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主旋律电影 特点亮点传播效果分析
作者:闫欢
来源:《新闻论坛》2021年第05期
        【內容提要】建党百年主旋律电影在现象学上形成叙事传输的强大说服效果,于战争与家国叙事中历时呈现出中共党史硬实力;在情绪与情感叙事中具有党员形象共情力精准展演的叙事亮点;达成党性暖实力叙事传输的说服与升华效果。对建党百年主旋律电影叙事内在机理与传输效果规律的认识,为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共产党形象提供进一步的电影叙事传输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建党百年 主旋律电影 叙事传输 党性暖实力 说服与升华
        2021年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国家广电总局在3月下发关于全国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影片展映展播活动的通知,至2021年9月,已有60余部优秀建党百年主旋律影片在全国各地展映,“人民院线”“艺术影院联盟”影院每周排片,各地区宣传部纷纷举办系列展映活动。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成就的集结绽放,形成中国电影院线发展历程中“主旋律电影热”的盛大景观。不仅如此,中宣部电影频道也通过“百部经典影片,千条精短视频”的展示传承红基因,至2021年9月,#看电影学党史#微博话题阅读量已过9.5亿,条条评论中无不记录着广大网友尤其是青年体在主旋律电影力量感召下所发出的情感与价值认同声音。
        建党百年主旋律电影营造出叫好又叫座的“爆款效应”,已成近年主旋律电影的制作范式与观影潮流。2020年《八佰》以超31亿元票房成为内地票房冠军,2021年上映的《1921》《革命者》等主旋律电影,也已成为“七一档”票房担当。显然,建党百年主旋律电影已在现象学上于大众层面形成电影叙事传输的强大说服效果。回溯到建党百年展映的优秀主旋律电影叙事中去,对其叙事特点、亮点及其传播效果的探析,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建党百年主旋律电影叙事效果的内在形成机理与传输机制,为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共产党形象提供进一步的叙事传输策略,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特点分析:战争与家国叙事中党史硬实力的历时呈现
        观众在看电影的时候总是会进入到电影故事的叙事世界中,并随之在注意力、想象和情感上产生独特又综合的心理体验,心理学者将这一心理过程称作“叙事传输”①。可以说,叙事传输是故事改变观众态度, 说服观众的心理机制。在叙事传输的过程中,观众所有的注意力和心理资源都聚焦在故事叙述的事件主题上,因而,为了理解建党百年主旋律电影叙事的传输机制,首先要全面把握建党百年主旋律电影在叙事主题上的历程发展特点。
        纵观建党百年来主旋律电影的叙事主题,呈现并串联起自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前后至
新中国建立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获得国家和人民解放所经历的重大军事历史事件以及和平年代发挥重要作用的国家军事重大事件,体现出鲜明的战争与家国叙事特点,以及基于战争与家国叙事所再现的中国共产党的历时持久的雄伟硬实力。中共党史百年历程中的智慧故事在聚焦于具体战争时期某地区战争叙事中得以展现,鲜明的英雄形象在以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为背景的叙事中得以放大,中共党史精神在以重大战役、重大军事事件为主题的影像表达中得以凝结。
        锚定中国共产党党史历程中具体战争时期的某地区战争,将历史节点上的战争史实故事写就在大荧幕上,于是在中国共产党正确战略思想指引下,夺得革命胜利的硬实力具象得到有力彰显与精湛构筑。诸如,在以解放战争为背景的影片中,《南征北战》(1952)描述解放战争初期华东战场正确运用运动战的战略思想夺得胜利,经过大众的广泛观影,形成强烈的情感寄托与对党的深刻记忆;《兵临城下》(1964)将镜头投向东北战场以军事包围为主,政治攻势、经济封锁相结合的战争智慧下最终迫使国民党起义投诚的具有重要战争价值的特殊战役,我军强大的军事形象及其所承载的坚固硬实力广受大众欢迎。
