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年党史看伟大建党精神的逻辑理路
作者:***
来源:《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2年第01期
        摘 要: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形成和发展的逻辑起点,是立党、兴党、强党的精神之源。从百年党史理解和认识伟大建党精神,明确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本质;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伟大建党精神的主题主线;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动力之源;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旨归。伟大建党精神统一于百年党史的主题,为传承红基因、赓续红血脉提供了方向指引。
        关键词:百年党史;伟大建党精神;逻辑理路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22.01.004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22)01-0028-07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
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1]伟大建党精神从思想层面、实践层面、精神层面和价值层面的概括,决定了党的思想优势、政治优势、精神优势和道德优势,充分体现了百年党史的主题主线,是指导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的精神之源。
        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本质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党史的实践中,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并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2]一百年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共产主义理想的指引性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得到充分验证,充分彰显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本质。
        中国共产党在一百年的奋斗实践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指导地位,照亮了救国救民的光明前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性地继承了人类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优秀理论
成果,创立了争取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以前瞻者的敏锐眼光提出剩余价值理论,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揭示了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产生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的基本矛盾”[3],指出了人类社会必然迎来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为人民众实现自由解放提供了方向指引。工业革命的兴起、海外贸易的发展以及商品市场的扩大满足了人类对物质的需求,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但也充分暴露了资本盲目逐利的本质,开启了资本趋利的时代。马克思指出,当资本来到人世间的时候,每个毛孔都沾满鲜血,资本主义的发展固然给资本家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带来的是极度贫困与深重苦难。从1840年开始,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多次侵略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挽救民族于危难、解救人民于水火,不同的社会力量对国家出路进行了早期的接续探索,但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给中国探寻救亡图存的先进分子提供了全新的选择。在对各种社会主义流派进行反复比较和鉴别之后,中国先进分子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旗帜。李大钊等最早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真理的力量,确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的大潮中诞生,通过的第一个纲领提到的“必须援助工人阶级,直到
社会阶级区分消除的时候”“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并以社会革命为自己政策的主要目的”等内容无一不充分折射出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指出:“共产党不靠吓人吃饭,而是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吃饭,靠实事求是吃饭,靠科学吃饭。”[4]至此,中国革命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踏上了一条争取民族独立和自身解放的光明道路。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高举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旗帜,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制定了符合国情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开创和发展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实践中,始终坚守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指引中国人民朝着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方向接续奋进。马克思穷其一生追寻的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深入批判“粗陋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的一种彻底的表现形式,这种共产主义体现的是不平衡的心理及最低限度的平均所展现出来的对共产主义的狭隘解读,既没有达到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也尚未成为广大人民众的共识。马克思通过揭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指出劳动是人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被异化为工厂的“零部件”,无产阶级为了谋生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没有任何自由可言,人在劳动中不是自我肯定,而变成了自我否定。他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形态是实现共产主义,在共产
主义社会物质材料极大丰富,人民众的科学文化水平、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实现极大的提高,劳动者能够各尽所能、社会能够按需分配,人在劳动中享受乐趣、肯定自己,进而实现人的“自由自觉”。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讨论并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即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共產主义。指出:“我们的将来纲领或最高纲领,是要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去的,这是确定的和毫无疑义的。”[5]一百年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无论处于何种境遇,均未放弃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社会主义的远大追求。在革命年代,四川早期党组织的创建者杨闇公回答道:“我的头可断,志不可夺!”;在建设时期,邓稼先认为核武器的成功是成千上万人的努力,他只是其中的一分子而已;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樊锦诗在四十年的岁月里,把文物保护与合理利用紧密结合起来,为文物的保护与利用贡献全部精力;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坚定地讲到:“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6]这都是一辈辈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信仰的真实写照。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一个又一个的人间奇迹,并用实践证明了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
庆祝建党百年
        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伟大建党精神的主题主线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党史的实践中,始终践行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治追求,并担当起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崇高使命。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1]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广大人民众放在中心位置,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贯穿了伟大建党精神的主题主线。
        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始终把一切为了人民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马克思指出:“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7]115这一论述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是一切社会矛盾产生的根源,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应当在社会矛盾的解决中处于主体地位。马克思在唯物主义历史观中明确指出:“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是现实的、活生生的人。”[8]在此提到的“人”代指“人民众”或“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的众观并不是从孤立的“个人”角度看待社会历史,而是将整个“类”作为考察对象。同时,马克思指明人民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但是在阶级社会里人民众的主体是被剥削被压迫的劳动众,包括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因为他们在特定时期可能充当革命的领导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在城市领导罢工
时坚定工人阶级的革命性,到农村进行土地革命时发动农民的积极性,凝聚人民力量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了满足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完成民主革命任务,促进国民经济恢复与物价稳定,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为中国以后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和技术基础。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了实现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到其他领域的改革逐步铺开,实现了人民生活总体上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跨越,保障了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适应了人民对于教育科学和文化等各项事业的现实需要,迎来了中华民族富起来的伟大征程。在中国特社会主义新时代,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情怀。2021年7月1日,习近平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1]百年党史证明,中国共产党始终与人民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在不同时期接力带领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中讲到:“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
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9]这一论述表明他在中学时期就孕育了为人类谋自由的目标指向。在柏林大学期间,马克思提出人的本质是自我意识的观点,并将关注的视角转向人的自我意识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上来。他认为人可以通过实践来实现人的主体能动性,进而完成个人意识的表达。在这一阶段,马克思更多地意识到用哲学对现实世界改造的可能性,提出了初具唯物主义特质的人类普遍幸福的价值追求,开始关注具体的社会问题。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主张将新闻出版自由的权利与维护社会各等级的利益相联系,并把哲学的相关思考应用到社会问题的实践中去。随后,马克思从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出发,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异化成为资产阶级的一种商品,逐步认识到非人的生存现实,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想要实现自身的解放就必然要推翻所处的反人性的社会环境,只有消灭自身,才能消灭私有财产,消除异化劳动。因此,工人解放的本质是工人阶级通过政治或其他手段否定私有财产,进而摆脱人的异化,实现“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在革命战争年代,为救民于水火之中,社会各阶级上下求索的建国方案轮番登场但无一能挽民族于存亡之际。在马克思主义的引导下,中国共产党成立,并明确了以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实现中华民族之完全独立的斗争纲领。无数革命先烈以铮铮铁骨和血肉之躯担当使命,李大钊、蔡和森、方志敏、
杨靖宇、赵一曼、劉胡兰等为争取人民解放前赴后继,而“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10]。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平稳过渡,确立了具有中国特的政治制度,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的政治前提和制度保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带领人民开启了建设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时期,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部署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以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把握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契机。进入新时代以来,党领导中国人民解决了区域性贫困和绝对贫困的历史性难题,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梦想,以胸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全球视野,统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探索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勇于担当使命的奋斗史,百年来进行的一切斗争、付出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现在的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任何阶段都更有勇气、更有能力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