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2石缝间的生命
一、目的要求:
1、掌握文中的几个词语,熟读课文,把握文章内涵。
2、理解石缝得的生命的生长特点,了解作者所赞美的精神与讴歌的人。
3、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人文精神。 忆秦娥娄山关赏析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石缝间生命所体现的崇高精神,培养学生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精神。
难点:理解本文坚困境中顽强生存的生命的礼赞,更是一曲对人民中优秀分子的赞歌。
三、教学时数:一教时
四、教学步骤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并非对每个生命都施以恩惠。有时,有些生命所面对的生存环境是异常艰难窘迫的,而能在这种种困境中顽强生存的生命,自有其震憾人心的力量。石缝间的生命,就是这样震憾了作者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石缝间的生命》一文,希望你能从中受到教益。
二、作者简介
林希,原名侯红鹅,1935年生于天津。1955年受“胡风反革命集团”冤案株连,被定为“胡风分子”,时年19岁。1957年又被错划成右派分子,从此被送到农场、工厂、农村参加体力劳动。直到1980年平反,才重新回到文学工作岗位。现为天津市作协专业作家。代表作有诗集《无名河》、中篇小说《丑末寅初》《高买》、长篇小说《桃儿杏儿》等。其中《无名河》曾获全国优秀新诗集奖,《高买》获中国作协优秀中篇小说奖。1998年,他的中篇小说《小的儿》获鲁迅文学奖。
    三、正音
倔强jué jiàng    采撷xié    吮吸shǔn    扼制è    茁壮zhuó     
狭隘ài      贫瘠jí    潸然泪下shān    佐餐zuŏ    xùn   
犀利xī    期期艾艾ài ài
四、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音,读出语调感情,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生朗读时,以轻音乐陪衬,营造一种好的氛围)
2、个别学生朗读
3、学生点评
五、感知初通
1、石缝间的生命指的是什么?它们如何在石缝间生长的?从文中出相关内容说说。
2、你最欣赏哪一种石缝间的生命?为什么?
六、研读课文
(一)问题讨论
1、“石缝间的生命”具有什么精神?
――“石缝间的生命”具有在艰苦乃至恶劣的环境中,不失生命的尊严、顽强拼搏、创造辉煌的精神。
2、文章第一句话“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作者为什么“感动得潸然泪下”?这句话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原因要点:敢于去寻求、战胜最艰苦的环境、具有震撼心灵的情感力量。作用:是文章的文眼,起了开门见山的作用。
3、作者选择了哪些事物为代表来介绍石缝间的生命?突出了其哪些特点?
――野草:生机不可扼制;山花:生命就是拼搏;松柏:使高山有了灵气,使一切的生命在它们的面前显得苍白逊。
-
4、文中哪一语段对题目作出概括性的诠释和理解?
――第九段。
(二)研读赏析
A、揣摩语言:
学生再读课文,划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最精彩、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边划边体会这些句子的作用。
B、自主、合作、探究:
划出文章中你不理解的句子,齐讨论、分析。
重点突破以下几个问题:
①、第五段中“生命就是这样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具体指什么?
――被规定着指环境使它们只能生长在石缝间,是指环境对生命成长的限制、约束作用;又被环境改变着指环境使它们成为战胜环境的强者,环境可以从外部来改变和影响生命的发展。
②、在“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才能锤炼自己,成长自己,直到最后完成自己,升华自己”中,“发现”、“认识”、“锤炼”、“升华”四个词语有何关系?说明了什么?
――是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说明了生命适应环境并改造自身的一般规律。
③、第九段说石缝间顽强的生命,是生物学的,哲学的、美学的,如何理解?
――生物学的:生命本向是尊贵的,有权自认为辉煌,生机不可遏制。 哲学的:生命被环境规定着、改造着,适者都是强者,生命就是拼搏。 美学的:不仅装点荒山枯岭,更向你提示出美的、壮丽的心灵。
④、文章结尾说“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是具有如此震慑人们心灵的情感力量”,从文章中看,这种“力量”表现在哪些方面? 
