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冀教版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过关题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1. 阅读天地。
截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①无所出。俄②有老父③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注释)①计:办法。②俄:一会儿。③老父:对年老的男人的尊称。
[1]解释加点的字。
初竖执之:_____   遂依而截之:_____
[2]用自己的话说说画线句子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觉得文中老父说的办法好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铁杵成针的故事和含义
[4]这篇短文给我们什么启示?下面分析有误的有_______。(填序号)
①别人提意见时,你要学会分析,不能盲目听信别人的话。
②别人提出的建议,尤其是老年人,我们一定要尊重、听从。
③人不能自作聪明,倚老卖老,这样会耽误了别人的事。
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2. 课文理解。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这句话表现了女娃的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如何理解人死后化成鸟填海的做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精卫填海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以堙于东海。
[1]将课文补充完整。
[2]下列对“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女娃在东海游玩,溺水后身亡。
B.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
C.女娃去东海游玩,再也没有回来。
[3]这篇课文表现了女娃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4]“精卫填海”属于神话故事,我还能写出来个神话故事的名字_________、__________。
4. 课内阅读。
王戎不取道旁李(节选)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世说新语》)
注释:尝:曾经,诸:一些,这些。
[1]写出下列句子的大致意思。 
(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取之信然。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故事使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小古文阅读。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①黄土作人。剧务②,力不暇供③,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绳人也。
[注释] ①抟(tuán):用手将松散的物质搓捏成团。②剧务:工作繁重。③力不暇供:力不从心。
[1]这则小古文讲的是《_____》的神话故事,关于女娲还有另一个神话故事是《_____》。
[2]请用“/”划出下面句子的停顿。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
[3]“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这句理解正确的是( )
A.于是女娲便用草绳置于泥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变成一个个的人。
B.于是女娲便用草绳置于泥中,举起绳子就变成一个人。
[4]请用“ ”划出造人过程的句子,再结合句子谈谈神话故事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
[5]神话故事知多少:
中国神话故事里,有许多伟大的神:看到“天地开辟”一词,会想起化作万物无私奉献的____
___;看到“太阳”,会想起执着的______和勇猛无敌的______;看到“百草五谷”,会想起勇于开拓的_______。外国神话故事也很经典,你最喜欢的故事有《_______》、《_______》。
6. 阅读《铁杵成针》,回答问题。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李白小时候的读书态度任何?(用短文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在路过一条小溪的时候,遇见了谁?她在干什么?(用短文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了解情况后,反应如何?做出了怎样的举动?(用短文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得出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 阅读理解。
西门豹曰:“呼河伯妇来,视其好丑。”即将女出帷中,来至前。豹视之,顾谓三老,巫祝、父老曰;“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
[1]从上文中出与加点词意思相关的单音词。
(1)呼河伯妇来,视其好丑   (反义词:________)
(2)豹视之,顾谓三老   (近义词:________)
[2]填空。
“豹视之”的“之”指___________,“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一句中的“之”指___________。西门豹巧妙地处死巫婆,用的是____________法。
8. 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
___________
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zuò)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1]整体感知:给这则小古文加标题,下面最合适的是哪个( )
A.囊萤映雪 B.尊师重道 C.程门立雪 D.雪中送炭
[2]字词理解:对照译文,照样子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例:杨时见程颐于洛(求见)
(1)时与游酢侍立不去(_______)  (2)颐既觉(_______)
[3]迁移运用:你从杨时的行为中感受到了什么?像这样的成语故事你还知道哪些?试着再写出三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阅读与欣赏。
望梅止渴①
魏式②行役③,失汲道④,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⑤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⑥,乘此得及前源。
[注释]①本文节选自《世说新语·假诵》。②魏武:即曹操。③行役:带有任务而出外跋涉,这里指带部队行军。④汲道:取水的途径。⑤饶:多,丰富。⑥出水:流出唾液。
[1]解释加点的字。
①失汲道:_________ 
②军皆渴:__________
[2]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句子的含义。
①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觉得曹操想出的办法好吗?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望梅止渴”意思相近的成语是(  )
A.画蛇添足 B.画饼充饥 C.望眼欲穿 D.叶公好龙
10. 阅读古文,完成下面各题。
___________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①黄土作人,剧务②,力不暇③供,乃引绳(ɡēnɡ)于泥中,举以为人。
(注释)①抟(tuán):揉成团。②剧务:工作繁多。③暇:空闲。
[1]文中“未有人民”的“未”是什么意思?(  )
A.未来 B.还没有 C.未知 D.为
[2]“乃引绳于泥中”的正确解释应该是(  )
A.于是她就引导绳子到泥浆中。
B.于是她就拿了绳子投入泥浆中。
C.于是她在泥浆中到绳子。
D.她竟然拿了绳子投入泥浆中。
[3]为古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____________。
11. 阅读小古文,回答问题。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解释字或词语意思。
尝:_______________  依然:_____________
[2]文中出现了三处“之”,分别是指什么?
(1)诸儿竞走取之。(___________)
(2)人问之。(___________)
(3)取之。(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课内阅读。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解释下列词语
尝:_______________   竞走:____________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选自《世说新语·雅量》,主要讲了王戎在其他孩子争着去摘路边的李子时不为所动,并推断李子必苦的故事。
B.读文言文,要注意音节的变化,适当停顿。“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儿竞走/取之,唯/成不动”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划分无误。
C.看到路边李树果实累累,诸小儿“竞走取之”,而王戎“不动”,两相对比并结合王戎的回答可以看出王戎是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
[3]王戎为什么说“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阅读天地。
凿壁偷光
匡衡勤学而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拥作而不求偿。主人怪而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