次变化:一段路程是80年代初。认为第一届年会纪要里争论的观点十分陈旧,已经跟不上当时急速发展的文学思潮,知识更新的步伐,不值得重视。所以,很容易用“现在意识”轻易地覆盖掉“过去历史”。然而,人们对当代文学研究会成立之初的复杂历史状况,采取了简化的方式。我想,80年代以来诞生的当代文学史教材、文学史研究著作,都会有类似问题。因此,这本《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25年:1979—
2004》被忽视了十几年,实在可惜。另一段路程,是我2005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开设名叫“重返八十年代”的博士生工作坊之后。因为课堂讨论的需要,我读了一些书,例如柯林武德的《历史的观念》、克罗齐的《历史学的理论和历史》(又名《历史学的理论和实践》)、安托万的《历史学十二讲》,想法有了一些变化。在著述中,他们都强调要历史地、辩证地看待前后期历史之间的关系,不赞同用一种新东
西代替另一种旧东西这种简单化的思维倾向。克罗齐指出:“在提出当代性不是某类历史的特性,而是一切历史的内在特性后,就需把历史同生活的关系理解为统一关系,当然其含义不是抽象同一而是综合统一,它包含二词的差异和统一。”“当说到一种历史,又不拥有该历史的文献,其荒唐可笑不亚于人们谈论一事物的存在,又一致断言缺乏其存在的一个基本条件。”因此,“同文献无关的历史是无法证实的历史”。前一句话,是说“当代性”应该包含在“历史的内在特性”之中,它们不是抽象而是综合的统一。后一句话是说,当论证一种历史时,如果忽视或回避该历史的文献,这样就把你希望排斥掉的历史变成了一个“无法证实的历史”。在这里,他特别强调在反思前一段历史的时候,应该首先重视对它文献价值的利用。这些看法,对重读这些旧材料十分有用。
贺绍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副所长
范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其实我也没有做准备,就觉得这个题目太大了,要说清楚不容易,开会之前还咨询过陈福民,但他安慰我,让我随便说,我以为真的能蒙混过关,现在看来还是过不了关。面对“百年文学叙事”这个大题目,我迅速在脑海里将这一百年来的文学图景过了一遍,我发现,中国现代以来的文学叙事,包含着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对于中国文学叙事来说,文学与历史的关系是一个
很重要的逻辑点,而且二者之间的关系很微妙,文学是虚构的,历史是真实的,但虚构的文学始终依傍着真实的历史,被真实的历史所左右。也许可以这么说,中国一百年来的文学叙事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文学叙事始终是在历史叙事的基础上升华出来的,历史的大走势决定了文学将讲述什么样的故事。从讲述什么样的故事来看一百年来的文学叙事,我想简单扼要地将其归纳为以下五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对应着不同的历史主潮,或者说,因为历史主潮的变化,形成了五个大的故事类型。这五个故事类型分别是启蒙故事、革命故事、精英故事、个人故事和中国故事。
中国现代文学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就是当时的历史叙事,这一历史叙事的重点是思想启蒙。因此中国现代文学从一开始就是密切配合新文化运动,讲述一个启蒙故事。也就是说,百年来的文学叙事是从讲述启蒙故事开始的。启蒙故事的代表性作品首推鲁迅先生的两本小说集:《呐喊》和《彷徨》,鲁迅这两本小说集的标题也非常含蓄地把启蒙故事的内涵和基调表达出来了。启蒙最根本的诉求是现代性问题。
中国历史的发展比人们预想的要激进得多,革命不仅成为社会的主旋律,而且革命的力量也越来越强大,文学叙事逐渐由讲述启蒙故事转向讲述革
命故事了。最能代表革命故事特征的作品就是贺敬之歌剧《白毛女》,革命故事强调的是人民性,强调的是阶级斗争,强调的是革命对旧制度的颠覆。革命故事讲述了很长时间,从20世纪40年代后期到新中