        在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影片中,采纳智谋战术与恢弘气势结合的艺术叙事框架体现出中
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旗帜,坚持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开展敌后游击战争,②赢得完全胜利过程中的英勇战斗形象。具体而言,既有如《野火春风斗古城》(1963)这类体现中国共产党地下工作者巧妙利用谋略在敌人内部进行斗争的叙事主题影片,又有如《铁道游击战》(1956)、《平原游击队》(1955)展现鲁南铁路沿线的铁道游击队、华北抗日游击队智勇双谋地挫败敌人进攻、歼灭日军的戏剧情节影片,更不乏《地道战》(1965)、《地雷战》(1962)这类讲述民兵队巧妙利用地道、地雷术与日军展开迂回作战的战术叙事影片。
        在以抗美援朝战争为背景的影片中,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的战争叙事主题为观众构筑起中国共产党和志愿军的壮烈战争记忆。不论是1956年上映的《上甘岭》,还是2020年的《金刚川》,都在战争史实中将镜头投向敌我力量悬殊情况下,以血肉之躯和坚强意志浴血奋战,最终获得胜利的叙事精神主题。在看似为了守卫“一座岭”,为了修补“一座桥”的残酷与激烈中,呈现出的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坚韧意志,在以战争叙事中所特有的难以避免的牺牲议题中完成中国共产党硬实力的叙事主题升华,③并形成难以忘怀的雕刻般的深层观影记忆。
        在战争叙事主题中,难以忽视的是建党百年主旋律电影对重大战役和重大军事事件叙事主题的着重凸显,那些建党百年间的战争里程碑宛如联结起中国共产党硬实力的一个个闪光节点,在主旋律电影大银幕的再现下,中国共产党的硬实力得以高清可见又亲切可感。诸如反映在错综复杂的党派斗争中南昌起义历史全貌的影片《南昌起义》(1981),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仅创建了新型的人民军队,而且形成了伟大的八一精神,④这一伟大史实背后所沉淀的军事硬实力也凝聚铺陈于大众眼前。以山东战场的孟良崮战斗为主线的影片《红日》(1963),将我军服从全局、令行禁止的高度组织纪律观念,不惧强敌、勇担重任的英雄气概以及敢于牺牲、敢于奉献的高尚革命情怀下取得胜利的军事硬实力塑造得淋漓尽致。⑤
        如表1所示,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历程中在战争与军事上不断累积的硬实力需要为世代所铭记,以军事硬实力、胜利硬实力、奋战硬实力和斗争硬实力为表征的党史硬实力,及其背后的精神力量更需要经由电影手段来在后辈中不断传承并发扬光大。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全媒体传输不断大众化同步,具有叙事手法具象化、战术与气势结合的艺术叙事框架化、战争精神叙事记忆化,以及战争里程碑可见可感化等鲜明叙事特点的建党百年主旋律电影,已在大众视野中搭建起中共党史硬实力的历时影音像。
        二、 亮点分析:情绪与情感叙事中党员共情力的精准展演
        在哲学和美学范畴中,通常将“共情”视为人们把自己真实的心灵感受主动地投射到自己所看到的事物上的一种现象,心理学家进一步认为人们正是通过共情的形式,来了解对方和对对方做出反应,共情发生于投射和模仿之前,而当人们的情感模仿增加时,共情也会跟着加深,⑥共情是“一个把客体个性化的过程,感觉我们自己进入别的东西内部的过程”。⑦建党百年主旋律电影在战争叙事中展现党史硬实力的亮点在于,将“战争与家国叙事”的硬实力浸润到“情绪与情感叙事”共情力之中,在战争与家国叙事为观影带来认知范畴的叙事情节的同时,以情绪与情感叙事打开大众真实的心灵感受,并进而实现角叙事情感的精准推演与大众心灵共情的叙事传输共鸣。
