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汪建新,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副院长
【主要内容】
二、长征时期的心境状态;
三、长征诗词的主要内容;
四、长征诗词的艺术魅力。
【讲座全文】
各位网友:大家好!
首先,感谢人民网又为我提供了和网友进行交流的机会。今天,我想通过赏析在长征时期创作的诗词作品,来领略的伟岸人格与非凡气度,感悟长征的波澜壮阔与精神价值。
我从四个方面来谈。一是长征时期的诗词创作;二是长征时期的心境状态;三是长征诗词的主要内容;四是长征诗词的艺术魅力。
我先谈第一个问题,在长征时期的诗词创作。
同志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战略家,同时他还是一个独领风骚的伟大诗人。他的一生波澜壮阔,在缔造新中国、建设新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创作了气吞山河的宏伟史诗。
自幼酷爱诗词,一生都在进行诗词的研究和创作。但有三个历史阶段,他的诗词作品相对集中一些,创作热情更加高涨一些。这三个时期分别是井冈山斗争和中央苏区时期,长征时期,五十年代末至之前的历史时期。
这三个历史阶段,既有战争年代,又有和平时期,但也存在某些共性特点:要么他所处的环
境险恶,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巨大,要么他身处逆境、人生坎坷。越是处在这样的状况,越能激发出一个人的创作激情。
长征时期血雨腥风,红军处境艰险,也是九死一生。然而,这恰恰刺激了的创作欲望。1949年12月,在去苏联访问的火车上,对陪同前往的苏联人尼·费德林说了这样一番话:“当一个人处于极度考验,身心交瘁之时,当他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几个小时,甚至几分钟的时候,居然还有诗兴来表达这样严峻的现实,恐怕谁也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当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我倒写了几首歪诗,尽管写得不好,却是一片真诚的。现在条件好了,生活了,反倒一行也写不出来了。”
美国学者保罗·安格尔在《革命的领袖,浪漫的诗人》一文中,也这样描述:“曾多次遭遇到生命的危险。在长征中,他有三次差一点死去。他常常能在战斗发生后就写出一首诗来。其中有几首诗是关于长征的,作于那变幻莫测凶险异常的征途中。可以肯定,那时没有什么人的头脑里会想到诗歌。”
1955年,会见法国前总理富尔时,曾颇有感慨地说:“我的确曾经写诗,那时我过着戎马生活,骑在马背上有了时间,就可以思索,推敲诗的押韵。马背上的生活真有意思。”战
争环境不仅培养了的军事才能,也成就了的军旅诗词。在长征时期一共创作了八首诗词,分别是《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 《七律·长征 》《念奴娇·昆仑》 《清平乐·六盘山 》《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
我们先把这几首诗词作品重温一遍。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十六字令三首
其一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其二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其三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念奴娇·昆仑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融,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这里所说的长征,是指本人所经历的长征,也就是中央红军的长征,时间是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而党史意义上的长征是一、二、四方面军和红25军的长征,时间是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
有人把《沁园春·雪》也算作长征时期的作品,我不赞同这种观点,因为这首词是1936年2月写的,当时中央红军的长征已经结束,开始东征了。
现在,我谈第二个问题:长征时期的心境状态。
1965年8月5日,会见印尼共产党总书记艾地率领的代表团时指出:“现在全世界都说二万五千里长征伟大,你们相信吗?我是相信,又不相信。那是因为犯错误,不得不跑,跑的结果,三十万人只剩二万五千人。”
在中央苏区时期,博古等人不断排斥的正确领导,顽固推行王明的“左”倾错误路线,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几乎把中央苏区断送殆尽。一直受到排挤和打压,处于人生的逆境状态。早在长征出发之前,就已经陷入深深的焦虑、不安和痛苦之中。
1934年夏天,填写了《清平乐·会昌》一词。“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这是他在中央苏区写的最后一首词,实际上他是在向中央苏区告别。尽管这首词也表现了高度的乐观、坚韧和从容,但是字里行间也表露出无法掩饰的忧虑和愤懑。
1958年,对“踏遍青山人未老”进行了解释,反映了他当年情绪状态的实际情况:“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
