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二、教学目标
1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 通过举例或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
3 归纳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主要表现,并运用有关原理分析和解决其他问题,体会"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
地球圈层间能量交换的具体表现;地球圈层间物质运动的表现和方法
难点: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读图教学法、组织讨论法
五、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初步把握 该堂课的三个问题.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六、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展示目标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展示图片, 同学们,我们可以从这幅图片中看到组成地理环境的几大要素,今天就学习,各要素组成的地理环境的另一特性,整体性.
教师: 首先,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
(二)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然后展示问题, 已经布置学生们课前预习了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教师:大家提出的这些问题很好,看得出课前认真预习了。那么我们今天主要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探究一: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思考并探究] 据图探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联系 [设问]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有那些?他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能通过分析讨论思考题,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先举例土壤对其他环境要素影响的事例,然后提示、指导学生举例说明并补充、评价。
[小结] 地理环境是有地貌、土壤、水、大气和生物等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
成一个有机整体。
探究二: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体现为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协调一致。试以秘鲁渔场的形成为例,说明这个问题。
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是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请你说说当太平洋东部海区水温异常增高时,将产生哪些连锁反应?
3.厄尔尼诺不仅给秘鲁带来灾难,而且还殃及世界其他地区,这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还表现为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你能否列举身边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
[精讲点拨]:
1.秘鲁西岸海域,由于盛行东南信风,海水由东向西运动,从而形成了水平方向的补偿流——秘鲁寒流和垂直方向的上升流,这样就将深层营养物质(磷酸盐类)带到了海水表层,致使浮游生物迅速繁殖,大量鱼类来此觅食,形成秘鲁渔场。
  2.当太平洋东部海区水温异常升高时,海水中营养物质减少,海洋浮游生物和鱼类大量死亡,数以万计的海鸟因饥饿而死亡。
  3.黄河中游的水土流失导致下游地区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海湾战争时,大量油田被炸,石油燃烧产生的烟雾,使遥远的喜玛拉雅山降黑雪。这些事例充分说明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理区域的联系性。
通过厄尔尼诺大家可以发现地理要素之间不是相互独立,而是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一系列地表物质的运动和能量的交换,彼此之间发生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在地球表面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自然综合体。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或系统。
[讨论] 借鉴我们对于厄尔尼诺现象的分析,请同学们将[知识窗]—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亚洲地理环境看一看,然后回答青藏高原的隆升给亚洲环境带来了怎么样的连锁反映? 
[总结] 青藏高原的隆升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主要包括引发和加强亚洲季风、改善东亚和南亚的生态条件、形成中亚和南亚的荒漠环境、协助黄土高原形成等等。
[承转] 从“厄尔尼诺”的活动中我们发现地理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的整体性使其具有“牵一发而动
全身”的作用。我们已经知道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球各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圈层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各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来实现。下面我们来一起学习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
二、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
[问题探究] 地理环境各圈层的能量交换是如何实现的?在这一过程中能量的存在形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读图3-2-7并阅读相关内容,指出四大圈层之间存在着各种不同形式的能量传输与交换。并引导学生分析说明。
大气圈与水圈之间的能量交换
(1)大气圈与水圈(海洋)之间的热能传输与交换
(2)大气圈与水圈(海洋)之间的势能传输与交换
在引导学生举例生物圈与其他三个圈层之间的能量交换来加深对地球圈层间能量交换的理解。
[承转] 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一样,是地理环境发展演化的原因,也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还是圈层相互作用的体现。
三、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
[问题探究]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是如何实现的?与生物的生命活动有什么联系?
读图3-2-8并阅读相关内容,指出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充分体现了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也参与了物质运动。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说明:
光合作用与物质运动    呼吸作用与物质运动    分解作用与物质运动
在引导学生分析水循环的过程进一步深化对地球圈层间物质运动的理解。
[归纳] 与水循环一样,碳循环、氧循环等都跨越了圈层线,它们既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也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体现。
指导学生阅读知识窗内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圈层间的物质运动形式,了解碳循环在维持地表系统的生命活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小结]地理环境是由地形、地貌、土壤、大气、水和生物等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通过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发生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使地理环境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四、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课后作业布置。
练习册对应的本节习题。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六、板书设计
一、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1.要素与整体的一致性.
2.牵一发而动全身.
3.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
二、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
三、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
七、教学反思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本节知识的一些基础:  (1)在第二单元也学习了热力环流的成因和案例,具备了学习厄尔尼诺现象成因的知识基础;(2)初中物理知识中的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为学习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奠定了知识基础;生物知识中对光合作用的学习尤其对理解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有很大帮助。
同时,对于高一学生而言,本节学习也存在着许多的困难:教材以厄尔尼诺现象为例来归纳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但是因为厄尔尼诺成因复杂,牵扯到大量的大气运动和洋流等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学习理解、把握起来有一定难度。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注意:教学中要再次温顾热力环流的有关知识,以便于学生理解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并用简单的案例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以便于学生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堂效果分析
本堂课教学效果好,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在课前预习阶段,学生通过导学案进行预习,但上课时发现有一部分学生有没做的题目,
预习不够充分。
在课堂讨论的环节,小组讨论逐渐热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小组之间
交流的意见不一定要统一一致,允许有不同的意见,体现出了地理课堂是开放、灵活的课
堂。
在拓展迁移后,文本成了一面镜子,学生不仅理解了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也从实验过程中明确了某一要素对其他要素乃至整体的影响;某一区域的变化对于其他区域