        建党百年主旋律电影中的党员角既有领导人、英雄模范,又有普通党员,他们不仅处于不同主题的叙事情节中,也更呈现出不同类型的情绪与情感叙事亮点。在以领袖战争与家国叙事为主题的建党百年主旋律电影中,领袖的家国情感带来大众的共情卷入。“卷入”是心理学者在研究个体被他人说服的情景时提出的概念,在卷入状态下,叙事传输个体的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叙述故事上,被高度传输的个体完全卷入在故事的世界中,对自己沉浸的叙事故事形成整体感知。⑧ 诸如《1921》(2021)以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史实为依托,但影片并未将中共一大召开的史实时间线作为故事链条,而是以陈独秀、李大钊、毛泽
东等13位中共一大代表在建党前后的六个故事来树立党的领袖的光辉形象,片中一出场就是跟大家一起洗衣服,眼神里“有着青春的单纯性和天然的生命力”,这既与当年在上海起初在洗衣房打工的史实认知相符,⑨又给大众提供了共情卷入的心理空间,将青年身上所体现的家国情感与史实认知通过共情传输统合为“整体感知”。
        建党百年主旋律电影塑造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英雄模范形象,如《刘胡兰》(1950)、《董存瑞》(1955)、《小兵张嘎》(1963)这些有原型的英雄模范人物身上所再现的卓越人格特质,通过情绪与情感叙事得到大众的广泛共情认同。在人物叙事展演中,这类影片一般将国家意识形态与政治叙事、英雄模范超乎寻常的卓越人格与事迹蕴含于适当的个体与体情感之中,在此“微宏叙事”中,不再是以宏大呈现宏大,⑩而是以微细的情感传达宏大。如《小兵张嘎》一片中,嘎子的情感呈现不仅与其处于青少年期的情感心理发展阶段特征相吻合,也同叙事情节进展起伏精准对应,被迫交出手时因是其自己奋力缴获的而生气发脾气;亲眼所见奶奶被日军杀害,愤怒至极下痛苦地咬自己的手,这些情感的表达无不将宏大叙事与个体的情感叙事弥合在一起,而私人化的情感和现实的体验令大众在观影时更加感觉叙事事件就像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进而强烈认同嘎子的人物性格并与其建立一致的情绪和认知认同。11
        在一些建党百年主旋律影片中,于艰苦卓絕的战争场景下,着重塑造了一些体的积极形象,体的坚韧、勇敢、忘我等积极人格特质往往透过乐观、自豪、爱等积极情感外化出来,通过积极情感叙事张力诱发大众产生共情,从积极人格到积极情绪再到叙事传输共情的精准展演,成为体形象塑造的情绪与情感叙事手法的亮点。诸如《红娘子军》(1961)在战争叙事中讲述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海南红娘子军的斗争业绩,而以吴琼花为代表的红娘子军身上的顽强泼辣又勇敢朴实的积极人格,是透过感激、喜悦、希望、自豪、敬佩等积极情绪加以外化呈现,并得到大众对红娘子军体及其斗争叙事的共情的。总之,情绪与情感叙事的精准展演下,影片与大众之间架起共情认知的桥梁,影片角主体的家国情感、卓越情感与积极情感的叙事传输中,与大众共情并达成相互认同。
        三、 效果分析:电影叙事传输中党性暖实力的说服与升华
        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建党百年主旋律电影的叙事传输实践,不论是在战争与家国叙事上的党史硬实力传输,还是在情绪与情感叙述上的党员共情力传输,都在彰显出建党百年主旋律电影的党性暖实力叙事传输对大众的说服效果。而当下建党百年主旋律电影在党性暖实力上的强说服效果不仅体现在大众观影和票房的量化数据上,更
表现在主旋律电影所引领的电影创作观念转变、主旋律电影观影动机的变迁等主旋律电影叙事传输说服的整体传播效果方面。
        所谓暖实力,就是给个体发展,社会、国家以及人类进步带来积极向上的力量。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征程中,始终坚守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艰苦奋斗,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并在人类历史的转折点上,卓有创造性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未来世界发展提供来自中国政党的暖实力。应当说,建党百年主旋律电影叙事传输中,给观影大众带来潜在又独特的心理体验与强烈情感效应的源动能,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党性暖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