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部编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提升练习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1. 课内阅读。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解释下列词语
尝:_______________   竞走:____________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选自《世说新语·雅量》,主要讲了王戎在其他孩子争着去摘路边的李子时不为所动,并推断李子必苦的故事
B.读文言文,要注意音节的变化,适当停顿。“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儿竞走/取之,唯/成不动”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划分无误。
C.看到路边李树果实累累,诸小儿“竞走取之”,而王戎“不动”,两相对比并结合王戎的回答可以看出王戎是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
[3]王戎为什么说“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古文,完成下面各题。
___________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①黄土作人,剧务②,力不暇③供,乃引绳(ɡēnɡ)于泥中,举以为人。
(注释)①抟(tuán):揉成团。②剧务:工作繁多。③暇:空闲。
[1]文中“未有人民”的“未”是什么意思?(  )
A.未来 B.还没有 C.未知 D.为
[2]“乃引绳于泥中”的正确解释应该是(  )
A.于是她就引导绳子到泥浆中。
B.于是她就拿了绳子投入泥浆中。
C.于是她在泥浆中到绳子。
D.她竟然拿了绳子投入泥浆中。
[3]为古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____________。
3. 阅读短文。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尝与诸小儿游(_________)A.经常 B.曾经 C.尝试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_______)A.曲折的树枝 B.折取树枝  C.压弯树枝
[2]面对多子的李树,其他小朋友都争着去采摘,王戎却无动于衷的原因是:___________ 。
[3]王戎说“此必苦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面对同一件事,王戎的表现和其他小朋友很不同,而且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这充分说明王戎是一个_____________的人。
4. 课内阅读。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 ,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把短文中的句子补充完整。
[2]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尝与诸小儿游(______)A.经常 B.曾经  C.尝试
(2)唯戎不动(______)  A.但是 B.唯一  C.只有
[3]王戎不去摘路边李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原句回答)铁杵成针的故事和含义
[4]读了这个故事,你能从王戎身上学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历史人物故事,生动有趣,给人智慧和启迪,历经千百年仍然广为流传。你还知道哪些历史人物故事,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写一写,与大家分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课内阅读。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判断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语解释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A.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抛弃)(_____)
B.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这)(_____)
[2]下面对“太白感其意,还卒业”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感动她的意志,回去完成学业。
B.李白被她的意志感动,回去完成了学业。
C.李白感谢她的意志,最终完成了学业。
[3]“问之”是___向____ 提问,他可能会这样问:“___________”
[4]下面成语中与“铁杵成针”意思相近的是( )
A.水滴石穿 B.恍然大悟 C.点石成金 D.粗中有细
6. 课内阅读。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下列加点字与“竞走”中的“走”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走私 B.行走 C.奔走相告 D.走亲访友
[2]下列加点的“之”字各指代的是什么,请写下来。
(1)人问之。(____) (2)取之,信然。(_____) (3)诸儿竞走取之。(____)
[3]翻译下面的语句。
(1)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____________________
(2)取之,信然。
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从这个故事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
7. 对比阅读,完成练习。
囊萤夜读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嚢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孙敬悬梁
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①不休。及至②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③。后为当世大儒④。
(注释)①夕:晚上。②及至:到了。③屋梁:房梁。④儒:有学问的读书人。
[1]用组词法解释下列加点字。
好学(______)   晨夕不休(______)   悬屋梁(______)
[2]仔细阅读两篇文章,填写下面思维导图。
[3]请从两篇文章中各出一个表示“珍惜时间”的词语,用“______”画出来。
[4]有同学说:“现在科技发达了,生活好了,囊萤夜读、孙敬悬梁这类的故事不会发生了,再讲这类故事不合时宜。”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阅读天地。
画荻教子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或:_________________
惟读书是务。  务: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文言文阅读。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用自己的话写出这个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课文直通车。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 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本文出自《___________》。
[2]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和整个句子。
(1)常与诸小儿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取之,信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使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课内阅读。
王戎七岁,尝与诸(chǔ zhū)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zhé zhē)枝,诸儿竞(jìng jīng)走取之,唯(wèi wéi)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阅读文言文,用“√”画出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2]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儿竞走取之(跑) B.唯戎不动(只有)
C.人问之(它,指“道边的李子”) D.取之,信然(的确如此)
[3]试着写出“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这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一定能说出王戎不取道旁之李的原因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读片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
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  )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  )变成灰。
[1]在短文中的(  )里填上合适的词。
[2]作者分别从这几个方面对爬山虎的脚进行细致的描写的。一是形状,我是从____等词语感受到的。二是动作,我是从____等词语感受到的,三是颜,我是从____等词语感受到的。
13. 阅读与欣赏。
望梅止渴①
魏式②行役③,失汲道④,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⑤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⑥,乘此得及前源。
[注释]①本文节选自《世说新语·假诵》。②魏武:即曹操。③行役:带有任务而出外跋涉,这里指带部队行军。④汲道:取水的途径。⑤饶:多,丰富。⑥出水:流出唾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