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的一大特是编入了大量浅显易懂、短小精悍的文言文,即小古文。它们洋溢着浓浓的“文化味”与“中国风”,是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丰盈其文化品格的重要素材。但随着岁月的洗礼、汉字的演变与文化的发展,小古文早已脱去了其在具体语境中的实用性与可理解性[1],从而变得神秘与陌生,这具体表现在其文难读,其意难解,其味难品。也正是基于小古文的这种古与今的严重脱节,才使得它的教学变得异常艰难,更让不少学生“学”而止步,产生了畏学小古文的情绪。为此,我们要正确地把握与处理小古文在“古”与“今”两个维度上的关系,试图通过比较、还原与链接等途径让其在“古与今”中建立联系、寻平衡,旨在把小古文教趣、教实、教活。
一、比较古与今,把小古文教“趣”
比较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积极的思维策略。通过比较可以放大与激化古今维度中的差异与矛盾,让学生产生疏离感与新鲜感,从而诱发其认知冲突、刺激其感知觉全神参与,此时学生学习小古文的兴趣自然就浓了。
1.比古今特异,寻趣。许多字词是文言文独有的,如今早已不再使用,这种现象在《铁杵成针》中也有许多。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可让其边读边:哪些字词是只有古人才使用的呢?这一特殊而有趣的问题将引导学生自由地对文中词语进行“古与今”的扫描和比较,在思考后他们不难发现“曰、媪”等是古代特有的,现在人们早已不再使用了。继而教师可让学生思考:对于这些古代“特异”的词汇我们该如何理解呢?学生结合曾经所学不难归纳出可采用联系上下文、看注释、看插图及猜测等方法进行解读。当然,对于《铁杵成针》中的古代特有句式,如省略句“问之”、倒装句“李太白读书山中”等也可采用类似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发现。其实,学生自主比较“古与今”的过程就是向其既有认知冲突发起挑战与尝试解
把握“古与今”教好小古文
——以《铁杵成针》为例
吕贺江苏省徐州铜山区茅村镇檀山小学
摘要:统编教材编入了大量的小古文,这是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丰盈其文化品格的重要素材。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小古文早已失去了实用性而变得神秘陌生,造
成了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上的困难。为此,正确地把握与处理小古文在“古”与
“今”两个维度上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做法上一是比较古与今,把小古文教
“趣”;二是还原古与今,把小古文教“实”;三是链接古与今,把小古文教“活”。
关键词: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小古文;古与今
12
文苑·教2021.05
决的过程,同时也是一场趣味盎然的发现之旅。
2.比古今异义,生趣。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语
言始终在变”,正所谓“古今言殊”。[2]
在文言文中,古
今异义现象屡见不鲜,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古与今”的比较,可帮助学生自我建构这种文言特有现象。如教学中可先出示“方”字,并让学生组词,如:正方形、大方、北方等等,然后顺势问学生:“在《铁杵成针》里也有‘方’字,请同学们思考这里的‘方’和大家刚刚组的那些词中的意思一样吗?”他们结合注释不难明白“方磨铁杵”中“方”作“正在”讲,是现在极少见的用法。由此学生自然明白:古与今字词含义的不同正是“古今异义”,如此一“比”便让枯燥的语言现象顿时焕发出趣味来。之后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寻类似的“古今异义”词语,如“过是溪”的“是”,“还卒业”的“卒”等等。古今异义是汉语经过时间沉淀而形成的特有文化与语言现象,虽然小学阶段对此不作特别要求,但教师若能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对比、求异与探究去发现和掌握这一现象将对其未来的学习大有裨益;这样的探究式活动也让小古文的学习变得“异异”而“生趣”。
二、还原古与今,把小古文教“实”
还原就是以文字或语言的形式让本已消逝的对话、景象或场景重现与复现,它能“补白”与“丰富”文言文原
本概括性与简洁性的文笔;让认知发展水平较低的小学生也能感受小古文“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与表达能力、丰富其言语图式。同时,这还将充分消除许多教师“注入式”的小古文教学带来的“蜻蜓点水”、浮于表面的缺点,把小古文教得“实实在在”。
1.对话还原,说得“实”。对话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力量。在《铁杵成针》里也有一处李白与老太太的简略对话,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难道说老太太一次简单的回答就说服李白回心转意了吗?那
他们之间还说了什么呢?为此,教学中可让同位之间表演这段对话:一位扮演“老媪”还可加上“磨铁杵”的动作,一位扮演李白;并请同位之间上台展示。同时出示:小李白问:
?学生不难说出:小
李白疑惑不解地问:老太太您在做什么呢?听到老太太回答“欲作针”后,教师可再出示:此时,小李白问:
