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低年级套餐式成语积累策略探究
作者:***
来源:《小学语文教学·人物》2023年第10期
        套餐式成语积累指的是根据中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分时段采用不同方式,“少吃多餐”,渐进式品味与积累成语。此做法有利于学生及时“消化”与“吸收”成语营养,符合2022年版课标中基础型学习任务下语言文字积累梳理的要求。本文从“早餐”“主餐”“课间餐”“晚餐”“会餐”五个方面阐述积累成语的实践策略。
        一、早餐:每天一读,晨赏成语
        中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持续时间短,但是他们对新事物有很大的兴趣,在接触新事物时如果能让他们体验到成就感,注意力持续时间明显延长,记忆效果亦会同步增强。这正如一个人对早餐的热情,早餐吃的好,一天心情好。早餐式积累成语可分三步走。
        1.榜样示范,初识成语
        初次接触成语,教师在摸底后,请有一定提前积累的同学先来做小老师教其他同学。其他学生先跟着念,再猜想意思。在同伴帮带的过程中,教师从读音、词义、运用三个方面激发。同伴的榜样示范对初学成语的学生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而充当榜样的学生有较强的自我实现成就感。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为榜样的学生越来越多,“早餐”效果凸显。
        2.人人参与,互学成语
        随着学习热情的提升,学生开始轮流当小老师,每天利用自主晨读的前5分钟教两个成语,一年级可以积累400多个成语,这是一个可观的数目。
        当小老师教同伴的时候,有的学生在已有积累的基础上主动钻研成语的意思和用法,实现深度学习;有的学生从课外收集新成语,增加成语量,实现拓展性学习;有的学生一次准备两个以上的成语,教完之后意犹未尽,激发学习热情。早读的几分钟里,还可以让有提前积累的学生上“学林台”展示,满足自我实现的高层次心理需求。
        3.空间展示,再赏成语
        学生在短时记忆成语后,需要有一个温故而知新的过程来巩固。每天一小记,一周小统计,课代表把一周内所教的成语整理出来,在每周五放学前5分钟集体回顾。教师将成语上传到班级主页,供学生在“学林圈”内回顾与交流,使课内外学习无缝对接。
        二、主餐:课中细嚼,品读成语
        学生对于某个成语的理解不可能一步到位,也不是完全理解了才会运用,而是在语言实践活动中逐步深入地理解,直到熟练运用。在这个过程中,再次理解运用与我们平时的阅读学习相结合是一条高效的成语学习路径。
        1.联系生活实际,感知成语意境
        中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后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低年级学生对直观、形象的事物容易理解和接受。教学中把一些难理解的成语转化为直观事物,将学生带至现场或用视频、图片等影像资料,一边观察一边讲解,让成语与该成语所代表的事物或情景在学生的头脑里挂起钩来,可以降低学习成语的难度。
        2.抓住人物特点,理解成语大意
        阅读教学重视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品味,可帮助学生了解人物特点,是实施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在评价人物品质的时候,用成语进行概括,有利于学生更进一步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准确掌握文本表达信息,同时也能积累更多的成语。如《陶罐和鐵罐》一课,用“傲慢无理、不屑一顾、恼羞成怒、反唇相讥、争强好胜、相提并论”等来评价铁罐,可顺利地帮助学生理解并积累这几个成语。
        3.借助语言场景,巧用成语概括
        学生的大脑中有很多成语,在特定的场景下会被激发、牵引出来。教师应在课堂中充分利用这样的语言场景,让学生在有所感悟的情况下,自然地在大脑中浮现某个成语。如在教学《雷雨》时让学生把课文前三段话默读一遍,边读边想可以用哪些成语形容雷雨前的景。“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狂风怒吼、电闪雷鸣 、雷电交加”等成语便会在学生朗读课文时激活。
        4.利用文本语言,尝试成语迁移铁杵成针的故事和含义
        很多成语本身就是从一个典故或一个神话中提炼出来的,当学生接触到这个故事时,教师有意识地提示,学生会恍然大悟,在教学《盘古开天地》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利用成语来替换文中语言:“用力猛劈”“天地分开”这个过程可以用“开天辟地”,“顶着天蹬着地”可以用“顶天立地”。这样就实现了成语原意的成功迁移,因文制宜实现了成语的积累与运用。
        三、课间餐:常听故事,共享成语
        中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讲故事,讲成语故事的听说训练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有时脱口而出的成语更是妙趣横生,记忆深刻。
        1.听故事,激发兴趣
        刚开始讲故事,有的学生不知道挑选哪些故事,有的学生不敢上台讲故事。此时,教师可以示范讲有趣的成语故事,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产生讲故事的兴趣。然后挑选几位优秀学生讲,教师可事先做好指导,让讲故事的学生胸有成竹。更重要的是要让听的学生觉得没有难度,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感觉。
        2.讲故事,感受成功
        有了榜样的作用后,教师可出示10~20个成语,如“三顾茅庐、铁杵成针、望梅止渴”等。可以是以前学过的成语,让学生挑选,时间安排在每天午读时间的5分钟左右。如果已经顺利讲完了指定的成语故事,可以进入“自选”阶段,挑选最感兴趣的一则成语故事讲给大家听。全班一轮结束后师生一起评议,评出“成语故事大王”。
        3.编故事,享受快乐
        成语故事因其情节性强、富有哲理,能引起学生续编故事的兴趣。教师应抓住讲故事的时机让学生续编成语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开启学生想象的大门。如在讲完“狐假虎威”的故事后,学生进行了续编。狐狸再次遇到老虎时,有“吃一堑,长一智”版本的,有“执迷不悟”版本的。这样的创作既有对原来故事的改编,又有新成语的故事演绎,一举多得。
        四、晚餐:课外延伸,采集成语
        中低年级学生对成语积累有了兴趣,总想有更多施展的机会,虽然在课堂发言、写话、交谈中都能表现,但是他们仍然意犹未尽,此时组织更多与成语相关的学习活动显得非常必要。
        1.消化文本内涵,摘记成语
        语文教材是一本藏有丰富成语的资料库。对于文本中的成语,学生在课堂理解的基础上,在课外把它摘记下来,并能说给别人听,能很好地把握成语的内在含义,时间久了还能成为成语手册。如在《孔子拜师》一文中,就能收集到“风雨兼程、风餐露宿、风尘仆仆、诲人不倦、学无止境”等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