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202012
每一条天气谚语都有烟火气
——读宋英杰的《中国天气谚语志》■ 禾 刀
天气谚语是源自生活、基于传统的,被记载、被检验,后而传世的话语。本书将气象科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让读者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新颖而有趣。
看云识天气的谚语在《三国演义》的《草船借
箭》一文中,眼看与周瑜约定的三
天生死状期限将至,诸葛亮果然顺
利“借”到十万支箭。就此,诸葛
亮对鲁肃说:“亮于三日前已算定
今日有大雾。”诸葛亮对天气的妙
用还有火烧赤壁的“万事俱备,只
欠东风”。每每写到这里,罗贯中
常以一句“夜观天象”一笔带过,
让人更觉有着神机妙算之誉的诸葛
亮高深莫测。可以肯定的是,诸葛
亮对天象的稔悉,来源于前人的经
验。如果说诸葛亮掌握的气候知识
是前人传下来的隐性经验,那么,文化
天气谚语则是前人认识天气、摸索天气变化规律的显性经验。蛮荒时代,人类除了面对毒虫猛兽侵袭,天气威胁亦不待言。如果没有对自然的认识与适应,人类发展必定举步维艰。看天,是所有动物的本能,非洲草原动物的恢宏迁徙场面,本就是动物看天的结果。喜欢看非洲纪录片的人想必会有这样的印象,即原始部落依旧掌握着看云识天气的特殊本领,也许其中就有当地的谚语。天气谚语源自生活中大家七嘴八舌地聊“天”,其中精彩的部分
55122020语,大都经过历史的千淘万洗,没有庙堂之高的权力印痕。虽然千百年来,天气谚语被掺进了许多文化基因,但也不是所有的强加都能融合成新的文化得以流传。历史上,上天有着强烈的寓意,能够与上天直接对话的绝非等闲之辈。在我们的小学课文中曾有一篇文章《西门豹》,说的是战国时期,魏王派西门豹去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到达当地后办的第一件事,便是趁河伯娶妻的机会,惩治了地方恶霸势力。事实上,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曾
自命有祈雨的宏大之“责”。究其原因,一方面借此表达体恤民情的隆恩,另一方面则是借此展现出上承天意,强化自身统治的所谓自然法则,即“顺天意”。还有,历史上将彩虹这种司空见惯的天象当作祥瑞的现象亦不鲜见。值得指出的是,那些用华丽词藻描绘的祭词或上疏,因缺乏民间的烟火气,终没能像天气谚语一样在民间落地生根,源远流长。本书的一个亮点在于,宋英杰虽然认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将一些天气谚语送进了故纸堆。但与此同时,他又觉得,人们对天气谚语的创造热情并未衰
减——许多年轻人正借助网络等新兴科技手段,创新了一批脍炙人口的谚语,比如“以前,被窝以外,都是远方;现在,被窝之内,也是冰箱”。千百年后,谁能说这不会成为未来的天气谚语呢? 一言以蔽之,只要有烟火气,天气谚语就会有萌芽的土壤。
那些懂得更多看天技巧的长者,往往在一地享有德高望重的尊敬地位。宋英杰指出,“有些谚语,是几乎
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所谓‘通行谚’;有些谚语,却有着离开本地便‘水土不服’的局限性。”虽然许多不同文化的谚语意思相近,但更多谚语却具有强烈的地域性。这种差别化不仅仅因为文化,而是天气特征本身使然。同样的国家,不同的纬度,不同的海拔,不同的地形,天气规律往往千差万别。比如海洋气候与内陆山区就有很大的不同,山脚与山锋、南方与北方、东部与西部均存在极其鲜明的差别,即便是同样用来描绘降雨征兆,各地的天气谚语表达内容亦有很大的不同。在宋英杰看来,谚语最初并不一定像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么对仗押韵,只是经过文学家的一次次加工改造,谚语才变得朗朗上口,更易传播。不过,文学本身有其自身规律,所有的改造均难免夹杂文人的“私心”。如此一来,本来只是单纯用来看天的谚语,有的渐渐改造成一语双关式的生活或者人生哲学。比如我们常用“六月的天说变就变”比喻一些人情感的善变,用“山雨欲来风满楼”形容面临形势的严峻。这样带有浓烈生活彩的改造,在其他国家和民族同样存在,如越南谚语“女人的命运就像水点,一些落在宫殿上,另一些则落在了稻田里”,这何尝不是女人人生的最好写照?孰知,能够流传至今的天气谚被记载、被检验,然后得以传世。曾经观云相雨的俗谚,虽然未必能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卜天之术,但那些言语有性情、有妙趣,透露着先人看待世界的思想轨迹。本书是中国气象先生、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宋英杰的潜心之作。凭借其多年强大的专业积累和知识功底,他从气象大数据的角度,用生动通俗的语言,梳理和解读了从古到今的气象谚语,其中不仅蕴涵着千百年来积累的民间智慧,更含有丰富的科学知识。提起天气谚语,许多人信口就能来上几条。如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一九二九怀中插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根据一些学者的
搜集和统计,我国流传至今的天气谚语不下40000条。只是不知,这个统计是否包含各地那些带有强烈地方俚语彩的天气谚语。以笔者农村生活经历所知,地方俚语天气谚语带有浓浓的烟火气息,与人们衣食住行密切相关,有的甚至稍显粗鄙,以书面文字很难表述,但在当地人尽皆知。天气谚语在历史上曾发挥过重要作用。19世纪30年代,随着电报技术的发明,依托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天气预报系统正式诞生。而在此前,一个熟知并能够熟练运用天气谚语的人,很可能是一个优秀的水手,一个种植庄稼的好把式,或者是诸葛亮那样出的军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