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铁杵成针文言文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一等奖
1篇教学设计
一、故事引入,初识文意
1.谈话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精卫填海》《王戎不取道旁李》等几篇文言文, 知道了学习文言文主要用各种读得方法:(课件出示1、断句读;2结合注释 理解读;3、品读感悟读。)我们今天继续用这种读的方式来学习《文言文二那么》 中的第二那么《铁杵成针》,你知道这个故事是讲了关于谁的故事吗?(出示课件, 简介李白)
2.引伸学习:
李白小时候《铁杵成针》的故事我们都知道,现在,故事浓成了很短的文言 文,让我们一起穿越到李白的幼年时代,看看你能不能准确地借助注释,理解课 文中每句话的含义呢?
二、断句朗读,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1 .(课件出示原文)首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停顿, 用铅笔在课文中用“/”划出朗读节奏。并用小窗发语音。(检查纠正读音。注意“还” 的读音。)
2、课件出示断句,学生对照。
3、谁来读读试试?(指名朗读,把握节奏)。读文言文,有标点符号的地 方要读出停顿;没有标点符号的,根据意思也需要适当读出停顿,这样有助于我 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4铁杵成针的故事和含义、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发语音。
(李太白白太白)
⑵辩一辩:为什么不都称呼李太白?这样称呼有什么好处?
(防止重复,表达更简洁。)
⑶读一读带有上面人称的语句。
3.联系语句,说说“其”字。
⑴出示句子:
白笑其拙。
太白感其意。
⑵议一议:李白笑谁笨拙?太白感受到了谁话中的意思?
(老媪、老妪,所以,“其”在这里指老妪、老媪。)
⑶读一读带有“其”字的语句。
4.听听故事,组组词语。
⑴教师讲述。
在眉州这个地方有一座山,山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象耳山。山下有一条小 溪,小溪叫磨针溪。磨针溪这外名字是怎么来的呢?世间传说,大诗人李白曾经 在这座山中读书……
听出来了吗?这里的“世”就是?对,世间、世上;“传’呢?对,传说。你们 发现了吧,古文
中的一个字,如果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一个词。你们来看看, “过小溪”的“过”,组个词,“路过”可以,“经过”也很好,“跃过”,也可以,“趟过”, 这个词最好了;“笑其拙”的“拙”呢?笨拙;功到自然成,功?功夫;成?成功。 古时一个字,现在一个词,所以说古文语言简洁、凝练。)
5.调调顺序,感受句式。
⑴看,下面这三句话,读一读,说一说,意思相同吗?表达的顺序有什么变 化?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
世传李太白山中读书
世传李太白在山中读书
(意思一样,可是表达的顺序不一样,第一句强调的是“山中”,第二句强调 的是‘读书”,第三句多了一个字,是现在的说法,感觉是大白话,语言不简
练了。)
⑵读一读书中的语句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
6.猜猜“之”字,一字一句。
⑴之,指的是问谁,问什么?
(老婆婆,你磨铁杵做什么?
之=问谁?问什么?
老婆婆,你磨铁杵做什么?
⑵读一读带有“之”字的语句。
六、变幻朗读
1.变成诗歌,更加醒目。
磨针溪,
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
未成,
弃去。
过小溪,
逢老媪
方/磨铁杵,
问之,日:
“欲作针。”
白/笑其拙。
老妪日:
“功到/自然成耳。”
太白/感其意,
还/卒业。
2.打着节拍,开心诵读。
3.娓娓道来,如讲故事。
⑴教师讲述:磨针溪呀,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哪,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 弃去,嗨……就这样,娓娓道来,谁来接着讲?
⑵学生讲述,讲后评议。
(一个故事大王诞生了,一个未来的会讲故事的爸爸诞生了......)
4.抑扬顿挫,像说评书。
(教师引领,一句一句说评书。
话说,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
5.教师吟诵,音韵悠悠。
(这篇小古文,语言凝练,语句像诗一样,不但可以读,而且还可以唱。如 果有古琴来伴奏,那就更好了,你听——(教师吟诵)
6.总结归纳,提炼方法。
一篇小古文,可以慢读,可以打着节拍读,可以讲述,可以说评书,还可以 唱上一曲,手舞足蹈,形式多样,读得开心,读得陶醉!
七、尝试背诵
7.看着填空,尝试背诵。
⑴出示内容。
磨针溪,在。世传,未成,。过,逢老媪,问之,曰:“。”白。老妪曰:” 太白,。
⑵自由背诵。
8.乐于展示,我来背诵。
9.眉飞舞,齐声背诵。
八、拓展延伸
1.出示谚语,大家诵读。
这个故事,可以浓缩成两句谚语,看:
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