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北方地区》的大单元主题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设计者
课型
    新授课     
  时间
课程标准主题
  认识区域-认识中国-认识分区
单元主题名称
  北方地区
单元总课时数
4课时
一、学习主题分析
 
大单元主题
背景分析
(教材、学情、
资源等)
本单元学习,落实课标要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教材素材丰富,利于学生运用地图及其他地理工具,从媒体及生活体验中获取并运用信息资料,认识北方地区及其内部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说明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和资源的关系,初步形成因地制宜的发展观念。
课标要求、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学要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深度参与地理学习活动,实现学生在做中学。
二、学习目标设计
单元教学
  目标
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特征,说明自然条件对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认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
2.进行野外考察或运用相关资料    ,说明自然环境与地方文化景观之间的关系。
3.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北京的    自然地理特点、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建设成就,认识首都职能。
三、学习活动设计
课时 1 活动
落实课标要求,培育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以学生为中心,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将教材丰富的地理素材与地理活动相结合,学生做中学,深度参与学习活动,获得并积累学习经验,经历提升核心素的学习过程。
1.赏图阅理
2.协调人地关系
课时 2 活动
1.东北印象
2.因地制宜
课时 3 活动
1.特文化与自然环境关系
2.地理演示实践探究
课时 4 活动
1.北京符号
2.北京古今
四、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
设计
侧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进步情况,正面导向,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在诊断和激励学生地理学习的同时,帮助教师改进地理教学。
对学生的答问、演讲、演示、绘图、读图与分析、观察与观测、调查、制作等各种活动进行评价,加强评价对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实时诊断作用,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多元评价,调动学生自评和互评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评价;要对学生学习的全部过程进行综合评价。评价采用评语与等级、评分相结合的方式。
针对不同学生的特有学情,对学习成果作出个性化、发展性的解读。针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给予必要的、及时的、适当的鼓励性评价和指导性评语。评语使学生准确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体验成功,发现不足,知道努力的方向。
五、单元作业设计
1.基础知识梳理,建立知识网络。
2.完成文中活动。
3.同步练习册。
六、反思性教学改进
落实课标要求,教学体现学习整体性,充分使用教材,侧重情景活动设计,注重地图、图像等资料的感知,正面导向评价,诊断和激励学生学习。
七、单元教学结构图
课时设计
第 1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课型
新授课undefined  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为北方地区的概述。北方地区是四大地理区域中最先讲述的一个区域,教材
比较全面地讲述和分析了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本节教材内容共设计了两个标题。第一个标题是“黑土地 黄土地”。在此标题下,教材从
地表景观特征入手,介绍了气候、地形、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对北方地区自然特征形成的作用。第二个标题是“重要的旱作农业区”。在此标题下,教材重点介绍了北方地区适宜
发展旱作农业的地形、气候、土壤等条件,还简介了旱作农业的主要农作物,以及春旱对
农业生产、城市生活的不利影响。
2.学习目标确定
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特征。
2.说明自然条件对该区域农业发展的影响,认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
3.学习重点、难点
1.通过分析北方地区自然特征及其内部差异的主要成因,初步学会区域分析的方法。
2.说明自然条件对该区域农业发展的影响,认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
4.学习评价设计
1.基础知识梳理,建立知识网络。
2.完成文中活动:5页、6页。
3.同步练习册:8页6题、9页13题。
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 赏图阅理
教师活动一
引导学生欣赏图片6.1、6.2、6.4
指导学生分析过程
学生活动一
欣赏图片,描述景观,说出其中的地理信息(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活动设计意图:
区域认知,通过图片感知,认识区域特,建立区域空间观念,认识区域景观与自然地理特征的关系。
环节二: 协调人地关系
教师活动二
指导学生读图6.6及其相关资料,并完成文中活动,培育学生人地协调观念
学生活动二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完成文中活动,说明北方地区自然条件对该区域农业发展的影响,认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
活动设计意图:
人地协调观培育:通过分析自然条件对农业的影响,认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