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看云识天气》的说明方法
作者:董超伟
来源:《文学教育》 2013年第1期
      内容摘要:《看云识天气》是一篇介绍云与天气之间关系的科普说明文。作品虽为科普说明文,但读来并没有给人以枯燥与艰涩之感,给人带来的反而是一种亲切自然、明白晓畅、生动活泼的阅读效果。这与作者朱泳燚先生能够娴熟地驾驭各种说明方法有很大关系。
      关键词:《看云识天气》 说明方法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介绍云与天气之间关系的科普说明文,现收编于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作品虽为科普说明文,但读来并没有给人以枯燥与艰涩之感,给人带来的反而是一种亲切自然、明白晓畅、生动活泼的阅读效果。这与作者朱泳燚先生能够娴熟地驾驭各种说明方法有很大关系。
      分类别是将复杂的事物或事理说清楚的重要方法。《看云识天气》作为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作者正是通过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布局谋篇,才使作品层次清楚,有纲有目。整体上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在具体到各部分的介绍中,又有较为
具体详细的分类。形态不同的云分为薄云(晴天的云)和厚云(雨雪天的云),薄云包括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厚云包括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和积雨云。光彩不同的云可分为晕、华、虹、霞。晕有日晕和月晕,华有日华和月华,虹分东虹和西虹,霞分朝霞与晚霞。介绍薄云,从各类薄云的形态变化、高度厚度、天气征兆等方面分析说明;介绍厚云从变化过程、形状、高度位置、天气征兆等方面分析说明;介绍光彩不同的云,按照产生和分布情况、彩、天气征兆等方面分析说明。这样,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风雨的云,从云的形态特点与天气变化的关系,再说到云的光彩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有条不紊,清晰明了。
      打比方有利于把抽象的事物介绍得具体、生动、形象,并激发丰富的联想与想象。《看云识天气》中大量地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云的万千姿态描绘得生动形象。比如“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招牌”是商店的标志,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拿“招牌”来打比方,生动地表达了云与天气的密切关系。又如“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把卷云比作“白的羽毛”和“洁白的绫纱”,具体形象地说明了卷云洁白且轻而薄的特点。为了说明各类云的特点及其与天气的关系,文中还把云比成“鳞波”、“棉花团”、“羊”、“蒙上了白的绸幕”、“隔了一层毛玻璃”……这些比喻寓准确于生动形象之中,形美神跃,有声有。
      文中出现许多种云,要把这些概念作科学而全面的了解,就要运用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等说明方法。比如,“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的,外层是紫的。
这种光圈叫做晕”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华环由小变大,天气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运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积云如果迅速地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峰争奇,耸入天顶,就变成了积雨云”运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使读者在了解这些具体的概念的同时,掌握了一定的看云识天气的科学常识。
      以上谈的是文中主要运用的几种说明方法。根据说明的需要,行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是灵活多样的。如“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通过举例子(也有打比方)来说明云的姿态万千;“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运用拟人法,把卷云人格化了,语言优美、生动;“它们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运用列数据的说明方法介绍了积云常常所处的高度位置;华的“颜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是通过作比较把“晕”与“华”的光彩鲜明地突出出来;“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些属于引用谚语,简明而形象地说明晕、虹、霞等与天气的关系,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教材的编者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行文的需要,在文中还插入了一些云的彩图,使我们对云有了更直观的了解。这样一来,在常见的说明方法中,《看云识天气》几乎就全都用到了。
      董超伟,河南省叶县仙台镇初级中学教师。
>看云识天气的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