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六年制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里的第一篇文章,《成语故事》中的三个成语故事以及与之相关联的三篇小古文。
【教材分析】
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成语的来源大致有四:①.历史故事。②.寓言故事。③.神话或其他传说。④.古典文学作品。因此,我们教材中的《成语故事》,其实就是三则寓言故事,其主要功能是在介绍这些成语的来源和它的寓意。所谓故事,一般是指年代久远的历史事件或者流传很久的传说。有的时候,一个人或者单位,一件事物的经历也可以理解为故事。大家知道,故事是写“事”的,故事没有过多的心理活动描写、大段的对话和繁复细腻的景物描写、人物形象的刻画,大多没有作者对故事中人物或事件的评论。它着力于人物怎么做的交代,所以故事的情节是流动的,进展的。语言是动性的。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8个生字,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理解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三个成语的意思。
3.拓展学习5篇小古文,能正确诵读古文,结合注解理解古文寓意。
4. 能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揭示其比喻义。
5.能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点】
能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揭示其比喻义。【教学难点】
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发现这三则故事的相似之处,明白这类课文的基本特征,为日后的举一反三做好准备。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了解成语,自学整体感知
1. 成语是我们语言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共有五万多个。其中四字的居多,约占96%。还有三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十二字的成语。成语的来源大致有四:①.历史故事。②.寓言故事。③.神话或其他传说。
④.古典文学作品。它们都借助这些故事,向人们传达着丰富的含义。我们今天学的《成语故事》,就是三则寓言故事。(板书课题:成语故事)
2. 交流齐读三个成语故事的题目。
二、解读“自相矛盾”,梳理学法。
1.指名读故事,多媒体出示图片,对两种兵器有一个形象化认识。这两种兵器怎么会引出“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呢?让我们来深入的了解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追溯“矛”和“盾”,意在引发学生质疑,激起他们阅读古诗的兴趣和欲望】2.老师绘声绘讲故事(重点突出人物语言),学生评价。
觉得老师故事讲得怎样?(生评价)引出故事的重点句(多媒体出示)
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说:“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又举起自己的矛夸口说:“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⑴你认识了一个什么样的楚国人?结合回答板书:夸
⑵他是怎么夸自己的矛和盾的?指生绘声绘读句子,读出夸口的感觉。
⑶探究两句话的矛盾之处。
师:这里的“随你用什么矛”怎么理解?
“什么矛”,指所有的矛,包括他自己的矛。
师:言外之意呢?
(预设生答:“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我自己的矛都戳不穿它。”)我的盾厉害,矛不行。
师:“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你又能读明白什么?
预设:“什么盾”,指所有的盾,包括他自己的盾。言外之意是“我的矛锐利得很,我自己的盾它都能戳穿。”)我的矛厉害,盾不行。
【设计意图:第一句话的结论“他卖的盾比矛厉害”由教室扶着学生得出来的。有了此基础,第二句话的结论“他卖的矛比盾厉害”学生经过思考就不难判断出来。】3.设置情景,角转移,理解“自相矛盾”。
⑴现在你们就是那个楚国人,左手拿起盾你,右手拿起矛,在行人面前夸一夸。学生入
境朗读。铁杵成针的故事和含义
⑵用你们的矛来戳你们的盾,会怎么样呢?(预设:学生愣住)瞧你们瞪着眼睛,张着嘴巴说不出话的样子就叫——张口结舌。还可以用哪些词来形容?(目瞪口呆、理屈词穷、哑口无言等)
⑶请问,你为什们不说话?在想什么?
预设:我如果说自己的盾厉害,那矛就不好了。如果说矛厉害,盾又不好了,我该怎么回答呀!
⑷师:对,你前后说的两句话意思不一致,前后抵触。这就叫“自相矛盾”。
4.拓展延伸学古文。
⑴师: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古人是怎么写的呢?请结合刚才的学习练习诵读小古文《自相矛盾》
⑵指生读小古文,教师及时进行评价。
5.联系实际,运用成语。
⑴生活中你见过自相矛盾的事吗?每人想一个,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⑵指生全班交流。
⑶像这样自相矛盾的事在我们生活中也经常见到。多媒体出示学生作文中出现的自相矛盾的句子,指生出矛盾并改正。
我肯定李林大概是生病了。
我估计他今天一定不会来参加会议了。
昨天傍晚,下了一夜大雨。
这学期我们班几乎根本没有不及格的。
三、学法梳理,迁移运用
刚才我们是这样学习《自相矛盾》的。请运用这种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
多媒体出示:绘声绘讲故事
结合故事释语义
拓展延伸学古文
联系生活练运用
四、小组合作学习《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教师巡视指导。
五、小组交流学习收获。
预设1.《滥竽充数》抓南郭先生前后表现的句子,认识南郭先生的弄虚作假、装(结合回答板书:装)
预设2.《画龙点睛》抓点睛之前和点睛之后的样子,通过对比明白:张僧繇画技高超,实事求是,得到人们的赞叹。(结合交流板书:诚)
六、你从刚才学习的三个故事里,受到什么启发?
像这样,通过一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的小古文还有很多。
七、拓展阅读《铁杵成针《叶公好龙》两篇小古文。多媒体出示。
1.默读。
2.指生读。评价。
3.谈收获。
八、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背诵《画龙点睛》。
2.阅读《成语故事》,准备成语故事交流会。
附板书设计:
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学情分析
五年级是儿童成长中的一个关键期,即将进入青春期,学生情感的内容进一步扩大、丰富,他们能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情感表现及随之可能产生的后果,并且控制和调节自己情感的能力也逐步加强。所以,本节课从讲故事入手,引导他们走进故事,揣摩人物心理,替文中人物说话,学生是比较喜欢、也是比较乐于接受的。从教育的角度来说,五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已经加强,自己有能力独立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这样可以很好地掌握所学习的知识。因此本节课在教给他们学习方法后,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其他内容,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锤炼、运用,实现五年级学生从被动的学习主体向主动学习的主体转变,以逐步提升学习的实效性,效果应该是显著的。
《成语故事》教学效果分析
《成语故事》这篇课文由三个成语故事组成。它们都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的,都是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蕴含在故事之中,故事短小生动,富有教育意义。如果都是按先感知故事内容,再感悟哲理的顺序进行,方法就单一了,学生容易对课文失去新鲜感,对学习失去兴趣。刘老师在教学时,选用了灵活适宜的教学方法,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好,新课标精神以及现在教学要求建立的师生平等、充满和谐的课堂文化等都体现得淋漓尽致。刘老师的个人素质高,语言魅力强,对学生的个性化评价到位,课堂教学效果好。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刘老师引领学生认读了三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十二字的
成语六种,不但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大大激起了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要求: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刘老师在教学中能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如:学生讲完故事后,马上追问:在故事里,你认识了一位什么样的楚国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言:(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自吹自擂;夸耀……),然后让学生替楚国人好好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