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云识天气谚语我国古人对天气现象的认识
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根据云的形状、来向、移速、厚薄、颜等的变化,总结了丰富的“看云识天气”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编成谚语。
那么,我国古人对天气现象的认识有哪些?
1、结合节气:一年的二十四节气,再根据自己天气变化的一些经验,然后总结起来一定的天气变化规律。比如:“疙瘩云,晒死人”、“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等,一些就类似于天气预报的谚语。
2、古人根据阴阳五行的原理,将世界万物分为阴、阳两种状态以及金、木、水、火、土五种形式,依照阴阳五行的转化规律进行天气预测,这反映了我们祖先洞察天地、认识事物的初始愿望。
我国出土的甲骨文上已经有风、雨、雪、云、虹、雷等天气现象,还利用占卜来预测天气信息,说明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认识到天气对农牧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影响。
3、动物的感觉系统相当敏锐,古人便根据动物的行为表现,来预测天气了。比如,燕子低飞、青蛙鸣叫、蚂蚁搬家、蚯蚓出洞则都是下雨的前兆;早晨蜘蛛网上有水珠表示天晴,这是因为天气晴朗时早上温度低,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挂在蜘蛛网上。
4、看云识别天气
古人还根据云层的薄厚、颜总结出了一系列天气和气象谚语,如“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临”。尤其是在《吕氏春秋》中,还将云分为“山云、水云、旱云、雨云”四种,对预示着不同天气的云进行了简单分类。只是古人对云的认识,大体还处于直观的感性阶段。
5、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一书,集当时农业气象之大成。提出了熏烟防霜及积雪杀虫保墒的办法。北魏《正光历》把七十二候列入历书。沈怀远《南越志》最早提到台风,当时称为“飓风”或“惧风”。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提出冬九九为一年最冷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