?此时学生的言语表达欲得以充分激发,
可答出如:小李白惊讶地问:这怎么可能呢?小李白不敢相信地问:什么,您在开玩笑吧?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思考:李白在回答时会有哪些神态或者动作?并尝试把它融入你的朗读与表演中。总之,让学生在反复地表达训练中感受到“磨铁杵”需要坚持不懈,还需要顽强的毅力。通过对话还原,让学生的表
达训练更扎实有效,使其对文章的理解更扎实到位;同时也悄然落实了本单元“通过人物语言、动作描写感受人物品质”的语文要素。
2.场景再现,想得“实”。《铁杵成针》中语言高度凝练,以寥寥45个字就描述了“学未成,弃去”、“逢老媪磨铁杵”与“感其意,还卒业”三个情境,十分简洁,这就为学生的想象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如教学中可针对《铁杵成针》的尾句让学生思考:李白听了老太太的话深受感动,那他回去后做了什么呢?经历了什么才“卒业”的呢?同时为学生提供联想支架:当李白
时,他想到了老太太的话:“铁杵成针”。据此
学生可写出如:当李白深夜学习感到很疲惫时、当李白苦练作诗想要放弃时,他想到了老太太的话:“铁杵成针”等场景。王荣生教授强调,唤醒与拓展学生的生活经验是阅读教学的要务之一,因此还可以把学生的想象拉回“现实”,让其联系自身生活实际展开想象联想。因此还可出示:当你
时,也想到了老太
太的话:“铁杵成针”。通过场景再现,让学生的思维到与文本的交叉点并使其以想象的形式进行文言文本的精加工、深加工,让学生学得扎实、想得充分、悟得更深切。而且在学完《铁杵成针》后可让学生结
13
学·
文苑
合想象复述、讲述故事,或续写故事、改编故事,让“场景再现”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开去。
三、链接古与今,把小古文教“活”
文言文大都是历久弥新的名家名篇典范作品,在教材中也多以“定篇”的身份出现。而现代的汉语语言系统正是从古汉语中继承、发展而来的,因此小古
文的“古与今”正是一种“源”与“流”的关系。[3]
教学
中,若能溯本求源地在小古文的古代与现在之间到一条脉络、一条线索,并对其进行有效“链接”,将会不断给小古文增加动力、注入活力。
1.古“词”今用,复活。文言文是汉语的源头,虽历经千载却仍有许多古代的文言词汇等沿用至今,这极大地丰厚了现在汉语的厚度与广度,而且这种现象在学生平时的阅读中十分常见。教学中可设法引导学生关注这一现象,如可出示:“方·才”、“是·
月”、
“欲·罢不能”三组词语让学生观察,他们不难发现加点字和《铁杵成针》中的“方、是、欲”意思相同。由此教师可问学生:“有人说小古文是古人写的文章,现在早就没人看了、用了,甚至‘死亡’了,你们同意吗?”学生经过思考并联系刚刚的观察不难发现:现在许多词语就来自小古文呀,怎么会“死”呢?有的学生则想到平时读的课文、课外书中也有许多这样的文言词汇,说明古代的词语现代依旧在使用。此时,教师可适当地告诉学生:文言文是我国文学的瑰宝,其实很多文言词汇普遍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与学习中;还可以鼓励学生:如果你能在平时的写作中用上几个“文言词”还能让你的文章增不少呢。通过帮助学生发现与建构小古文与现在汉语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在活学活用中逐步感受到小古文经久不衰的“活力”与魅力。铁杵成针的故事和含义
2.古“文”今传,鲜活。小古文虽小,可它蕴含的“文化”却很大,与其说小学的文言文教学是文言的启
蒙,不如说它更是文化的启蒙。[4]教师应充分关注小
古文中流传的文化知识与精神涵养,深挖其教学价值。如在《铁杵成针》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质疑:为何文中不写“李白”而写“李太白”?——原来是因为李白的“字”是“太白”,以此向学生介绍古代的“姓名字号”文化。也可以出示现在四川省的“磨针溪”景点图片及资料,以此让学生明白“李白磨针精神”的文化是经历了一代又一代地传承,至今仍在激励着人们。还可以在学完本文后联系本课的前一则古文《囊萤夜读》进行思考:现在这两个故事分别演变成了两个表示勤学苦读的成语,类似的成语你还知道哪些?并由此进行拓展,让学生课外搜集类似的故事,如匡衡凿壁偷光、苏秦悬梁刺股、祖逖闻鸡起舞等,并开展一个讲故事大赛,让学生深度了解我国古代的“勤学文化”,感悟这种勤学苦读的精神。通过教学,学生将深刻领悟华夏文化的民族性、传承性与鲜活性,让其建立起强大的文化自豪感。同时,这也是文言文教学的
本然样态和永恒追求。
[5]
参考文献:
[1]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王荣生给语文
教师的建议[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9:34-35.
[2]吕叔湘.语文常谈[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
联书店,2018:78-79.
[3]陆佳音.聚焦重点遵循原则寻根续脉——文言
文词义教学谈[J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21(Z1):70-73.
[4]俞霞芳.明晰选文价值传承文化精神者——以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教学为例[J ].江苏教育研究,2020(25):59-62.
[5]刘秀.文化传承:文言文教学的本然样态[J ].语文
教学通讯,2020(33):82-84.
责任编辑/胡萍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