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名家名作》·研究
[摘 要] 于阗籍文人丁文苑出身于中下层官员家庭,因受家庭和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学习儒家文化并掌握了较高的汉语诗文创作技能,并跻身于士人圈中。他的交游圈中有汉族,也有少数民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士人体。他的文学交游真实地反映了元代的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现象,展现了元代内迁少数民族文人对汉语文化的认同与羡慕。
[关 键 词] 元代;丁文苑;交游
元代于阗籍汉语文人丁文苑交游考
王章震1 杨绍固2
元朝时期,大量西域人士因从军、为官、经商等原因跟随蒙古大军内迁中土,他们的内迁促进了西域和内地的文化交流。内迁人中有不少于阗人,丁文苑家族可谓典型之一。现有相关元代存世文献中记载内迁的于阗人极少,相比较而言,丁文苑家族的存世文献保存较多。
夜坐文天祥因身处中华文化的汪洋大海,相当一部分内迁人士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汉语文化的影响,接受或部分接受汉语文化习俗。为了更好地参与地方治理,与汉族士大夫交流,他们纷纷取汉式的姓名、字号。丁文苑(一名哈八石),元代于阗籍内迁汉语文人,家住大都附近的宛平县,因父名剌马丹,字勘马拉丁,以其父名
字末字为汉姓丁。取汉姓、有字号是元代西域人士人化的标志,可见内迁后深受汉语文化中儒家文化的濡染。丁文苑登延祐乙卯(1315)进士第,说明他受到了良好的儒家文化教育,具备较高的汉语诗文写作技能。
目前,学术界对丁文苑及其家族的研究不多。白寿彝的《回族人物志(元代卷)》将有关丁文苑的文史资料进行了辑录。[1]尚衍斌的论文《元代于阗人哈八石事迹考述》利用碑文和方志文献考证了哈八石的家族世系、活动轨迹、与元代多族诗人交游的史实。[2]韩喜凯主编的《民本·贵民篇》 “哈八石父子之善政”记述了勘马剌丁、丁文苑父子在祁阳县、固安县的善政事迹。[3]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丁文苑的交游情况,考订现存史料中其文学交游的情况,论述其交游意义。
一、丁文苑的家世
许有壬撰《故忠翊校尉、广海盐科司提举,赠奉训
大夫飞骑尉、渔洋县男于阗公碑铭》(下文简称《于阗公碑铭》)是为丁文苑之父勘马拉丁所写的碑铭。该铭记载了于阗丁氏的来历与背景。丁文苑的曾祖父名为斡儿别亦思八撒剌,做过邵儿干(又名牙里干、鸭儿看,现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牧民官。牧民官一职说明丁文苑家族内迁前在于阗地区享有较高的政治地位。丁文苑的祖父名为迷儿阿里,做过腹里大名路的宣课提领(掌管财税的官职)。丁文苑父亲勘马拉丁曾为永州祁阳县达鲁花赤,从许有壬的记述中得知:“公闻道赴州,遇贼四至,射刃七人,
驰出。……守州南门,贼攻北门,败之。” [4]可见丁文苑父亲勘马拉丁颇有军事才能。
关于丁文苑的家庭情况,许有壬有以下记载:“(勘马拉丁)娶牙里干氏,先卒。继将(蒋)氏,贤而读书,事公姊如姑。……二子沙阿不丁,出周氏,荫道州行用库使。哈巴石出龙氏,四岁失母,蒋氏子之……” [4]可知丁文苑父亲先后娶了牙里干氏、龙氏、周氏、蒋氏四个夫人,而蒋氏是受过儒家教育的女子。
关于丁文苑的姻亲关系,元人郑元祐《送丁希元序》中记载:“淮西公告老于朝,天子不允,召拜翰林学士,于是公乘传入觐,而以其甥丁希元从。公与希元皆斡端国人。……希元初侍其亲,读书江浙间,稽经质疑,问学大备,使对策大廷,其取必右选,若探囊发所素有,曾何难哉?” [5]该文中的丁希元与其舅父淮西公都是斡端人。斡端是元代于阗另一个音译的对音,而现存文献中元代于阗籍汉语文人进士只有丁文苑,学者尚衍斌认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元代畏兀儿文学及其与汉文化的交流”(项目编号:21XZW02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元代于阗籍汉语文人研究”(项目编号:18BZW063)。
051
为丁希元是丁文苑之误。笔者认为尚衍斌的分析是正确的,淮西公是勘马拉丁早逝妻子的兄弟,是掌握较高汉语创作技巧的翰林学士。
