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的文章一、顾炎武诗文的爱国情怀
顾炎武的文章既探索历史上王朝兴灭治乱的经验教训,更注重剖析当时的现实社会状况,以期研究出治国安民之策。“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日‘博学于文,日‘行已有耻”。他认为圣人之道就是要广博地学习文化知识,重视自己的道德修养,从自身修养到治理天下国家,都是应当学习的事情。
顾炎武身体力行,走上了一条从事政治活动、开展学术研究、进行诗文创作的独特道路。在抗清斗争中,复社的一批仁人志士献出了自己的生命,顾炎武从中受到鼓舞,汲取了精神力量,他投身于江南苏州、昆山等地的抗清斗争。随着清王朝对江南加强统治,反清活动十分困难,顾炎武离开江南北上,辗转于华北、西北地区,一方面观察用兵作战的地理形势,访问先朝遗老和爱国志士,密商抗清复明大计;另一方面实地调查各地的历史、文化、物产等实际状况,与古人的记述相勘对。这些经历为他后半生撰写的大批政治、文史等论著,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同时他也创作了四百多首诗歌作品。
顾炎武的诗歌中有即事抒怀、即景言志、咏史赋物、友朋赠答、悼亡之作,无论哪一类题材,都以抗清复明为主题,他以沉雄悲壮的爱国诗篇,为清诗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他的诗歌
充满了慷慨悲壮之音,及时而深广地反映了动荡时代的社会生活,被誉为明末清初的一部“诗史”。
写于顺治四年(1647)的诗歌《精卫》,借歌咏精卫填海的神话,表达自己抗清复明的心志。
精卫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诗歌把自己比作衔西山之木以填东海的鸟儿精卫,表示要填平那茫茫的东海,即使自己身沉大海,心愿也不会更改。他把那些一心经营安乐窝的人比作燕雀之辈,对他们做了辛辣的讽刺,表达作者为故国终生献身的精神。顾炎武著书作文的指导思想就是经世济民,他文章中的许多进步思想是在对历史和现实的研究中阐发出来的。他信奉“诗言志”的观点,他的诗歌有着鲜明的爱憎倾向,爱故国、爱民族是他诗文的主调。
二、顾炎武诗文的艺术风格
顾炎武主张“文章无定格,立一格而成文,其文不足言矣”,他列举自唐以来,但凡科举考试用的文体,有了固定的格式,就写不出好文章。他对明清的八股文做了尖锐的批判,提出“欲振今日之文,在毋拘之以格式,而俊异之才出矣”,认为文风与人才培养关系重大。
顾炎武还在《文章繁简》一文中论述了文章语言的繁简问题,他用《孟子》和《新唐书》正反两个例子说明,言辞是用来表达思想内容的,认为“辞主乎达,不论其繁与简矣”;反对从主观出发“有意于繁简”,主张根据文以达意的客观需要“自然成文”。
顾炎武的政论文观点鲜明,论述透彻,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他写了抨击生员制度的三篇文章《生员论》,用数字说明科举考试选拔的生员大多数不学无术,指出八股文取士的弊病。中篇开宗明义提出了废生员之制以除各种弊端的结论,层层论述,气势畅达。下篇提出了废除生员制度的设想和方案,通过“辟举之法”和“并存生儒之制”两条途径来取士,即朝廷通过广泛征召和推荐选拔人才,对生员限额,挑选博學多才的人参加考试。作者提出的观点在当时有一定进步意义,论证切实有力。
