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杵成针》教学设计
翟霞
一、教学目标
1.会认“卒”这个生字,会写“逢 卒”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准确朗读《铁杵成针》一文,注意停顿,并了解这篇文章的大意。
3.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铁杵成针》的故事
4.了解文章特点,感受人物的精神品格,领悟其中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从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中,感受人物品质。
(二)教学难点
能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三、教具准备
课件
四、课时数
    1课时
五、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新课导入
白板出示图片,请同学们猜成语。
回顾文言文学习方法。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铁杵成针》。( 板书    铁杵成针)
课题释疑:
铁杵成针的故事和含义
铁杵:舂米或捣衣的铁棒;成:磨成;针:绣花针
铁杵成针:铁棒被磨成了绣花针。
同学们,针对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是谁把铁棒磨成针?为什么把铁棒磨成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初读课文
1.学生初读。学生自由朗读《铁杵成针》,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个别读。
使用扩词法讲解“传”、“还”的读音;范写生字“卒”。
3.听范读。学生边听边用停顿符号标出停顿。
出示课文停顿,学生对照自己听范读时的标注补充或订正。
4.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并读正确停顿。
5.配乐朗读,请几位同学展示朗诵。
强调:注意古文诵读时声断气连。
6.齐读
(三)品读释疑,合作学习
1.白板出示详细注释,学生对照注释试着翻译课文内容。
2.小组合作学习,互相翻译,查漏补缺。
3.请学生展示翻译情况
(1)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翻译:有个地方有一座山,山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象耳山。山下有一条小溪,小溪叫磨针溪。
强调:第一句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象耳山、磨针溪  (板书 象耳山、磨针溪)
白板出示磨针溪和象耳山简介。
磨针溪位于四川江油青莲镇天宝山脚下,李白故居陇西院下方。是后人为纪念李白弘扬磨针精神而修建的,建成于1984年,一座八角亭,一拱石桥。
象耳山位于四川省眉山市境内,由象鼻山、象耳山、檫耳岩等组成,松柏茂密,斑竹万竿 ,青翠欲滴。层岩峭壁,神工鬼斧,奇态万状。
(2)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翻译:磨针溪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世间传说,大诗人李白曾经在这座山中读书,没有完成自己的学业,就准备放弃学业离开。
强调:本文主人公李太白  (板书 李太白)
简要介绍李太白。
李太白就是唐代诗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
(3)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 ,曰:“ 欲作针。”
翻译:在经过这条小溪的时候,他碰到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铁棒。李白感到很奇怪,就问老婆婆:“老婆婆,你为什么磨铁杵呀?”老婆婆说:“我想做根针。”
强调:另一位人物老媪  (板书 老媪)
知识链接:《清平乐·村居》中的“白发谁家翁媪”。
(4)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翻译:李白听了,被老奶奶的意志感动了,于是他重新回到山中,继续学习,直到完成学业。
(四)班级小剧场
要求:1.借助板书,把故事演完整;2.融入象形,把故事演生动。
(五)深入探究
“铁杵成针”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预设:1.只要坚持不懈,就算是铁杵也能磨成针。
2.一个人,认准了一个目标,只要坚持不懈,就可以创出佳绩。
3.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4.如果有了目标就不能中止,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的目标。 ( 板书    坚持不懈)
(六)课文主旨
《铁杵成针》讲的是大诗人李白小时候读书不顺,弃学途中偶遇一老妇人用铁杵磨针,对自己的触动很大,终于发奋读书,最终学有大成。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学有所成。
(七)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文言文的特点。我们可以初步理解成语的含义,感受、理解
这个成语故事的意义。全文通过“铁杵成针”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凡事只要有恒心, 功夫下得深,没有不成功的。
(八)板书设计
(九)课后作业
1.背诵《铁杵成针》
2.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