丁文苑的儿子叫丁仲伦(一名慕禼),现存其诗两首:《报恩寺避暑偶遇》[6]《题明秀亭》[7]。《嘉庆广西通志·职官表十一》中有“知昭州,丁仲伦”[8]的记载。《元统元年进士录》谓:“(丁仲伦)父哈八石,乙卯进士,廉访佥事,母阿鲁温氏,赠县君。”推知丁文苑妻子是西域少数民族女性。
二、丁文苑的生平与文学创作
对于丁文苑的生卒年,马祖常在《丁君诔》中写道:“至顺元年(1330)六月二十三日,山北道廉访丁君文苑卒。” [1]许有壬在《哈八石哀辞》中写道:“今文苑才四十有七,赍志以没,此又何也?……余尝独坐阅同年录,十六年间,为鬼录者十七人(五)矣。”[1]许有壬在延祐二年(1315)中进士,到至顺二年(1331)正好是16年。丁文苑去世于公元1330年,年仅47岁,由此可以推断出他出生于公元1284年。
许有壬在《哈八石哀辞并序》一文中记述了丁文苑的仕历。丁文苑中进士后,曾先后在中书省、礼部、秘书监、御史台、户部、浙西道廉访司任职。后调任山北道廉访使,由浙西到山北路途遥远,他在赴任途中因染上瘟疫而病故。
根据许有壬《哈八石哀辞并序》《于阗公碑铭》记载,同时参考《元史·许有壬传》可知,丁文苑的生平如下:延祐二年(1315),32岁中乙卯科进士。
延祐三年,33岁任固安州判官、中书省右司属官。
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丁文苑38岁,任礼部主事。因许有壬《哈八石哀辞并序》记载:“(哈八石)倅固安州,掾左司,除礼部主事。予佐吏部,故游从为多。” [4]下又《元史·许有壬传》记载:“至治元年,(许有壬)迁吏部主事。”[10]
至治二年(1322),丁文苑39岁,改秘书著作,拜监察御史。事见许有壬《哈八石哀辞并序》:“改秘书著作,拜监察御史,又与予同官。”[4]下又《元史·许有壬传》记载:“(至治)二年,(许有壬)转江南行台监察御史。”[10]
泰定元年(1324),丁文苑41岁任中书户部员外郎。因许有壬《哈八石哀辞并序》记载:“(丁文苑)迁户部员外郎,予在左司计事,率相见。”[4]下又《元史》载: “泰定帝元年,(许有壬)选为中议。(许有壬)改中书左司员外郎。”[9]
天历二年己巳(1329),46岁,请许有壬为父亲写碑铭,事见许有壬《于阗公碑铭》。该年丁文苑与许有壬游青山,或为院主高竹楼作赋。
至顺元年(1330),(丁文苑)赴任山北道廉访使,途中去世。
从元代文人与丁文苑的交游作品可知,丁文苑应该创作过很多诗文,只是现在基本散逸殆尽。《全元诗》只收录了丁文苑的一首,该诗为《咏郑氏义门》,诗下注释说来源于郑太和的《麟溪集》,内容为:
“族属虽千共一初,人生何可不同居。当年怪杀张公艺,把酒犹将忍字书。”诗前有关于丁文苑的简介:“哈八石,字文苑,于阗人。延祐乙卯(1315)进士,中书户部员外郎。”[10]说明这首诗是丁文苑担任六品的户部属司副长官时所作。宋元时期的浦江麟溪郑氏聚族而居。张公艺聚族而居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元代无名氏《张公艺九世同居》的杂剧就是对该家族的赞扬,而丁文苑的咏义门诗首句对郑氏家族千人聚居既感到惊叹又感到羡慕,称赞郑氏后人遵循“孝”“义”之道,以“忍”字修身、齐家,过上了的日子。
三、丁文苑的文学交游
丁文苑登延祐乙卯(1315)进士第,该科是元朝第一次正式开科取仕,有不少人成为文坛领袖。元代文坛大家许有壬、欧阳玄、黄溍、马祖常、王沂都是该榜进士出身,他们是同年。封建社会的同年关系是文人入仕后结为奥援的基础。这种亲密关系在诗文中多有体现,如马祖常所说的“昔也联裳,荷天之光”[1],也有黄溍所说的“琼林雨边露”[1]。
现存有关丁文苑的作品大多数是他去世后元代文坛名家(他的同年们)对他的哀悼类诗文。他在世时的交游作品保存到现在的笔者仅发现5篇,除上文郑元祐在《侨吴集》中记述他与舅舅淮西公的交往外,还有不少作品。如许有壬写有《和丁文苑同年同游汉阳韵》[4],尚衍斌认为该诗作于至治元年(1321)[2]。除外,许有壬还作有《次同年丁文苑韵四首》[4],尚衍斌认为该诗作于至治二年(
1322)[2],因为该年丁文苑出任江南浙西道肃政廉访司佥事,这组是许有壬送行之作,对于尚氏对上述诗歌创作时间的判断,笔者认为值得商榷。许有壬在《哈八石哀辞并序》中记载:“南坡之变,枭獍党与(羽)列居津要。文苑、康里子山暨予,实同论列。(文苑)迁户部员外郎,予在左司计事,率相见。俄佥浙西廉防司事,遂间南北。”[1]一般来说,古代文人撰
052《名家名作》·研究
