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二首
忆秦娥 娄山关
       
问好
评委老师们好,我是小学语文组  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诗词二首之忆秦娥 娄山关》
对于这一课,我的课时安排为2课时。
第1课时:《忆秦娥 娄山关》
第2课时:《七律 长征
本次说课内容为第1课时的内容。下面我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来做具体的陈述。
一、 教材分析
首先,教材。常说“一课三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
《忆秦娥娄山关》是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1课《诗词二首》当中的第一首。写于娄山关激战之后,全词描写了红军越过娄山关,并向遵义进军的情景,反映出红军顽强勇猛的豪迈气魄和无坚不摧、无攻不克的战斗英姿。本文篇幅短小但通过景物描写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在娄山关战役胜利后的心情,学习这首词要让学生通过词中的景物描写,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还要让学生仔细品味诗词的独特美感。
二、 学情分析
其次,学情分析。
总体来看:五年级学生专心致志的时间可达25分钟左右。五年级学生已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仍然是同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针对本篇课文而言,诗歌所处的时代对于学生而言已比较久远,他们可能不太能够理解诗歌的情感。因此,需营造氛围、加强启发式教学,发展学生比较、分析,综合思维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
依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对五年级学生特点的分析,我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正确认读本课2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 4个生字。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再现伟人心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法和启发问答,理解诗词含义,欣赏本首词语言凝炼而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感受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②学习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③体会祖国江山壮美,诗人乐观热情的激动心情。
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①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
    ②理解诗词意思,欣赏本首词的语言美、意境美。
忆秦娥娄山关赏析
2.难点:感受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五、 教学方法
1.教法:主要采取了诵读教学法、讲授法、情景教学法、启发法和讨论法的教学方法。
①诵读教学法:“三分诗七分读”,在读中领略词的沉郁刚劲、悲壮的感情基调,在读中欣赏、领悟词的优美语言和优美意境。
情景教学法教学这样气势磅礴的诗词,气氛的创设极为重要。要想方设法营造出情感氛围,将学生带入那段慷慨悲壮的历史时空,为学生理解诗句、把握情感铺路。
2.学法:作为教师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将指导学生运用勾画圈点法、自主学习法、朗读法、合作学习等几种学法。
六、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对作者和写作背景进行预习。
1.【导入】导入新课:作者介绍+写作背景【学生先回答,教师再补充】
【播放以长征为背景的《忆秦娥 娄山关》歌曲视频,帮助学生走入诗歌情境】
师:同学们,这首歌唱得慷慨悲烈、雄沉壮阔,这首词的作者正是伟大领袖。你们了解吗?
生:是我国第一代领导人核心,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家、外交家、诗人。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这首词。简单了解一下词牌和题目。【板书】《忆秦娥》是这首词的词牌。秦娥,传说是古代秦国一位才貌双全的女子。与一个名叫箫史的男子结为夫妻。夫妻二人都善于吹箫,美妙的箫声引来了凤凰,他俩便骑着凤凰漫游世间。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以《忆秦娥》为名作词一首,后来《忆秦娥》,就成为用以填词抒怀的词牌之一。
娄山关是这首词的题目。娄山关,位于遵义、桐梓两县交界处,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今天就让我们踏着当年红军战士的足迹,去追忆一场壮怀激烈的鏖战)
【课件出示屹立娄山关的图片】
师:这首词是描写长征的,你们知道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词吗?
生+师补充:1935年1月29日,红军撤离土城,回师东进,再渡赤水,2月25日,经激战攻克娄山关,重占遵义。此役,击溃和歼灭敌人两个师又八个团,俘三千余人,取得长征以来的最大一次胜利。登上娄山关,纵目眺望,只见千山万岭,起伏连绵,如浩瀚大海,浪涌波逐;长空湛蓝,纤云不滓,夕阳缓缓下移,绯红、鲜艳、透亮。胜利的喜悦与眼前壮美的景相契合,诗兴蔚起,吟成这首《忆秦娥 娄山关》。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首词,去感受领袖的风采。
2.新课讲授
1)【导学】布置初次诵读任务
    ①教师范读
②各自出声朗读,在不理解的地方用铅笔标上“?”。以便在小组讨论时提出自己的问题。
③拿出练字本,读完词后,认写生字。
④这首词的意思是什么?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求:坐姿端正,手不离笔,边看边勾画。【课件呈现】
(2)【思】带着任务,自主朗读课文。
(3)【议】小组讨论【课件展示】
①导学的问题
②补充讨论的问题:组内相互朗诵;
【上阙】上阕中出现了哪些饱含作者情感的景象?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你是如何理解“碎、咽”二字的?
【下阕】下阕中出现了哪些意象?
“从头越”指什么?表明红军以怎样的心态面对革命道路上所遇到的困难?
(4)【展示:生生问答】问题预设(用语:我提问/我质疑/我回答)
①诗词含义方面的问题:霜晨月、马蹄声碎、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②眼前出现的画面不能准确表述,不能准确赏析“碎、咽”二字。
③“从头越”具体指的是什么不清楚。
④为什么“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5)【讲评:师生问答】根据学生展示的情况进行讲评。
【上阙】①上阙大意【课件配合图片和词句】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展示,我们知道了上阙以西风、霜天、残月、雁叫、马蹄声、喇叭声等事物构成彩浓烈的画面,造成紧张热烈而又带几分肃穆的气氛,以此烘托行军急速、机动灵活、勇往直前的红军队伍
那么哪位同学能用自己的话,给我们表述一下上阙的意思呢?
