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杵成针》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我们充分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价值取向的同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二、说教材
本课是一篇寓言故事,内容短小精悍,本单元要求:简单复述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其中的道理。课文并没有把笔墨用在铁杵磨针上,而是用大量的篇幅去写李白和老媪的对话,让人明显感觉到是话有所指、弦有所指。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也是体会课文蕴含深刻道理的关键。另外,本课选编的意图之一是通过课文教学,让学生能够简单复述课文主要内容,所以,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让学生说说这个故事就成为一项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
三、说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的生字词,读通课文。
2. 在老师的引导下,能比较流畅地复述课文。
3. 能体会并说出故事中的道理,懂得只要下苦功夫,求学没有不能成的。
四、说教、学具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五、说教学过程
(一)名言激趣,导入新课。
1. 名言导入,借名言引发兴趣。大屏幕出示名言:“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让学生读读这句名言,说一说自己的理解。然后教师相机引导:我们看看课文是怎样讲述这句话的。同学们一定能通过今天的学习,更加深刻地理解这句话的道理。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本里的那个夜晚吧。板书课题:铁杵成针。
2. 介绍作者及体裁特点,帮助学生了解背景,为学习课文作准备。大家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等寓言吗?它们有什么特点?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寓言。
请跟我读课题《铁杵成针》。谁见过铁杵?谁来说说铁杵的样子?(教师板书:铁杵)我们来齐读一遍课题。(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 提出要求: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把生字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有困难的地方可以向老师求助。
2. 检查生字词:
检查本课生字词,看图理解“铁杵”,认读“铁杵”,教师板书“铁杵”。看图理解“针”,认读“针”字。
3. 指名读通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一位老媪因为李白不用功读书,想用铁杵成针的故事启发他努力学习。)
4. 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已经初步读懂了课文的意思。课文先告诉我们李白觉得学书法没什么用,然后他的妻子怎么做的?最后李白又明白了什么?这是文章的一条线索。我们再来循着这条线索去读读课文。
(三)循文明理,探究故事蕴含的道理。
1. 读懂老媪的做法——启发谈话:老媪为什么要这么做?她是怎么做的?老媪会怎么说?引导学生想象人物内心世界和动作语言;李白又是怎样做的?他会怎么想?让学生尽量展开想象描述当时情景。相机指导朗读三、四句:“你拿铁杵做什么?”“想把铁杵磨成针。”它向李白证明了一个“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而我们的人只要有毅力,肯下功夫,“铁杵磨成针”是不可能的!但是只要我们有恒心和毅力,“铁杵磨成针”这个奇迹是可以发生的!
2. 深入体会李白知错就改的好品质。过渡:从上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李白听了老媪的话“受到了教育”,这句话表明李白后来很用功,很努力,很勤奋。那么他变化大不大呢?(大)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谁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老媪)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媪使李白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那么李白自己有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呢?他知错就改,十分诚恳。
铁杵成针的故事和含义
3. 分角表演这个故事。请同学分别扮演李白、老媪、进行表演。
4. 谈谈对“铁杵成针”的理解。
(四)总结课文,指导复述。
1. 教师总结:这个寓言故事虽然很短小,但情节却很完整。故事中有四个主要人物:李白、老媪、李白之妻和李白之子。李白因为觉得学书法没什么用,所以一直是游手好闲,不认真学。直到有一天,他听到老媪的“铁杵成针”的故事,才明白了他自己的错误,从此发愤学习,成了著名的书法家。这个故事所蕴含的道理是: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恒心和毅力,坚持不懈,功到自然成。
2. 学生复述:先让学生自己练习复述,再指名复述。
(五)布置作业。
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请他们谈谈对这个故事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