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文科第四单元
16.化石
预习与疑问
一、预习课文,完成下面各题。
下列加点的多音字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    )
A、躯壳      蛋壳          B、逝去万载    风雪载途
C、裹藏      宝藏          D、潜行      潜水
⒉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逝去万载    长眠地下    话为乌有      悄然潜行
B、是转星移    引颈长吼    海古石烂      思绪万千
C、奇幻        叹服        造物主        远古
D、密码        登陆        沉睡          骇骨
3.《化石吟》是一首            的抒情诗,读这首诗可以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思。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          的意思。
二、针对下列问题预习课文,并作圈点批注。
⒈朗读诗歌,想想“吟”在这首诗中的含义,把你的想法批在题目旁边。
⒉用一名话定出你对这首诗的感受。
⒊划出你最喜欢的诗句,与同学们讨论它好在哪里。
⒋划出你认为难以理解的句子,并把你的疑问批注在旁边。
练习与探究
三、阅读下列语段,按要求做题。
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
描绘出一幅幅生物进化的图画;
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
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
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
黑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
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
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海枯,石烂,日转,星移……
看云识天气的谚语
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
重现的远古林木多么葱茏、幽雅,
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
高明的魔术师,卓越的雕刻家!
1.所选这几节紧承诗的第二节中                                一句展开。
2.第一节中“造物主的存在”是什么样的理论?“平凡的真理”是什么意思?
3.所选部分第二节是什么意思?
4.皱纹和化石有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要写皱纹?
5.从选文看,诗句发展到第        节时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            ”是诗人由衷的赞叹。
6.诗中称化石为“你”有什么好处?
四、反复朗读这首诗,说说诗歌采用第二人称写法的好处。
五、用下面格式,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我喜欢                                                          一句,是因为
                                                                             
拓展选择
⒈相关材料
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地质历史时期(距今48亿~1万年间)的生物遗体或生物活动所留下的遗迹的统称。古生物学研究的唯一对象。通常将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时间阶段,即全新世以前的生物划入古生物的范围。形成化石的条件:古生物要具有能保存为化石的硬体才能保存为化石,不具硬体的古生物学在特殊的条件下也可以形成化石,但机会极少。死亡生物的遗体要能在绝氧的环境下被保存,并不被机械作用破坏。要有足够的时间,使古生物遗体在沉积物成岩过程中及成岩作用后具有更为坚硬的物理特性和更具化学稳定性。在以后的地球内
、外力的作用于下没有被再次破坏而终于保存下来。地层中的化石按其保存特点可分为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和化学化石。化石是自然产物,它的出现及保存状态以及种类等都不是人的力量所能左右的。其时代下限为1万年左右,上限近40亿年。
⒉活动建设
⑴查阅相关资料,探究化石在古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
⑵根据你所知道的化石知识,说说琥珀算不算化石。
17.看云识天气
预习与疑问
一、预习课文,完成下面各题。
⒈下面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
A、峰峦(luan)    崩塌(ta)    鱼鳞(lin)      绸幕(mo)
B、预兆(zhao)    弥漫(man)  均匀(yun)      降临(jiang)
C、霎间(sha)    轻盈(ying)  笼罩(long)    朦胧(Meng long)
D、凸起(tu)      模糊(mo)    顷刻(qing)    进袭(xi)
2.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⑴云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招牌”:
⑵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预兆:
3.指出下列说明语句,哪些是生动说明,哪些是平实说明。
⑴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        )
⑵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        )
⑶高积云是成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        )
4.指出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
⑴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的圆弧,这就是虹。(        )
⑵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
⑶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        )
⑷积云如果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峰争奇,耸入天项,就变成了积雨云。(        )
5下列句子使用修辞方法与其它句子不同的一项是      (  )
A、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B、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的绸幕。
C、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起来。
D、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
6.说明下列比喻句的本体、喻体和相似点,指出说明文运用比喻应注意的问题。
⑴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本体:
喻体:
相似点:
⑵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本体:
喻体:
相似点:
说明文运用比喻应注意:
7.文章最后一段指出:“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有一定的限度。”对这句话意思的理解,你同意哪一种?(  )
A.这句话是在否定“看云识天气”的作用。
B.这句话是说明“看云识天气”的范围有限。
C.这句话是指明“看云识天气”的作用有限。
D.这句话是阐明“看云识天气”并不科学。
二、针对下列问题预习课文,并做圈点批注。
⒈阅读全文,思考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有关云的哪些知识。
⒉在文中圈出卷云、卷积云等八种云的名称,划出云的形态变化及所呈现的天气征兆。
⒊划出文中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句子,与同学讨论其作用。
⒋在文中划出看云识天气的作用及注意事项,在旁边做批注。
练习与探究
三、通读全文,然后填空。
⒈这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和天气的关系;不同    的云和天气的关系。题目“看云识天气”中,“看”指    ,“识”表明研究目的,含有   的意思。整个题目的意思是       
⒉从全文结构看,本文属于   结构。第一自然段是     ,说明了“     ”;第2——6自然段是      ,从           两个方面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第7自然段是        ,说明了          
⒊本文所使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             
四、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做题。
(一)
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1.本文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本段的结构形式是                。
3.本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有                。
4.这段文字的说明语言有什么特点?
5.本文段为了说明云的形态之多,一连用了多个比喻,这些比喻有什么作用?
6.《看云识天气》一文中写了很多关于天气的谚语,请将你积累的关于天气的谚语写出两条。
(二)
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①)天气的情况。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了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②)的,外层是(③)的。这种光圈叫做晕。日晕和月晕常出现在卷层云上,当卷层云后面有一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时,是大风雨的征兆。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另有一种比晕小的彩光环,叫做华。颜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日华和月华大多出现在高积云的边缘。华环由小变大,天气将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的圆弧,这就是虹。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这种云彩叫做霞。出现朝霞,表明(④);出现晚霞,表示(⑤)。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1.文中①处应填的词语是(  )
A.断定  B.推定  C.推测  D.猜想
2.文中②处应填的颜是        ,③处应填的颜是        。
16.文中④处填天气状况是                    ,⑤处填天气状况是                    。
17.“……是大风雨的征兆”中“征兆”的意思是            。
18.这段文字第一句话是(  )
A.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B.这段文字的中心句
19.这段文字采用了                    的说明方法。
20.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是(  )
A.总——分  B.分——总  C.总——分——总
拓展与选择
⒈相关材料
云的形成
海洋、湖面、植物表面、土壤里的水分,每时每刻都在蒸发,变成水汽,进入大气层。含有水汽的湿空气,由于某种原因向上升起,在上升过程中,由于周围空气越来越稀薄,气压越来越低,上升空气体积就要膨胀。膨胀的时候要耗去自身的热量,因此,上升空气的温度要降低。温度降低了,容纳水汽的本领越来越水,饱和水汽压减小,上升空气里的水汽很快达到饱和状态,温度再降低,多余的水汽就附在空气里悬浮的凝结核上,成为小水滴。如果温度比0低,多余的水汽就凝结成为冰晶或者冷却水滴。它们集中在一起,受上升气流的支托,飘浮在空中,成为我们能见到的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