国成立后的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一直是以讲述革命故事为主调的文学叙事。80年代以后的思想解放,在反思革命极端化带来的破坏,重新确认了知识分子的地位,文学叙事也讲述革命故事转变成讲述精英故事,80年代很重要的特点是知识分子的主体性开始确立,知识分子开始追求知识的独立、精神的独立,代表性作品是王蒙《活动变人形》。后来随着历史的变化特别是社会的转型,带来市场经济冲击,在文学叙事上很重要的转变是注重讲述个人故事。代表性作品有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以及新写实的一系列作品。讲述个人故事,不仅突出了个人性,而且也突出了日常性。因此讲述个人故事,在文学上有一个重要的贡献便是将日常生活赋予了一种文学的意义。正是从讲述个人故事开始,日常生活变成了文学的基本视角和重要内容。如果说,过去的文学叙事,无论讲述启蒙故事,还是讲述革命故事和精英故事,都属于宏大叙事,那么,只有从讲述个人故事开始,日常生活叙事才具有了正统的地位,也就是说才被赋予文学的意义,它一下子冲决了宏大叙事构筑起来的大坝,让文学淹没了生活的所有细枝末节。这是一次革命性的变化,从此,日常生活叙事成为一种正常化的叙事,与宏大叙事平分秋。讲述个人故事对整个文学叙事的影响是很大的。
到了新世纪以后,文学变得纷纭多彩,作家们所讲述的故事似乎缺乏共同性,难以进行概括。但正是这种缺乏共同性的特点便构成了这一时段的共同性。我将其概括为讲述中国故事。因为表面看上去,大家所讲述的故事不一样,但从作家内心来说,他们都要讲述一个与过去不同的,特别是与西方不同的中国故事。这一文学叙事对应着中国在世界崛起的巨大变化。中国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新的现实,这种新的
现实是文学叙事新的资源,但如何用好这些新资源,首先要解决一个如何理解和把握这些新资源的问题。套用一个政治说法就是,要总结中国经验。讲述中国故事可以说是总结中国经验的文学呈现方式。其代表性作品有陈忠实的《白鹿原》和阿来的《云中记》。讲述中国故事的特点是我们有了一个非常丰富的新现实,但同时我们又在这种讲述中感觉到一种文学的迷茫。也就是说面对新现实如何总结、理解,以及如何描述和书写,作家们并不是非常清晰的、非常确定无疑的,他们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这也主要是因为我们处在多元化、多中心的时代,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我们对一件事情似乎可以到多种解答。当然从当下的讲述中国故事中,也可以看到作家们相对于过去时代,无论是思想格局上还是世界观上,都有很明显的变化,有了一种全球化的视野,西方现代思想的沉淀和中西文化的整合也显得非常突出。众说纷纭,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这是一个可喜的情况。但不可否认,众说纷纭也暴露出作家们在思想上的迷茫。这种迷茫从根本上说反映了我们还没有形成一种能够有效处理新现实的思想理论。
一百年变化很大,历史发展确实带来了文学叙事的丰富性,也可以看出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历史的关系是纠缠不清的,很难切割开来。当代文学的发展更多需要在思想上的突破,在理论上有所建树,这样才能拓展文学新的空间。
吴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
庆祝建党百年):程老师、贺老师谈的主要是在当代文学范畴,我想谈一点中国百年文学的起点。从林译小说和鲁迅文学谈起。我们会议主题是“经验与经典——中国文学百年叙事”,所以从百年文学源头开始说起也就在其中。
百年文学源头大致是新文学新文化,新文化运动诞生的文学契机,背景离不开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交汇。或者,中国文学成为现代世界文学、成为真正有价值贡献的自觉的命运共同体成员来讲,始于晚清民初的翻译文学。世界文学成为中国文学的认识对象,则可以林琴南的林译小说为典型代表。虽然林译小说不是外国文学最早在中国的翻译,也不是最后,甚至也不是最好,不过也有学者认为林译小说的翻译是很高明的,比如钱鍾书。如果从外国文学在中国文学百年来的翻译的标志性地位来讲,林译小说可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从目前的篇目来说,其中有三分之一左右可以被看作世界文学的经典作品。林译小说的贡献或者说奇迹,是主要由一人之力把世界文学的感性图景展示在中国文学视野当中。相对别的翻译家的翻译,只有林琴南一个人最系统地把世界文学翻译到中国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