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
    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本单元长文章的特点,交流把握长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积累“囊萤夜读、悬梁刺股”等6个成语,能选两三个讲出成语里的故事和含义。
3.体会不同比喻句表达的不同感情彩,并仿写。
4.学习《独坐敬亭山》并尝试背诵。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导入:同学们,第六单元我们学的文章都很长,那么这些长文章有什么特点,我们要如何去阅读这些长文章呢?让我们一起通过“交流平台”来回顾总结吧!(板书:语文园地六  交流平台
  长文章)
2.自读自悟:围绕“交流平台”,回顾长文章的阅读方法。
(1)学生自主阅读“交流平台”的内容,思考自己读懂了什么。
(2)结合自己关于本单元长文章的阅读经验,小组内交流。
3.联系课文,全班交流“交流平台”中读懂的内容。
引导:结合“交流平台”的内容,以及本单元长文章的阅读经验,说说读长文章时都有哪些策略。
预设1:我在阅读《小英雄雨来》一文时,发现它是用序号标示每个部分,于是我就仿照课后习题的样子给第二至六部分列小标题,然后抓住主要人物和情节,把每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了。(板书:利用小标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点拨:我们也可以用列小标题的方法来概括长文章每个部分的内容,再把每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就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在列小标题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可以用
自己的话提炼,也可以选用课文中的关键语句,还可以引用主人公的语言。
预设2:我在阅读长文章的过程中,会边读边想,有时候会停下来,思考一下前面的内容。(板书:适时停顿)
预设3:我在阅读长文章的过程中,会回顾前文,前后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再返回去看一看。(板书:回顾前文)
预设4:在读长文章的过程中,如果遇到自己不懂的地方,可以带着问题继续读,读着读着也许就会解开心中的疑问了。(板书:带着问题读)
4.拓展迁移,运用方法。
(1)推荐阅读曹文轩《青铜葵花》中第六章《冰项链》。
(2)实践运用:默读《冰项链》,想一想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尝试用列小标题的方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①交流反馈。
预设1:按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可以把文章分成三个部分,可以这样拟小标题:葵花想戴银项链、青铜做冰项链、葵花戴上冰项链。
预设2:选用文中关键语句可以这样拟小标题:“脖子上再戴条银项链”“青铜吹了一颗又一颗”“青铜给葵花戴上了冰项链”。
②引导:谁能来试着把同学们拟的小标题用自己的话串联成主要内容呢?
预设1:葵花想戴银项链表演,但是同学不借给她,于是青铜就用冰为她做了一条项链,葵花戴上冰项链十分感动。
预设2:葵花脖子上戴条银项链表演就能增不少,于是哥哥青铜把冰凌吹成一颗又一颗“钻石”,为葵花戴上了一条光彩夺目的项链,葵花感动万分。
(3)小结:同学们,掌握了这些阅读长文章的方法,相信你们以后在阅读长文章时,一定会更有效率,理解也会更为深刻!
设计意图“交流平台”梳理总结了本单元长文章的特点及把握长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引导如何更好地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会阅读长文章。
二、词句段运用
第一题:积累古人读书求学的成语及相关故事和含义
1.过渡:成语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今天这堂课,我们不仅要积累关于古人读书求学的成语,还要了解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和含义。出示书中6个成语(板书:词句段运用 成语 古人求学)
囊萤夜读  悬梁刺股  凿壁偷光  铁杵成针  程门立雪  手不释卷
(1)引导: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读准字音。
(2)指名读。重点强调“囊、刺、凿、杵、卷”的读音。
(3)去掉拼音指名读。
2.结合课前预习,交流成语故事及含义。
(1)引导:请同学们讲讲在文言文中学习过的“囊萤夜读”和“铁杵成针”两个成语故事,说说它们的含义。
“囊萤夜读”:车胤勤勉认真、学习不知疲倦,他学问渊博,通晓许多门知识。曾经由于家境贫寒,夜晚没有油点灯,夏天他就用白绢袋装几十只萤火虫来照亮读书,夜以继日地学习。这个成语体现了一种无论学习条件多么刻苦,依然勤奋学习的求学态度。
“铁杵成针”: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学业就放弃了。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位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于是就问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告诉他要把铁棒磨成针。李白被老妇人的意志所感动,于是就回去勤奋学习,完成学业。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只要有决心,肯下工夫,多么难的事情也能做成功。
(2)引导:车胤和李白的求学故事深深感动了我们,那么其它几个成语又讲了哪些古人求学的故事呢?
