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渗透研究
尚欣然
引言
爱国是人类共有的、最自然、最朴素的情感。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社会公民基础教育,是聚集广大人民众共同力量来表达对祖国热爱之情的教育,是使自然情感向着持久、深沉的高级社会情感发展的教育,是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繁荣昌盛的一项重要工作。
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目标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 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其应有之义。但众所周知,爱国主义教育是润物无声的教育,语文课堂也不是思想政治课堂,如何在新时代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广大语文教师要思考的新命题。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爱国主义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开拓不足
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十分广泛涉及面广,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也是鲜活存在的。祖国的广袤国土、万里长城
、崇山峻岭、蜿蜒河流和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代代英雄豪杰和勤劳勇敢的人民等等,都是优质的爱国主义资源。具体到语文教材,一个个声美、形美音也美的汉字,每一篇诗词文赋,都蕴含着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但是,教师对于小学语文教材内外部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明显开拓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与教师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体系了解得不全面。二是与教师对语文课堂教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的认识不足。三是与教师对于爱国主义教材内容的解读不够细致。
(二)爱国主义教育方式、方法僵硬、单一
2019年新印发的纲要特别强调爱国主义教育要“做到润物无声”1。当今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与方法依然以直接讲授为主,有的教师甚至直接让学生把主题思想抄写下来。然而,大部分学生更喜欢老师通过情景创设的方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造成语文课堂教学在教学方式上不够灵活、在教学方法上单一的原因与教师的创新性不足有关,也和传统的忽视学生主体性的教学观念有关,但更和教师未能切实重视课堂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任务有关。
(三)爱国主义教育缺乏总体规划和层次性
爱国主义教育要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并且要时时讲、常常讲。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讲。爱国主义要有条不紊的进行,必须先从升国旗、唱国歌开始熏陶,再慢慢谈保家卫国。但通过调查,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还比较随意,总体缺乏规划,内容缺乏层次性,至于在课堂上讲什么
、怎样讲,几乎全凭教师自身的理解和体会。这种问题的原因肯定不单单在教师身上,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总体设计、规划、指导、监督缺失有关,也和学校的整体部署、培训、落实有关。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优化对策
(一)教育部门指导学校,对各学段的爱国主义教育统一规划
教育活动具有长期性和持续性,因此爱国主义教育要因地制宜,结合不同学段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小学低年级爱国主义教育目标和侧重内容:教育学生知道自己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知道我国首都在北京,尊重国歌国旗等。小学中年级爱国主义教育目标和侧重内容:对国旗,党旗,队旗有所了解,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等。小学高年级爱国主义教育目标和侧重内容:了解我国屈辱的历史,从而奋发图强,居安思危,知道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国家,知道香港和澳门自始至终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觉维护祖国统一等。同时各学段应相互衔接,逐渐深入。
(二) 由学校牵头,教师为主,广泛开发爱国主义教育资源
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非常广泛,从历史到现实,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从自然风光到物产资源,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瑰宝。小学语文教材中就包括众多的爱国
主义教育资源如:对祖国大好山河的描绘与赞颂,对祖国悠久文化的叙述和赞美,对家国情怀的弘扬,对爱国先驱的讴歌。因此学校和教师要善于发掘和利用教材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不断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除了教材中我们生活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如校园墙壁上张贴的各种英雄简介、爱国标语。学校因此应该用心布置校园,教师也要提醒学生留意校园文化。教师可以利用节日、纪念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比如一些特殊的节日:国庆节、端午节、建军节、劳动节等,通过召开主题班会或者参观博物馆纪念馆让学生更加充分的了解祖国历史。在如在一些主题公园内经常会举办爱国主义知识讲座,学校和教师可以带领同学走出校园,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三)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形式与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通过有感情朗读,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很多抒发爱国主义情感的抒情文章。因此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我们建议教师鼓励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因为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例如在讲解《詹天佑》这篇文章的时候,让学生张开嘴大声朗读,当学生通过细致阅读之后,进行汇报交流,对不恰当的地方给予完善、补充。在此环节中,教师不应打断干扰学生,让学生畅所欲言。比如如:“詹天佑是一个认真严谨有杰出成就的人”,
(下转第87页)
南宁师范大学,广西南宁 530000
爱国的文章摘  要:众所周知,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要而且必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开拓不足;爱国主义教育方式、方法僵硬、单一;爱国主义教育缺乏总体规划和层次性。最后,针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对策:教育部门指导学校,对各学段的爱国主义教育统一规划;由学校牵头,教师为主,广泛开发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形式与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上接第85页)
“詹天佑是一个热爱祖国吃苦耐劳的人”……都可以。学生结合具体的词句,人物描写发表自己的看法。真正把课堂变成变成学生的“讨论场”“表现场”。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社会经验匮乏,对课文中的某些地点和文字不能完全理解。这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图片播放有关视频等方式。例如在讲解《七律·长征》这一课时,对“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二句的理解,在字面上可以理解我国红军英勇无畏的精神,而“暖”与“寒”两字是怎样体现出我国红军大无畏精神?为了使学生直观感受,教师还可以播放《金沙江大桥》和《飞夺泸定桥》的视频片段,从直观上使学生感受到当时面对强渡大渡河的胜利与红军战士牺牲的矛盾与沉痛心情,和红军战士藐视敌人乐观向上的高大形象。
3.结合课外活动,检验教育成果
举办朗诵比赛:教师选择一些抒情的材料,要求学生勤加朗读,教师指导学生朗诵技巧。如《圆明园的毁灭》讲述我国屈辱的历史,告诉我们应该居安思危,奋发图强。《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公路》歌颂了我国科技的飞速发展。《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满含了中国儿童渴望和平的情感。举办演讲比赛:教师指导学生写演讲稿,传授演讲技巧。可以结合有关爱国主义教育课文谈感想,或者当今形式树立理想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发展。
三、结论
本研究分析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了优化对策。虽然本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存在不足之处,主要是没有把优秀语文教师的课堂案例充分挖掘出来,其次,
本研究缺少数据的支撑。对此,笔者将会在以后的学习研究中不断纠正,期待自己有更好的专业成长。
注释:
1中共中央、国务院:《纲要》
参考文献:
[1]巫秋.小学语文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策略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27):41.
