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成语11个大全
成语是汉语特有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它源远流长,流传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成为我国文化瑰宝之一。成语所表达的含义和历史故事联系紧密,通过成语我们可以了解到许多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和精神内涵。以下是历史故事成语11个大全,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发和思考:
1. 长短不一
铁杵成针的故事和含义
“长短不一”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文学》一章中,原意是形容文章中行文不平稳、长短不一的现象。后来这个成语逐渐演变,在现代汉语中,一般用来形容事物的长度、大小或时间长度参差不齐,无法统一。 如今,这个成语常用于比喻事物的大小、长度、时长的不同或者差别。
2. 狗尾续貂
“狗尾续貂”这个成语来源于《吕氏春秋·陈涉世家》。原文中描述的是一位贫穷的人,在他捕到一只狗后,剪去狗尾,续在一只貂上,然后以貂为狗尾去卖。后来,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转化成别人已经做了一半,自己再接过来继续做,但是没有原先的那么好了。常用于指代别人做的
事情虽然做了,但不如原先的好。
3. 铁杵成针
“铁杵成针”这个成语出自古代传说,说的是有一个名叫李白的著名道士,他用铁棒炼了十年的铁杵,最后成功将其炼成了一根针。这个成语后来被引申为任何想法、方法和计划只要有恒心和毅力,就可以变得成功。
4. 走马观花
“走马观花”这个成语出自《晋书·陶濬传》。原文中形容陶濬到任后在各地巡视时,没有停下来细看形势和问题,而是从马车上匆匆而过,只是浅尝辄止,只顾看到花,却不去体察里面更深层的花香和彩。现在,这个成语被引申为只看到外表,不了解本质、不深入研究、不注重细节的表面的剖析。
5. 画蛇添足
“画蛇添足”这个成语源于《史记》中的“画蛇添足、木已成舟”的故事。相传,战国时期,有人
要一幅画,画家画了一条蛇,客人让他为这条蛇添上脚,画家没听懂为什么需要画蛇添足。后来,客人解释说:“天下五百种蛇,已经都有了四百九十九种有脚的,而只有这一种没有脚,你看它多可惜,不如添上去吧。”所以成语“画蛇添足”意为过分追求完美,反而会破坏原本就已经很好的事物。
6. 一毛不拔
“一毛不拔”这个成语源于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富翁,很有钱,却非常吝啬,吝啬到连给饥饿的人一根草不愿意。后来这个成语就被用来形容非常小气,一分钱都不愿意给出去。
7. 嫁祸于人
“嫁祸于人”源于《庄子·胠箧》篇。相传,楚国有个小偷偷东西,被抓住后大喊:“不好,有小偷,快来人啊!”。人们一听警报,全都涌过去抓小偷,而小偷却趁机逃走。这个成语后来就被用来指责把自己的错误和罪责推到别人身上,让别人代受自己应承担的责任。
8. 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源自战国时期的故事。相传,有一个愚钝的农民偶然发现,在他的田地里有一棵枯树,一只野兔居然常常会窝在这棵枯树旁边歇息,他便盘算着用棍子将野兔击毙。因此他常去那个地方,每日等待野兔出现。他真的等到了野兔,他挥舞着棍子去杀野兔,但他却为自己的愚蠢而后悔。现在,这个成语用来指那些因为固定的思维方式和惯常的方法而过于死板,只知道等待机会,而忽略了多种多样的机遇。
9. 如鱼得水
“如鱼得水”这个成语源于东汉儒家学者董仲舒。董仲舒曾说过:“知其一,不知其二,谓之咸与;行其一,不行其二,谓之依依,言其利构,谓之如鱼得水。”也即是说学某些东西只是懂得了皮毛,还需要继续深入钻研才能追求真正的精通。现在,这个成语常被用来指一个人得到了极其舒适的环境,在那里无忧无虑,心情如鱼得到了足够的水的那种自在的感觉。
10.
“”这一成语出自《吕氏春秋·外储说左》。意思是不断地惩罚无辜的人来震慑那些有意图的人,这样做成功了也有可能会引起更多的复仇和怨恨。现在,这个成语则被用来比喻
为某人的错误惩罚某个 or 一些人来暗示和震慑别人。总体而言,这种行为常常是不聪明、不恰当的。
11. 双管齐下
“双管齐下”这个成语源于古代射箭运动,常用来比喻采取多项措施,增加成功的机会。这个词语常常用于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是指通过两种或更多的方式发挥作用,以增加成功的机会。在某些情况下,双管齐下也可以被视为一种应对问题的策略,因为它往往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