――可从以下方面分析:创造生命奇迹、战胜险恶环境、显示生命顽强、增加世界活力、给人类带来重要启示等。
⑤、为什么文章开头说石缝隙间的生命是“倔强的生命”,结尾说它是“顽强的生命”?首尾两段间是什么关系?
――作者透过生命个体在与自然环境斗争中的“倔强”,深刻认识到了生命力的“顽强”。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七、归纳小结:(中心内容)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通过对“撒落到天涯海角”的石缝间的生命的描述,赞美了石缝间的生命的那种倔强和崇高的品格,阐述了生命的内涵就是拼搏,启示我们:要做驾驭生活的强者。
第二单元 词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习阅读词的方法,了解词的格式。
2、体会诗词的风格和境界。
重点:感悟诗词的意境,把握诗歌的感情.
难点:理解诗中议论、抒情的作用。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指导学生欣赏《忆秦娥 娄山关》
一、导入新课
简介写作背景
    1935129日,红军撤离土城,回师东进,再渡赤水,225日,经激战攻克娄山关,重占遵义。此役,击溃和歼灭敌人两个师又八个团,俘三千余人,取得长征以来的最大一次胜利。登上娄山关,纵目眺望,只见千山万岭,起伏连绵,如浩瀚大海,浪涌波逐;长空湛蓝,纤云不滓,夕阳缓缓下移,绯红、鲜艳、透亮。胜利的喜悦与眼前壮美的景相契合,诗兴蔚起,灵感压榨奇发,吟成这首《忆秦娥 娄山关》。
二、作品欣赏
1、齐读全诗,初步感知这首词的意境。
2、赏析词的上阕
(1)概括上阕内容:描写红军在娄山关战斗中行军的情景。
(2)赏析角度:
行军的自然环境:西风、雁鸣、白霜、淡月--------清寂苍凉
请学生把这些富有云贵高原特的景物用描述性的语言连缀起来,要能体现凛肃、静冷的气氛。
红军出征的情形:马蹄声、军号声------刚劲悲壮
请学生品味“碎”、“咽”二字的表达效果。
“碎”:“细碎”的意思,写出了马蹄声杂沓轻疾,表现红军行军之“急”、行军之“速”。
“咽”:写出了军号声干涩断续,表现红军斗争生活的艰苦卓绝显示出面临严酷战情、成败在此一举的庄严肃穆气氛。
主旋律-------由画意和乐感相互融渗而化成的沉郁悲壮的感情调。
再读课文
三、课堂总结
    这首诗的上阕以它沉郁刚劲的庄严与肃穆撞击着读者的心扉,但词的下阕更以波澜壮阔、彩浓烈、气魄雄浑的图景震撼了世界,让我们下一课继续学习。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的上阕。
2、课外阅读诗词一,进一步领略伟人的气魄和胆识,体会诗歌雄浑开阔、奔放豪迈的风格。
                          第二课
一、背诵词的上阕
二、赏析词的下阕
1、朗读词的下阕。概括下阕的内容:写攻占娄山关的胜利和胜利时娄山关的壮美景。
2、赏析角度:
(1)揣摩中心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意蕴,品读领悟。
大意:不要说这雄伟险要的娄山类真像铁一般地难以攻破,如今红军迈开脚步重新越过。
写娄山关之险要,是为了反衬红军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的自豪,艺术地反映了遵义会议这个伟大的历史转折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介绍自注:
长征万里,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2)讨论“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艺术效果。
表达方式:写景、抒情。娄山类的胜利,红军上下的沉郁心情一扫而空,那喜悦的心胸真像大海起伏难平,胜利的情怀像残阳那样火红壮丽。
象征意义:如海的苍山象征革命征途上还会遇到更多的关隘,面临更多的困难;如血的残阳象征革命的胜利需要红军战士浴血奋战、前仆后继,辉煌的胜利是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预示着未来斗争的艰辛和曲折。
艺术效果:这是全词最为光彩照人的两句,放在整首词的结尾处,势如撞击洪钟,大声远去,余韵悠扬,使词的审美境界为之升华,艺术魅力大增。
三、课堂小结
的诗词,具有一种大胸怀、大境界,大手笔,具有一种俯视中国历史、雄视世界风云的人格和胆魄。
四、作业
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