[2]乔大艳.俄罗斯爱国主义教育对我国语文教育的启示[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9):34-35.
[3]佳明强.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18):138-139.
[4]艾文君. 爱国主题古典诗歌的呈现特征与现代教育意义
[D].东北师范大学,2015.
[5]严惠玲.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探索[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4):22.
[6]马会军.小学语文教学中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初探[J].学周刊,2012(24):52.
[7]袁微子.要从小培育儿童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试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1983(06):11-14.
[8]马玉梅.浅析爱国主义教育在小学语文中的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14(14):66.
性、深刻性、创造性发展。
其一,逆向思维基于一定的动力机制,包括内部和外部的动力。内部动力是指启动逆向思维的力量源于主体,如自身的意识、兴趣、需要等。一个人若安于现状,没有创造想象的意识,每天按部就班地工作、学习,只是一种机械式的重复,逆向思维往往动力不足。外部的动力是指启动逆向思维的力量来自外部,如教师的鼓励、家长的期望,社会的奖励制度等。
其二,逆向思维需要丰富的表象积累。没有一定的表象积累难以进行思维的可逆运算。特别是对于青少年阶段,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他们的表象内容也逐渐丰富起来。具体的表象是深化的细节,整体的表象是多元的集合。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重视生活原型,积累表象。创新往往是对生活积累的思考。如司马光急中生智砸破水缸救同伴是一种生活常识的创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是基于物体自上往下坠落的生活认知的反向思考,刘禹锡“我言秋日胜春朝”源于“自古逢秋悲寂寥”的生活情景的思考。所以,我们应学会观察生活,才能更好地体悟生活,积极思考。二是运用信息技术强化表象。多媒体往往将表象内容以立体化的形式呈现在你我面前,通过声音、图像等组合刺激感官,深化
表象内容。三是通过科学的想象发展表象,即在一定表象内容的基础上自觉展开合理的想象。青少年时期正是一个“多梦”的时期。他们对事物的好奇心、求知欲旺盛,思维的创造想象占优势。这是发展表象的一个关键期。
其三,逆向思维需要相对成熟的认知操作训练。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思维也是如此,需要适度的练习。如在语文教材中有这样一篇文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师往往鼓励学生身处逆境坚韧进取,忽略了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学子身处顺境该如何自处。这时候,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考:顺境是否利于成才,又如何成才?经过不断训练,学生的思维就会越来越活跃,善于变通。
综上所述,逆向思维是源于生活常态的反向思考,看以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它是一种生活学习的大智慧,一个逐渐训练养成的过程,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颜进棠.进行逆向思维训练的尝试.中国语文教学参考[J],1995年6月董久铭
[2]汤拥华.逆向思维·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文艺理论研究[J],2003年第1期
[3]刘国淼 邢永立.逆向思维作文训练设计.语文教学通讯[J],2001年第8月
[4]沈.琵琶反弹出新意——作文教学中的逆向思维.教育教学研究[J]
[5]周仉奎.浅谈对学生逆向思维的训练.江西教育[J],1999年第10期
[6]王明媚.谈作文教学中的逆向思维训练.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N] , 2003年第5期
[7]董久铭 邓杨忠.反弹琵琶敲作文.中国知网
[8]成佳音.怎样引导学生逆向思维.语文教学通讯[J],1994年10月
作者简介:
田敏(1992—),女,瑶族,广西恭城,教育硕士学位,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