顾炎武的诗文反映历史和现状,书写人生体验。他描写自然景物必定与亡国之痛相联系,即事抒怀,即景言志,所写景物带上沉痛抑郁的感伤情调。
写于顺治三年(1646)的《海上》四首组诗,作者对清军占领区一再扩大和南明政权一再失利表达了深深的哀痛。第一首诗借海上神山的传说,表达了作者对国事的深挚关切。
日入空山海气侵,秋光千里自登临。
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哭深。
水涌神山来白鸟,云浮仙阙见黄金。
此中何处无人世,只恐难酬烈士心。
“日入空山海气侵,秋光万里自登临”,秋光万里,境界开阔;日入空山,气势宏大,湛蓝的天空和海水,水天相接。诗歌从写景转入回顾过去时光,“十年天地干戈老”,以时间跨度之长,写遗民忍受国破家亡苦难之深。“四海苍生痛哭深”,四海同哭,从空间广度写灭国失家的惨痛。清兵入关,横扫寰宇,国破家亡。前者从视觉,后者从听觉,将“海气侵”的感受具
体化、形象化。清军犹如海上雾气,来势凶猛,把整片河山吞没了,作者展开想象,水涌神山,白鸟飞翔,白云飘荡,帝都宫阙,金碧辉煌。“水涌”“云浮”明指神仙宫阙,暗指明鲁王政权建立的抗清政权,最初以舟船为宫殿,漂泊于舟山岛的海面上。海上仙山到处都有人烟,那是反清复明的火种,作者对南明政权在表达遥念的同时,又对暗淡的前景表示忧虑,毕竟势单力薄,复国梦想,难以实现。
他写作的咏物诗,笔下描写的是“微物生南国,深情系一枝”的越鸟,作者以越鸟自比,栖息南枝,深情不变,表达自己对南明政权坚贞不屈的节操。“忽见晴皋铺白草,顿令凉野动秋风”,作者借鹰为喻,肃杀秋天,水边高地,白草萋萋,雄鹰展翅,搏击长空,微寒原野,秋风萧瑟,作者期待南明将士能破清军,收失地。“黃苞绿叶似荆南,立雪凌寒性自甘”,顾炎武在北方颜神山的山坡上竟然发现了适宜在南方生长的橘树,凌风傲霜,黄苞绿叶,果实甘甜。他以橘树自励,他虽生于江南,居于北方,但充满激情,志存复明。诗人托物抒怀,这些物都是诗人的化身,象征着诗人不屈的节操和高尚的胸怀,同时寄托诗人对故国无限眷念的情怀。
顾炎武也主张“诗主性情,不贵奇巧”,他的诗歌风格就是他性情的艺术体现。
顾炎武的诗歌风格雄浑悲壮,苍凉沉郁,语言朴素自然。林昌彝评日:“独超千古,直接老杜。”顾炎武喜读杜诗,他写的七律诗歌《又酬傅处士次韵》中“陵阙生哀回夕照,河山垂泪发春花”,后句就是化用杜甫《春望》的“感时花溅泪”,杜诗写国破家亡时的痛苦,顾诗在哀痛之余还表达出抗争的新意。
顾炎武诗歌的思想内容,特别是艺术风格与杜甫诗歌极为相似,思想内容上反映时代生活,表现爱国思想,关心人民疾苦,诗歌风格沉郁。
他还写作了大量的友朋赠答诗,他的朋友有抗清英雄,遗民节士,也有正直的诗人和学者,他们互赠诗歌,表达在国亡家破以后的共同遭遇和深沉的家国之痛。他写作的诗歌《赠朱监纪四辅》在抒发亡国之痛的同时,表达出坚强不屈的精神。
赠朱监纪四辅
十载江南事已非,与君辛苦各生归。愁看京口三军溃,痛说扬州七日围。
碧血未消今战垒,白头相见旧征衣。东京朱祜年犹少,莫向尊前叹式微。
诗人与朱四辅相别十载一朝重逢,人事已非,百感交集,想到京口三军溃,扬州七日围,这是江南抗清十年最主要的两件大事,“愁看”和“痛说”,使全诗沉郁哀伤。今日重逢,早生华发,残酷的现实没有使诗人意志消沉;结尾用典,以东汉时曾任光武帝的护军,随军征伐、屡建奇功的朱祜,激励朱四辅建功立业。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