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是谁制造了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自然界的风是太阳使空气流动起来形成的。
能力目标:
会做风的形成模拟实验,能根据模拟实验来推想自然界风的形成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到进行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知道自然界的风是太阳使空气流动起来形成的,根据模拟实验来推想自然界风的形成原因。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风的成因实验器(观烟箱)、火柴、蜡烛、蚊香。
2、演示用材料:扇子、纸条。
教学过程:
1、引入。
谈话:你们用自己制作的风向标和风力计观测了这几天的风向和风力了吗?你们在观测时是否想到过这样一个问题:风是怎样形成的?是谁制造了风?(板书课题《是谁制造了风》)
2、思考讨论生活中人们是怎样制造风的,产生风的原因是什么。
1)演示用扇子扇风,提问:摇扇子我们就能感觉到有风,这是什么原因?
2看云识天气的谚语)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方法能产生风?是什么原因?
3)我们用身边的物体能“制造”出风吗?请大家试一试。
4)学生分小组讨论:风是怎样形成的?将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教师巡视,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
5)集体交流讨论的结果。
3、研究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1)提问:自然界里也经常刮风。是谁有那么大的力量使空气流动起来呢?
2)做模拟实验:风的成因。
教师讲解实验方法、注意事项等。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实验现象。
4)讨论: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空气为什么会流动起来呢?
5)分组讨论:在自然界中,什么物体和实验中的蜡烛一样,能使空气流动起来?它是怎
样“造”出风的?把讨论的结果记下来。
6)集体交流讨论结果,形成结论。
4、总结与拓展。
1)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2)提问:关于风,你们还知道些什么?请你们课外查有关资料,然后与同学交流。

14、《云的观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可以用云状和云量观测云。
2、知道云状的种类和云量的含义。
3、初步了解看云识天气谚语的含义。
能力目标:
会观测云状和云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欣赏云的美丽与神奇,体会到观测云的乐趣
2、意识到谚语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学会用云状和云量观测云。
教学准备:
有关云状和云量的图片或者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1、导人。
l)提问:不同的天气云有什么不同?
2)讲述:观测云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天气,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云的观测。(板书课题《云的观测》)
2、学习观测云状和云量的方法。
l)谈话:怎样观测云呢?云状和云量是观测云的重要内容。
2)学生阅读教材上关于云状的分类以及图片。
3)教师出示有关图片或者视频资料,让学生学习观测云状的方法,讲解云状与天气的关系。
4)学生阅读教材上云量的文字资料。
5)教师出示有关图片或者视频资料,让学生学习观测云量的方法,讲解云量与天气的关系。
3、到室外观测云,记录云状和云量。
l)讲述:现在我们就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到室外去观测云!
2)讲解观测要求:① 认真观测、做好记录。② 分小组进行观测。③ 遇到问题首先请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④ 轻言细语、不打不闹。
3)学生到室外观测云,记录云状和云量。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观测结果、遇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4、阅读看云识天气的谚语,了解其含义。
l)学生阅读教材上看云识天气的谚语。
2)学生说一说每句谚语的含义,教师简要讲解。
3)教师补充讲解一些看云识天气的谚语。
5、总结与拓展。
l)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2)布置课外活动:搜集更多的与云相关的谚语,利用这些谚语帮助我们观测天气。

15、《下雨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自然界的雨的成因。
能力目标:
1、会做雨的成因模拟实验。
2、能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推想自然界中雨的成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到与人合作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三角架、酒精灯、石棉网、火柴、玻璃片、试管夹杯、水及与雨的成因的相关视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