唐代诗人唐彦谦《道中逢故人》一诗有这样一句:“愁牵白发三千丈,踏入青山几万重。”极力克制,不在别人面前流露自己的情绪,努力把忧愁埋藏在心底,这是难能可贵的。正如清朝沈德潜所云:“转作旷达,弥见沉痛矣。”
长征开始之后,博古、李德又采取转移中的逃跑主义和搬家式的行动,致使中央红军遭受更加惨重的损失。的精神状态雪上加霜,可谓是郁闷和痛苦达到了极点。
1935年2月,创作了《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西风凛冽,大雁嘶鸣,霜花遍地,残月高悬,这俨然是黎明前的黑暗。山路崎岖,马蹄声细碎杂乱,军号声时断时续、时强时弱,战斗的气氛异常紧张。
遵义会议之后,临危受命,重新执掌兵权,这时又攻克娄山关,打了个大胜仗。按说此时的应该心情舒畅,但是他写的这首作品,却显得极其苍凉凝重、忧患沉郁。因为此时红军依然处于困境,国民党军队穷追不舍。攻克娄山关的胜利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红军的被动局面,还远远无法扫除内心深处的纠结和郁闷。
1958年,在文物出版社刊印的《诗词十九首》的书眉上,对《忆秦娥·娄山关》批注道:“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以下诸篇,反映了这一种心情。”心情沉郁说明对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前途命运怀着一种深沉的忧患意识。
按照1958年9月文物出版社刻印的大字本《诗词十九首》的编排顺序,所说的“以下诸篇”,是指《十六字令三首》《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等。
诗人在长征时期的心境状态,可以用《忆秦娥·娄山关》作为分水岭。在它之前,的心情基本上是沉郁的;在它之后,的情绪不断好转,逐渐告别郁闷,变得越来越舒快。
由于蒋介石政权内部分崩离析、各怀鬼胎,国民党的军事行动从来就做不到战略协同,而重新指挥红军的运筹帷幄、用兵如神,使红军得以绝处逢生。在克服种种艰难险阻之后,红军最终把长征演绎成人类历史长河中的宏伟史诗。长征这一历史事件本身就充满传奇彩,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而又意味深长。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通过这样一些诗句,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于胜利的光辉形象跃然纸上。从“不怕”到“更喜”,红军战士的高大形象显得更加活灵活现,更加栩栩如生。
1935年10忆秦娥娄山关赏析月,红军翻越了六盘山,长征胜利在望,创作了《清平乐·六盘山》,第一句是“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这句话蕴含丰富,耐人寻味。
1935年10月,红军翻越了六盘山,长征胜利在望,创作了《清平乐·六盘山》。第一句是“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立于六盘山顶峰,久久凝望着大雁飞向南方,直到它们在视野中完全消失。这句话蕴含丰富,耐人寻味。
自古以来,大雁传书,能够引起人们的思乡之情和羁旅伤感。这深情一“望”,一定是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是对长征艰难困苦的回味,是对一路上壮烈牺牲的烈士的缅怀,是对中央根据地老百姓的牵挂,是对仍然在南方打游击的战友们的担忧,也是对没有参加长征的弟弟毛泽覃的思念。也许还有很多很多,我们难以揣测。下面我来谈第三个问题,长征诗词的主要内容。
长征时期的诗词作品,每一首都有特定的时间地点和创作缘起,都有各自的具体内容。今天,我没有办法对每一首作品逐字逐句地分析和解读。我主要是从共性方面去梳理它们的主要内容。
1、雄关漫道真如铁
2012年11月29日,习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时,畅谈实现中国梦。他用《忆秦娥·娄山关》中的“雄关漫道真如铁”来形容中国的昨天,来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
长征是中国革命道路探索遭遇重大挫折之后的凤凰涅磐,是中国革命漫漫征途的重大转折,是中国共产党人奋斗历程的沉重一页,也是中国革命史的辉煌篇章。当然,我们不能要求诗词作品像纪实文学、像电影或电视连续剧那样全景式地呈现长征的整个过程或者各种细节。
以真实的感受、开阔的视野、浪漫的情怀、深厚的功力谱写了光辉灿烂的长征诗篇。这些作品生动形象地反映和再现了长征波澜壮阔的斗争生活,如攻打娄山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战胜千里雪,翻越六盘山,割尾巴战斗等等。
的这些诗词的确是英勇红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苦难辉煌的真实写照,是众志成
城、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的高度浓缩,为我们深入解读长征和长征精神提供了鲜活教材。
2、踏遍青山人未老
来自山区,与山有不解之缘。他有不少作品以山为题,写山的诗句则更是不胜枚举。长征诗词中, 描绘最多的也是山,比娄山关、五岭、磅礴、乌蒙山、岷山、昆仑山、六盘山等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