小组内交流后面四个成语故事。
选出代表上台讲述。
悬梁刺股:东汉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很少休息,有时到了三更半夜,容易打瞌睡,为了不因此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法,他来一
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这样打瞌睡的时候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最终,孙敬成为当时有名的太学生。战国年间,苏秦家境贫寒却勤奋读书,夜里读书困倦的时候,他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防止瞌睡,血一直流到足踝,当然痛得睡不着觉了。就这样夜以继日地研究,取得了成就。
凿壁偷光: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匡衡到县里一个不识字但有很多书的大户人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让匡衡读自己家的书。于是匡衡成了一位大学问家。
程门立雪:有一天,杨时和游酢前来拜见程颐,在窗外看到老师在屋里打坐。他俩不忍心惊扰老师,又不想放弃求教的机会,就静静地站在门外等他醒来。可天上却下起了鹅毛大雪,并且越下越大,杨时和游酢仍一直站在雪中。等程颐醒来后,发现门外站着两个“雪人”。
手不释卷: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知识,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无论在做什么都拿着书不放,坚持读书。最后做了吴国的主
将,有勇有谋,屡建奇功。随着读的书越来越多,他的见解也越来越精辟,一些见解就连当时学识渊博的人也自叹不如。
小结:这些成语故事为我们展示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勤奋刻苦、持之以恒的求学精神,揭示了只有坚持不懈地勤奋学习,才能取得成就的道理。
3.积累拓展。
引导:除了这6个成语,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古人求学的成语呢?能否说说相关的成语故事及含义?
废寝忘食:叶公向孔子的学生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子路虽然跟随孔子多年,但一时却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就没有作声。后来,孔子知道了这件事情,就对子路说:“你应该这样告诉他:孔子的为人哪,专心努力学习而不知道厌倦,以至于顾不上睡觉,忘记了吃饭;津津乐道于讲授学问、传播道德礼仪,而从不担忧受穷受苦;爱好学问,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孔子的话显示出他的远大理想和对知识、学问的渴求。这个成语形容刻苦学习到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的境界。
闻鸡起舞:一天半夜,祖逖被远处传来的鸡叫声惊醒,便把刘琨踢醒,说:“这鸡叫可是提醒我们早点儿起床,我们不如以后听到鸡叫就起床练剑,怎么样?”刘琨欣然同意,跟着穿衣起床。两人来到院了里,只见满天星斗,月光皎洁,于是拔出剑来对舞。直到曙光初露,他们才汗流涔涔地收剑回房。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这个成语比喻志士奋发向上、坚持不懈的精神。
小结:正是这种不怕苦、不怕累的勤学态度,才让这些故事的主人公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让后人敬仰!我们在学习当中也要像他们一样勤奋刻苦、持之以恒!(板书:勤奋刻苦、持之以恒)
设计意图词句段运用的第一部分与《文言文二则》呼应,丰富了学生的成语和文化积累,并锻炼了他们讲述历史故事的能力。
第二题:体会不同比喻句表达的不同感情彩。
1.读一读,体会句子表达的情感。
妈妈还是死命追着不放,到底追上了,可是雨来浑身光溜溜的像条小泥鳅,怎么也抓不住。
雨来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嘴里吹着气,望着妈妈笑。
引导:出示例句,让学生读读两组句子,说说这两组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同。
那双手就像鹰的爪子,扭着雨来的两只耳朵,向两边拉。
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都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预设1:这两组句子都是比喻句,第一组句子把雨来浑身光溜溜的样子比作小泥鳅,把雨来露出水面时的样子比作小鸭子;第二组句子把鬼子的手比作鹰的爪子,把德军的眼睛比作恶狼的眼睛。
预设2:这两组句子的不同点是表达的感情不一样,第一组句子写出了雨来的可爱与机灵,表达了作者对雨来的喜爱和赞美;第二组句子写出了敌人的凶恶与狠毒,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的憎恶与痛恨。
小结:同学们的感受都很深刻,同样的表达方法却有着不同的感情彩,让我们继续来感受比喻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吧!
2.一,感受表达的效果。
引导:一《我们家的男子汉》和《芦花鞋》两篇课文中这样的句子,体会这些比喻句表达的感情彩。
预设:
◊一只胖胖的小手在我的手掌里,像一条倔强的活鱼一样挣扎着。
◊那芦花很像鸭绒,看着,心里就觉得暖和。
◊两双鞋,既像四只鸟窝,又像两对鸟。
3.拓展运用。
引导:请同学们改写下面的句子,用比喻句的形式表达出对句中人物的某种感情。
(1)出示句子读一读。
例:她跳着轻快的舞蹈。
例:那个小偷远远地盯着柜台里的珠宝。
(2)想一想:这两个句子分别写了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来比喻能表达不同的感情?请同学们尝试改写。
铁杵成针的故事和含义
3)小组内交流。
4)全班交流。
例:她跳着轻快的舞蹈。
预设1:她像一只美丽的蝴蝶,跳着轻快的舞蹈。
预设2:她跳着轻快的舞蹈,如同一只美丽的白天鹅。
例:那个小偷远远地盯着柜台里的珠宝。
预设1:那个小偷像老鼠盯着食物一样远远地盯着柜台里的珠宝。
预设2:那个小偷远远地盯着柜台里的珠宝,如同一头盯着食物的饿狼。
小结:不同的比喻句可以表达不同的感情彩,我们在以后的阅读中可以多关注这样的句子
并运用迁移到写作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