写传状类的纪传体散文都是按照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展开的,从全文来看许有壬所撰文也是如此。南坡之变发生在至治三年(1323)八月,从行文顺序来看,丁文苑任浙西廉防司事是在南坡之变之后,他和许有壬、巙巙(一名康里子山)是泰定帝时期被倒剌沙等人排挤的对象。如果《次同年丁文苑韵四首》是在丁文苑赴任浙西廉防司事时所作,则应该在至治三年之后,在天历三年三月之前。因为在天历三年三月许有壬“擢两淮都转运盐司使,文苑移山北。”[1]许有壬《和丁文苑同年同游汉阳韵》中有“秋兴”“穷秋”这样的词汇。在《次同年丁文苑韵四首》也出现了“篱下几丛黄菊”“樽俎霜馀登橘”的句子,可见这组诗是写于深秋季节,笔者认为上述诗歌很有可能都写于天历二年(1329)的农历九月或十月,因为在文宗天历元年(1328)许有壬丁父忧迁居武昌,天历二年(1329)二月许有壬的哥哥许有恒在鄂州(治所在武昌)去世,九月其妻也在武昌去世,该年是许有壬一生中心情最沉郁的时候,他在武昌与丁文苑交游密切,经常赋诗谈游。此时丁文苑虽任浙西道廉防司事,但因朝廷新政“宪官,各止用一人。长宪者同出西域,即日隐退。……坚卧不起。”[1]所以他们在喝酒谈论时丁文苑曰:“人生离合有数。
君闲我退,机适相投。”[1]又曰:“我非渎于进也。……且都而杭,杭而鄂,鄂又山北,有力且疲,况贫乎?”[1]这里“闲”是指许有壬丁忧无官职,“我退”即指丁文苑因朝廷新政担任廉防司事,按照元代的制度,司法官员中四等人各等只能有一人任主要职务,因浙西廉防司的主官是西域人,同为西域人的丁文苑只能退职。“杭而鄂”是说丁文苑从浙西廉防司退职后到鄂州定居,两人住在一个城市,因此“赋诗谈游无虚日”也就可以理解了。
宋褧和答里麻较为特别,他们不是丁文苑的同年。宋褧是泰定元年(1324)年进士,两人都是宛平县人,都和许有壬交好,同样的籍贯,相同的好友,两人有了交游基础。答里麻曾和丁文苑同官,两人是同事。丁文苑的儿子慕卨想将父亲的骸骨迁葬于杭州,但力不能举,答里麻请赙于朝,不报。虽然丁文苑与答里麻没有文学交游的文献遗存,但《元史·答里麻传》记载,答里麻是高昌人,于泰定元年(1324)迁浙西廉防使,至文宗天历元年(1328)因受阿儿哈秃诬陷而解职,而丁文苑是在至治三年(1323)或泰定元年(1324)至天历二年(1329)间任浙西道廉防司事,他们做过5年的同事,丁文苑的退职应该也是因为他和答里麻同属西域人的原因。
四、结语
尽管丁文苑出身于中下层少数民族官员家庭,但长期生活在元代多元文化浸润下的江南地区,同经史、修礼乐、被儒术、中进士,经历像元代著名目家族偰氏、贯氏一样的转变过程。他的汉语诗文创作技
能已达到相当高的成就。许有壬评价他的诗:“作歌行,跌宕如其人。古诗清粹,皆可传也。”[1]在丁文苑的交游圈中,许有壬、宋褧、黄溍、王沂是汉人,马祖常、答里麻是少数民族。他们声气相投,联络与共,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士人体。丁文苑的文学交游拉近了其与汉族士大夫之间的距离,真实地反映了元代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现象,展现了内迁少数民族文人对汉语文化的认同与羡慕。
参考文献:
[1]白寿彝.回族人物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
[2]尚衍斌.元代于阗人哈八石事迹考述[J].民族研究,2016 (1):86-97,125.
[3]韩喜凯.民本·贵民篇[M].济南:齐鲁书社,2001:153-154.
[4]许有壬.至正集[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
[5] 郑元祐.郑元祐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82.
[6]杨镰.全元诗[M].北京:中华书局,2013:399.
[7]杨镰.全元诗[M].北京:中华书局,2013:37.
[8]谢啟坤昆,胡雯纂.嘉庆广西通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75.
[9]宋濂.元史[M].北京:中书书局,1976:4199.
[10]杨镰.全元诗[M].北京:中华书局,2013:144.
作者简介:
王章震(1985—),男,蒙古族,河南镇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先秦至隋文学、域外汉籍。
杨绍固(1977—),男,汉族,河南延津人,文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西域文史、域外汉籍。
作者单位:1.和田师范专科学校文学院 2.延安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