生:回答
师补充:凛冽的北风一阵阵吹来。在这满是白霜的早晨,战士们紧张、急速地向娄山关金发。战马行进在险峻的山路上,发出杂沓凌乱的声音。凄清的军号声在山间回荡,时断时续,与天空中大雁的叫声相互应答。【上阙翻译】
②此时你的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引导学生说出:拂晓时分,还能看到天边的残月。天气非常冷,刮着西北风。面前是险峻的山路,非常危险。
③那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凛冽的风声,马蹄声,行军的脚步声又快又急,军号声。
④【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你是如何理解“碎、咽”二字的?为什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呢?
“碎”字:娄山关地势凹凸不平,再加上崎岖的山间石径上结了一层寒霜,马儿不能放步奔跑,必然马蹄杂沓,步伐零乱。而当时红军也没有多少马匹,走起来零零碎碎地,在山谷中更有细碎杂沓的感觉。
“咽”字:本指声音哽塞而低沉,这里形容在烈烈西风中传来的若断若续、忽高忽低的军号声。在坎坷不平的山路上,山峦重重,道路纾盘,军号不像平时那样悠远嘹亮,再加上西风劲吹,山谷响应,因而强弱不定,断续相闻,犹如呜咽,显得十分悲壮深沉。
“咽”字除了客观描摹军号的声音外,还充溢诗人的主观情感。红军自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以来,打的多是败仗,湘江一役,损失更是惨重。这一次回军遵义,重攻娄关山,任务是极其艰巨的,作为党的领袖,作为重新回到军事指挥岗位的,心情是有些沉重的。红军能否取胜,红军的命运如何?由于主观上对军事的担心,红军战士军号声,才会像是呜咽,“咽”写出了悲壮的气氛。
⑤上阕小结:【先再次齐读上阙】上阕的写景,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托无声。给我们展现了美丽而带几分悲壮的境界。虽然没有一个字说到人,但写了人所听见的声响,所以显得句句有人在,又创造了一种肃穆的行军气氛。的确让我们有一种阴沉抑郁的感觉。曾自注此词说:“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师: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上阕词中有两个“霜晨月",这是词调本身所要求的复迭。
【下阕】①下阕启发问答:【课件配合图片和词句】
师:下阕写的是过了娄山关的所见所感。作者看到了什么?
生:作者看到了雄关、山、残阳。
师:那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残阳?
生:连绵起伏的山像大海一样,残阳像血一样,把山河染红了。
师:作者这里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生:比喻。
师:这两个比喻十分奇特,又非常生动贴切,且富有象征意味。它体现出了要付出多少的流血牺牲,才胜利越过娄山,也巧妙地暗示了娄山关的战斗激烈。那么娄山关的激烈还能从哪儿看出来?
生:从“真如铁” 就能看出,将娄山关比喻的像钢铁那样坚固,红军过娄山关一定不容易。
师:非常好,红军挥戈东指,重新攻占了强敌如云、严加把守的天险娄山关,硬是从这坚固如铁的关口上头超越过去了。那么红军是以怎样的心态面对革命道路上所遇到的困难?
生:“漫道”两字,就不仅表现了红军对自然险阻的藐视。漫道就是不要说的意思。
师:那作者在感慨什么呢?作者在感既战争的激烈,在感慨红军的排除万难、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同时又在感慨革命前途的无限光明。
师:其实,“而今迈步从头越”在诗人心里还有这样一层意思。“而今”和以往相比,大不相同。革命前进的征途上艰难险阻重重,以前错误的领导虽然使革命和红军受到了极大的损失,但只要确立一条正确的革命路线,就是从头做起,重头再来,也一定能取得胜利。
师:带着你的理解,再次有感情地朗读下阕。
(注:师生对话交流的时候,不要脱离语言文字,要让学生多体会着读一读。)
上半阙的情感基调是阴沉抑郁的,下半阙写红军傍晚跨越娄山关,向遵义进军的情景,它的基调是乐观豪情的,令人振奋。
本诗主旨:歌颂了红军排除万难、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同时又预示了革命前途是无限光明、无限广阔的,但前进的道路艰难曲折,还需经历无数的流血牺牲。(上阙主要是听觉,下阕主要视觉)
③本诗的艺术特点:
A.风格:把上片的悲凉沉郁与下片的雄劲豪放融成一体;
B.手法:明暗虚实巧妙结合:明写自然景物,暗写红军的革命精神,实写行军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虚写娄山关的激战;
C.手法:以景传情,景情并茂一这首词所取景物逼真而又典型,极富表现力,极能传情,它以写景发端,以写景收束,感情浓烈,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D.语言:炼字炼句,构成典型意境,深化主题
启发问答的方式,按照行文顺序解决文本分析的问题。
3.小结+整理提问+作业
小结:【结合板书】这首诗引起了我们不尽的遐想,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的无畏精神和豪迈气概深深地震撼着我们。、红军面对长征、革命中的困难是这样,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了也应该勇敢、坦荡地面对。
②提问:下面有两首“咏蛙”诗,请指认哪一首是的?
  咏 蛙 (一)
果然生就大肚样,会有人来下池塘。
人静夜寂叫荷叶,不是胆小是谦让。
      咏 蛙 (二)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③作业:抄写生字;背诵、默写《忆秦娥·娄山关》;读读收集到的的其他诗词。
七、 板书设计
最后,关于这堂课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提纲式的板书,力求突出重点、展现教学目标,做到简明、概括。帮助学生获得更鲜明的印象、 和本文相关知识、丰富的情感。
                        忆秦娥 娄山关
              进军途中    上阙:悲壮之景        昂扬豪迈
                          下阕:豪迈之情        坚定信念
结束语
以上就是我对《忆秦娥 娄山关》这首词的浅显认识,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